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疫情防控看基层治理能力建设

2020-09-10张怡

客联 2020年10期
关键词:共治法治防控

张怡

【摘 要】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更加考验基层治理能力,对基层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手抓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为此,我们既要时刻保持大战状态、大考作风,又要总结经验、放眼长远,更要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协同共治、提升科技动力、强化法治保障,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疫情防控;基层治理能力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既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基层治理的一次实战检验。在党中央的科学领导下,在各级党组织的贯彻落实中,我们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这次疫情“大考”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心在基层,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基层治理能力直接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治理水平,关系着党和国家政策目标的实现,影响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

如今,疫情防控从应急性超常规防控转向常态化防控,更加考验基层治理能力,对基层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手抓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也时刻检验着基层治理水平。为此,我们既要“向前走”,在常态化防控中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也要及时“回头看”,总结经验,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一、坚持党建引领

基层党建是基层治理的根基,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这次疫情“大考”中,基层党组织细化作战单元,分组包靠,把党组织设在防控第一线,成立党员先锋队,设立党员先锋岗,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纷纷下沉一线,打头阵、当先锋,每个村庄、小区都能看到党员排查、走访、宣传、值班的身影,为筑牢基层防疫战线作出重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在未来的基层治理中,要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必须建立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不断强化党组织对基层治理的统领作用。

第一,织密基层党组织网络。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架构,除了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还要设立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等,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凝聚作用。建立居民自治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等,形成自治管理的核心推动力量。

第二,筑牢社区网格体系。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将基层党建工作与网格服务、社会治理、文化活动等结合起来,构建起网格党员、居民共同参与的服务管理新格局。建立区、街道、社区城市基层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大事共议、实事共做、要事共决、急事共商、难事共解。

第三,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牢不可破的思想基石,不断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团结和教育党员群众。

二、加强协同共治

治理是政府与社会力量通过面对面的合作方式组成的网状管理系统。现代化的治理既要依靠党委和政府,又要坚持社会化的发展方向,有效整合协调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力量。举国抗疫之时,党和政府全面领导,广大群众全力支持,企业在物资、物流、员工等方面大力投入,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响应,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事实证明,基层治理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让政府、社会、公众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基层治理,是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在未来的基层治理中,要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治理体系,探索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实现途径,构筑多方参与、多元共治的治理格局。

第一,理清多元主体职责范畴。政府作为主导,要充分发挥政治引领、统筹协调、资源整合等功能,让更多专业化社会组织、城乡社区群众自治组织广泛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逐步建立“社区+物业+干部+党员+志愿者+社会组织+群众”协同共治机制,让基层治理向协作治理方向迈进。

第二,拓宽多元主体参与渠道。在城市社区开展院落自治、业主自治、社团自治等民主形式,拓宽利用社区媒体、互联网络、移动设备等参与渠道,激发自治活力。

第三,推进协同治理制度化。建立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负责开展城乡社区协商共治,使群众参与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规范议事协商程序,从收集意见、确定议题,到制定方案、发布公告,再到开展协商、情况通报,要严格按照程序执行;健全协商机制,使群众参与有制度保障,推进社区协商共治。

三、提升科技动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进程不断推进,如何用“大数据”为公共服务提质加码,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问题。在这次疫情“大考”中,信息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健康码”“同行程查询”“在线问诊”“健康教育”等数字防疫系统;远程办公、视频会议、在线教育等在线学习办公模式,都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不仅有效节约了疫情应对的时间和人力成本,还大大提升了管理和服务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但总体而言,信息技术仍不成熟,基层平台和运营人员缺乏,关键场景应用还无法实现。在未来的基层治理中,科技将为基层治理提供“加速度”,成为实现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使基层治理逐步向智慧治理转型。

第一,加快信息技术运用。深刻把握现代科技运用于社会治理实践的发展大势,以智能化为支撑、网格化为平台,推行“全要素”集成化网格管理,打造“互联网+社会治理”模式,构建社会治理信息化平台,实现智能化社会治理。

第二,增强基层干部的信息化治理能力。着力破解市情不清、信息僵化、用户少等问题,真正把数据的力量与群众的需求有机结合,解决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提升基层智慧化治理效能,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第三,加大對信息技术的财政支持力度。首先要加大对芯片技术、人工智能等高端领域的科研投入,形成我国本土化的信息科技优势;其次要加大对网络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掌握主动权;最后要加大对一些偏远地区的财政投入,以吸引高科技人才与先进技术的流入,为信息技术发展提供有力资金保障。

四、强化法治保障

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标志,也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基本要求。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基层工作人员一方面加大对危害疫情防控行为的执法力度,另一方面加强疫情防控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引导人们增强法治意识,依法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党的十九大对依法治国作出明确部署,足以证明法治理念对于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基层政府需要将疫情防控过程中的积极成效,沉淀为基层治理的“法治基因”,进一步完善德治、法治与自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

第一,坚持以法治为基础。法治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根本保障。地方政府自身应做到遵纪守法,在宪法及法律允许范围内进行治理,并加强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置。同时,加快建设区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体系,推动法律服务下沉,扎实开展法律进基层活动,提升公众的法治意识。

第二,坚持以自治为依托。自治是基层社会运行的重要方式。首先要加强基层自治规范性建设,依法制定村规民约和社区公约,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人才联动与服务,发动群众参与。其次要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家庭在婚姻、养老、教化方面的传统社会功能,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

第三,注重发挥德治作用。德治是社会治理的传统实践和基础,彰显着现代社会价值观,与法治相辅相成。在未来的基层治理中,我们既要推崇法治的权威精神,也要注重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二者相得益彰,为社会治理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贺莉.以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J].学习时报,2017.

[2] KETTLE D.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M]. Washington: Brookings Institution,1993.

[3]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人民日报,2019-10-29(01).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人民日报,2017-10-28(01).

[5]习近平.坚定不移沿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人民日报,2012-11-9(01).

猜你喜欢

共治法治防控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三创三树”工作法形成共治合力
“多元共治”乐融融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协同治理理论下我国电信网络诈骗共治措施分析
精准防控 同心战“疫”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