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

2020-09-10黄芃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错觉风格心理学

黄芃

摘要:艺术是心灵之事,所以任何一项科学性的艺术研究必然属于心理学范畴。但是,属于心理范畴则永远不会更改。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是跨越心理学,艺术学,自然科学的一本书。开头作者以阿兰:素描,《纽约客》杂志,漫画向我们讲述了艺术风格的成因之谜,不同时代,不同的国家再现可见世界时,为什么使用了这样一些不同的方式,为何会有这样的艺术风格。作者主张先制作再匹配的理念,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所产生的艺术风格也不同;所呈现给观者的感受也不一样。贡布里希通过大量列子说明了艺术创作从“为何”转变为“如何”的过程。

关键词:风格;错觉;心理学;色彩

一、制作与匹配

(一)创作的路径

贡布里希先生主张艺术在创作中先制作再匹配的理念。创作者先创作一幅作品,然后用艺术作品的信息去对应相应的艺术风格,再创作艺术作品的时候会经过一个“邮局”,在我们专心致志的注视着所画对象,转而注视着调色盘,然后再注视着画布。画布所接受的信息往往是几秒钟以前从自然对象发出的,他在途中经过一个“邮局”,从而使自然之光转化为艺术之光。在创作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会影响着我们,脑海里浮现的景象也会使我们的作品发生改变,在这个转译过程中呈现艺术。

(二)創作的方法与身份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到,我们的悟性用以处理现象世界时所凭借的那种图示,乃是潜藏于人心深处的一种技术,我们很难猜测到大自然在这里所运用的秘诀。贡布里希先生在书中指出传统图式可能使艺术创作出现“风格化”的倾向,在工具上我们容易受同期固有的绘画工具限制,在时代环境中我们也会受到影响,希腊和罗马艺术赋予那些图示化的形状以生气;中世纪艺术接着使用它们来讲诉神圣的故事;文艺复兴出现的“科学透视法”,“渐隐法”讲诉着人性的故事;印象派追逐着光和色彩的运用;中国艺术则使用它们来冥思。在艺术创作中我们还容易受到心理定向的影响,创作方法与身份使得我们艺术作品呈现“风格化”的倾向,正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书中提到艺术作品的产生会受到种族,环境,时代的影响。

二、图式与矫正

(一)参照物与观念

如果我一定要将上一章概括为一个简短的公式,那就是“先制作后匹配”。艺术家后来才有意为可见世界的景物找到匹配之物,其前是创造一些有独立存在价值的东西。这种情况也不是仅仅存在在于某个神秘的往昔。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这个公式跟前面一章结论相吻合,那就是匹配过程本身是通过“图式和矫正”的一个一个阶段进行的。每个艺术家首先都必须有所了解并且构成一个图式,然后才能加以调整,使它顺应描绘的需要。古希腊哲学家把艺术叫做对于自然的模仿。

(二)不定数与解决方法--矫正

柏拉图在《大希庇亚斯篇》中写到:我们的雕刻家们说,假如代达罗斯生于现在,并且创作那种曾经使他成名的作品,他一定会受到嘲笑。我们知道代达罗斯是第一个创作出睁开眼睛的雕刻家,在他以前的雕刻艺术作品都是耷拉着头,双目紧闭。然而我们现在艺术家所雕刻出来的作品大多数都是睁开眼睛的。追随着,崇尚着,仰慕着,古代希腊那种对于完美比例,线条匀称,矫健的身躯。艺术家代达罗斯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创作出之后艺术家纷纷效仿的艺术作品。希腊艺术的革新与环境,时代,人文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古代希腊艺术崇尚运动,有着完美修养的侍丞,民主的社会制度,正是由这些社会环境背景才促使着古希腊艺术与埃及艺术有着天壤之别。

三、观看者与作者

(一)人的身体之“看”

