APP下载

高适:逆袭的人生不分早晚

2020-09-10漫天星

阅读时代 2020年1期

漫天星

《旧唐书》说:“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不过,这位人生赢家也不是一直都一帆风顺的。开元十一年,正是大唐长安的盛时,万千风华,集于一城。年轻的高适,却灰头土脸流落长安城中,俯仰贵宦,淹蹇潦倒。

高适出生于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南)。渤海高氏素有“天下之高出渤海”之称,是北方的名门望族。祖父高侃,为高宗时名将,官左监门卫大将军;父高从文,“位终韶州长史”。可惜父亲英年早逝,家道中落。高适少年穷困,却胸怀大志,立志建功立业,振兴家族。

他的性格自小就是拓落不羁,不屑通过常规科考入仕。弱冠之年,他西游长安求仕,拜谒诸侯显宦,捧上文章,企盼一鸣惊人,实现抱负。可惜纵然他自认为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偌大的长安城却知己寥落,无人赏识。高适满怀失望地在《别韦参军》中感叹:

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时也,运也,命也,非吾之所能也!

在长安蹉跎一年时光后,高适东去梁宋。他最后回望了一眼夕阳下的长安,巍峨壮阔的城墙只给他留下一道长长的黑影。这座城池里有人歌尽了悲欢离合,自己不过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高适沉默不语将这一道黑影走完,而这一走,就是三十年的光阴。

高适在宋州十年,托身畎亩之间,不能闻达权贵。

他写《田家春望》:

出门何所见,春色满平芜。

可叹无知己,高阳一酒徒。

他写《闲居》:

柳色惊心事,春风厌索居。

方知一杯酒,犹胜百家书。

冬去春来,柳树抽枝,芳草如茵,这融融春色在高适眼里只是惊心动魄。

年年复年年,自己依然孑然一身、一事無成,怎么能不焦急呢?

恰逢契丹叛乱扰边,信安王李祎率领军队讨伐。高适闻讯,立即北上,希望进入信安王李祎的幕府,一展宏图。他北至蓟门,东出卢龙塞。秋风猎猎,旌旗飞舞,祖辈们驰骋沙场,转战南北的马蹄声似乎从空中隐隐出来,挥长剑、靖边疆、杀敌寇、安社稷的热血像长风一般充斥了高适的胸怀。他对着长风朗吟道: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虽然此番未得信安王赏识,他依然决意投笔从戎,在边境参军,参与了一些大大小小的战事。这段北游燕赵的经历催使高适写下大量边塞诗,豪迈雄阔、悲歌慷慨,使他此后与岑参堪称为唐代边塞诗人的代表,并称为“高岑”。

两年后高适自蓟北南归,继续隐居躬耕。

开元二十三年(735),高适三十二岁,到长安赴试,这次还是落榜未中。不过他此时的心境已随十年间的坎坷漂泊而修炼成熟,他广交好友,同张旭、颜真卿交游,与王昌龄、王之涣旗亭画壁。他的诗名在此期间传遍长安,也成了流行歌坛梨园的“扛把子”。

开元二十六年(738),张守珪部将赵堪等矫命,逼平卢军使击契丹余部,先胜后败,而张守珪隐败状而妄奏功。

高适在边塞就亲眼目睹过普通士兵的辛苦,张守珪这些将军贪功好利,骄逸轻敌,使士兵白白葬送性命。感慨之中,他写下生平最负盛名的边塞诗《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之后,高适回到睢阳,又开始漫长的隐居生活,或躬耕读书、或漫游各地、或同名士交游。

天宝三年(744),李白同杜甫在宋州与高适相遇,三人同游梁宋,“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天宝八年(749),高适受睢阳太守张九皋帮助,做了个九品小官,第一次步入仕途,然而高适并不满意。他在《封丘县》中写道:

只言小邑无所为,

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官长心欲碎,

鞭挞黎庶令人悲。

尽管只是一个小小的封丘尉,却既要对长官卑躬屈膝,又要对黎民百姓作威作福,高适常常为此羞愧自责,一年后便辞官归隐。

既然长风之志未泯,那就继续蛰伏,继续等吧!