贡布里希先生举了一个关于“罗夏墨迹”的测验,这个测验起初是在二战时期用来检验精神病患者的,之后便在医学界传播使用,“罗夏墨迹”测验是一项成熟的人格投射测验,比如总把这样一个墨迹解释为一只蝙蝠或者一只蝴蝶,就意味着某种知觉分类的行为—在我们心灵的归档系统中,我把它跟我曾亲眼见到过或者梦见过的蝴蝶归为一类。这是事物在人眼产生网膜图像后投射到人脑的作用,这种投射能力在许多上下文中都激起了艺术家的兴趣和好奇心。当我们研究那些身兼伟大的艺术家和伟大的“错觉主义者”的往昔艺术大家时,艺术领域和错觉研究就不可能处处泾渭分明。

(二)人的精神之“看”

托勒密在《光学》一文中提到:无论何处的形状,视觉都能明辨其不同...毫不耽搁,一气呵成,以几乎不可置信的技术进行细心的计算,然而动作神速不被察觉,当视觉不能以其自身的活动方式看见物体时,就通过其他不同的种种表现加以识别,有时是真正的知觉,有时是错误的想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观看方式发生改变,使得绘画风格发生变化。光谱的出现,蒸汽火车,印象派随之而来,绘画画风格亮丽一新,艺术家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描绘了日出是清晨薄雾下阿佛尔港口,太阳才刚刚升起,迸射出最有活力的色彩,这一切穿过层层雾气,为静谧的水面增添了生机,是一幅革新之作。艺术家杜尚作品《下楼梯的裸女》描绘着裸女下楼梯的整个过程。正是由于视觉的改变,才能创作出这种连续性的,具有动感的作品。

四、再现到表现

(一)地域到文化

我们在分析艺术语言时,已经越来越强调一件事,即解释能力。观看者在读解图像时应尽的本分,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方言。列如广东人讲粤语,福建人讲闽南语,客家人讲客家话。由于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口音文化,对于同一事物所理解的也不一样,看法也不一样,于是不同地域的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或多或少会呈现出本地特色,那种埋藏在骨髓的地域气质,正由于这些艺术家所再现的作品具有多样性,差异性,本土性。这种景象在中国古代绘画山水中有所体现。北方画家画山水呈现出的树木稀少,气候干燥,山石粗犷;南方画家所呈现出的作品树木繁茂,气候温和湿润,山石秀丽。在表现技法上南北方所表现的技法也不一样,使用的皴法也不同,画面效果也不同,对于观者的感染力也均不一样。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这个道理。

(二)艺术创作中的“加法”

贡布里希先生所说“画画就像堆雪人”,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坚实的基础,也就是一个扎实的雪人身子。然后再根据我们的需要添加我们需要的元素,需要的形状,需要的材质。这些元素正是上文中我们所说的地域文化,时代,环境等等条件;掌握了艺术创作的方法论之后。有了这些我们可以凭借着我们的才华尽情的创作出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从“再现”到“画其所见”到“表现”。这是一步步的发展过程。这会使我们的艺术作呈现出缤纷的,形式多样的,种类繁多的作品。

五、结 语

本书使得我们得以读解温斯顿.丘吉尔爵士所说的“画布上的密码”的追求含义的努力,视觉与错觉得一些现象,地域文化的区别,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风格是怎样形成的,而是通过大量例证使得我们了解到艺术作品形成的成因。正如贡布里希先生所说的:“我不能不更加盼望本书不仅有助于解释一些老问题,还有助于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艺术与错觉/(英)贡布里希著.杨成凯,李本正,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3

[2] 艺术哲学:英汉对照/[法]丹纳(Taine.H.A.)著;曹园英编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3]中国美术史纲/黄宗贤编著.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8

[4]现代艺术大师论艺术/[西].毕加索等著;常宁生编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易英.西方20世纪美术[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英)贡布里希著.艺术发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错觉风格心理学
“没有用”的心理学
错觉极限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跟踪导练(二)5
有趣的错觉逗图
有趣的错觉逗图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