天宝十二年(753),高适五十岁,受田梁丘荐举,至哥舒翰陇右节度镇作左骁卫兵曹,充掌书记,颇受名将哥舒翰的赏识。

高适在赴任途中,写下《登垅》表达对哥舒翰将军慧眼识人的感恩之情:

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

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

他的人生自此到达了一个拐点——从落魄到位高权重,从隐逸到名动天下,扶摇直上,平步青云。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755),安史之乱爆发。玄宗命哥舒翰出任兵马副元帅,高适以监察御史身份,同哥舒翰守潼关。

天宝十五年(756),杨国忠日进谗言,说哥舒翰逗留不进,坐失战机,逼迫哥舒翰贸然出关作战。结果,王师奔败,哥舒受擒,潼关失守,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

哥舒翰昔日同僚,或战死殉国、或逃散各处、或臣服叛军。而高适,一个已经五十三岁、白发星星的老者,选择星夜兼程,追随仓皇出逃的唐玄宗。

高适面见玄宗,为哥舒翰辩护,痛陈潼关失守原因。唐玄宗甚为嘉许,写诏书赞高适“立节贞峻,植躬高朗,感激怀经济之略,纷纶赡文雅之才”,拜高适为谏议大夫。

玄宗命诸王分镇,高适切谏以为不可。果然永王于江陵反,肃宗拜高适为淮南节度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与江东节度使韦陟、淮南西道节度使来稹共讨永王。

至德二月,永王败亡。永王的幕僚——曾与高适同游梁园、抚古追今的诗仙李白却成了高适的阶下囚。此时此刻,两人已站在了政治的对立面上,高适身处敏感的高位,只能步步小心,划清界限,对李白的求情信充耳不闻。李白随即被流放夜郎,此后他同高适再无半点往来。

正当高适处理永王谋乱的事宜时,百里之外的睢阳正发生着一场惨烈的战役。

张巡坚守睢阳,受叛军围攻,城中粮尽,吃人的事渐渐蔓延。《旧唐书》记载:“乃括城中妇人;既尽,以男夫老小继之,所食人口二三万,人心终不离变。”张巡也是“杀爱妾以啖军人”,城中情况已是惨不忍睹。

水深火热中的睢阳,正是高适曾数年居住,躬耕读书的地方。

十月,高适快马加鞭,参加由张镐指挥的救睢阳之战,可惜迟了一步,睢阳已先于三日前陷落。

此后高适在叙述平生经历的《酬裴员外以诗代书》中,描述他进入睢阳的情景:

城池何萧条,邑屋更崩摧。

纵横荆棘丛,但见瓦砾堆。

行人无血色,战骨多青苔。

史书上没有记载睢阳死去的人中是否有高适曾经的亲朋好友,只是昔日在高适笔下“春皋宜晚景,芳树杂流霞”的睢阳,已是死气沉沉。

开元的盛世烟云从不属于高适。

直到安史之乱爆发,风云突变,高適才能一展宏图,青云直上,以赫赫军功,从田园农人成为执掌一方军政大权的节度使。

发刃于少年时的名剑,直到知命之年,铿然出鞘,倚天持报国,画地取雄名,天地为之久低昂。

而令人唏嘘的是,在安史之乱中,高适的故园破碎,旧友反目。他所报效的大唐,因为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毁去了旧日的荣光,曾经诗歌唱和的诗友,或惨遭横祸、或流离失所、或抑郁而终。平民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此后高适任彭州刺史,时时因为赋税徭役压迫百姓而忧愁郁结,写诗遣怀:

驱传及远蕃,忧思郁难排。

罢人纷争讼,赋税如山崖。

永泰元年正月(765),高适卒,时年六十二岁,谥号忠。高适曾进封渤海县侯,《旧唐书》谓之:“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盛唐之时诗人皆自称王侯将相,而能在板荡之际成就者,唯有一个高适。

(源自《国家人文历史》)

责编:何建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