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美术基础课程教学中“涂鸦日记”感知训练

2020-09-10文丽唐剑锋

喜剧世界·中旬刊 2020年12期

文丽?唐剑锋

摘 要:近年来,高校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紧跟时代需求,呈现跨学科、跨专业发展趋势,前沿的教学理念,多样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基于专业的特殊性,在美术基础课程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造型与表现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塑造立体人格,为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与对周遭事物的敏感度,感知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本文中所说的“涂鸦日记”就是引导学生游离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利用联观能力来获取画面的感知训练方式。

关键词:涂鸦日记;感知能力;联观

在艺术创作领域,20世纪发生在美国的涂鸦热潮,将涂鸦这一艺术表现形式推到了艺术的殿堂,以哈林为代表的涂鸦艺术家以自己独特的姿态活动在大家的视野。涂鸦最直接地反映着创造者的意识形态,它可以是很张扬的、铿锵有力,也可以是激情与不安的表现。在美国表达性艺术治疗师芭芭拉·加宁、苏珊·福克斯著,刘腾达译的《涂鸦日记》一书中,从心理学的角度,采用了一种比文字更有力的心理疗愈法。用冥想的方式引发联观,形成图像进行绘制,再通过对图像的分析提取信息,针对性的展开疏导,完成心理治疗,其中绘画作为一种手段在心理学领域获得了施展,挖掘人内心的心理动态,是促使内心情感可视化的有效途径。而在近年来长沙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新美育理念下的美术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了“涂鸦日记”的感知训练方式,这里的“涂鸦日记”创作意图却完全不同。

一、什么是“涂鸦日记”感知训练?

“涂鸦日记”感知训练中的“涂鴉”既不是指的涂鸦艺术,也不涉及心理治疗(虽然借用了一些引发联观的心理学手段),而是内化后的外在表现,是对联观到的图像的绘制手段,“涂鸦日记”则是指每日一记了。在高校美术基础教学的过程中,“涂鸦日记”的绘制不仅可以提升创作者的联观能力、想象力、自省能力等感知能力,同样也可以提高对色彩与形体的敏感度,未系统学习过绘画的创造者也可以形成画面,对有绘画基础的创造者来说,这样的方式更能使其在创作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

绘画语言能表露我们的思想、情感以及情绪的真实状态,通过图画传递出信息,这些信息并非全部来自个体可以进行的理性思维、能够被自我感知的意识,而更多是来自更深层的心灵即潜意识领域。用涂鸦绘制的方式记录每日的心情或事件,不要求画面的完整,只需有感而发,是对外界环境和心情状态的敏感认知与表现。可以是绘画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语言阐释感受,绘画揭示感受。

二、体验“涂鸦日记”的感知训练方式

起初在绘制“涂鸦日记”时,可以考虑按照以下方式来进行思考和绘制,使自己的涂鸦行为是有效果的,是潜意识的外在表现,而不是形式上的一种发泄或模仿,这是极为重要的。第一步要有清晰的意图,可以组织语言记录自己想要表达的意图,记录在日记本上;第二步将意识聚焦于身体,让思绪平静。这里可以借助呼吸和简单的联观引导,将意识聚焦到身体某一部位,或是内心,也可以通过动作或声音亲近情绪,帮助自己与情绪或感受建立联结;第三步在联观的引导下使用内在视觉观察事物,并画下来。我们都有内在视觉观察事物的能力,如在白日梦或夜间的梦见中联观到的场景,当我们思考某种观念或感受时也有某种联观,只是大都被人们忽视了,能被意识到最多的都是一种直觉,传达着信息。这里需要你想象一下,在第二步中你关注的那种感受是一张图画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也许是实在之物,如人、山、房子等,也许是抽象的,如巨大的黑点或多彩的线条等,那如果你的脑海里什么图像都没有浮现,那么,尝试下用色彩、形状或形态来表达你的感受,可以通过反复与身体感受建立的联结逐步形成自己的画面,最后具体画出了什么,其实都不再重要了,关键是你画出了你的内在意象,完成了你的涂鸦作品。

需要注意的是请不要去批判你的联观意象与作画内容,当你在联观和绘画时发觉自己的理性在干扰批判,请在此深呼吸,回到对自己身体的关注上,与身体及内在意象再次联系,继续观想或作画,如果还不行,可以尝试使用不惯用的手或方式作画,这种情况自然会从左脑回归到右脑的控制,自然形成画面。

在“涂鸦日记”感知训练的实施过程中,除了上述的联观方式来获取画面,还有其他的许多方法。如意识流,人的意识内容是在不断变化的,是动态的表现,具有不间断性,同时也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是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主观的表现,尽管人的经验意识是一个整体。利用意识流概念,锁定在某一瞬间出现在脑海的景象或词汇,转化成画面,也是进行涂鸦日记的一种获取图像的方式。此时脑海中奔出来的景象与词汇可能与你现在的处境没有任何关系,甚至如果连续想到多个景象与词汇,而这些景象与词汇之间也许也没有任何关系,它们可能处在不同的时空中,正因为这样,进入到艺术表达的时候,给创造者们形成有趣的画面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而这些景象、词汇和联想者其实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就如一位教师被突然问到能否讲出当时能想到的三个词时,他冥思几秒,说到路灯、咖啡和熊猫,这三个词本身没什么关系,但都来自这位教师的意识里,他上午喝了一杯咖啡,他的女友喜欢抱着一种玩偶熊猫睡觉,昨晚的街道上刺眼的路灯,这就可以解释为何会说到这三个词了,而创造者要是将这三个词汇所形成的图像聚集在一个画面时,那也就相当有趣了,这也是实施涂鸦日记的一种方式。当然也有很多时候,你的意识无法解释你为何会联想到这些场景与词汇,因为它们可能来自你的潜意识。除此之外“涂鸦日记”还可以先有画面再有意识,如我们不再控制笔与纸的摩擦,至少不刻意去控制,只要笔尖在流动,自然会形成画面,之后我们可以在所呈现的图像中有意识地去判断自己所能理解的信息,这种反方思考,同样能引发自我意识与自省能力的提升,完成一次涂鸦体验。还要很多的“涂鸦日记”感知训练方式都可以被借用或被挖掘,实践中总会有新的发现。

那么,在实施“涂鸦日记”感知训练前,需要学生们准备好属于自己的日记本,可以是购买的速写本或纸张,也可以是自制的手工本,大小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携带的方便性来定,不建议太大,绘制工具就不限定了,是有色的还是黑白的都可以根据情绪而定。当然,可以引导学生为自己的涂鸦创作布置固定的场所,比如教室一角、寝室等地,也可以是随时随地地创作,但最好在每日的行程里设定好涂鸦时间,可以是固定的,时间不需要太长,几分钟到半小时都是可以的,贵在坚持。

三、展开“涂鸦日记”感知训练时如何应对抗拒与自我怀疑

在美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展开“涂鸦日记”等感知训练时如何应对抗拒与自我怀疑呢?当学生们带着大师般的写实情怀想要得到突破时,这些感知训练无疑给予重重的回击,这是在干什么?我还在美术的课堂上吗?我到底要画成怎么样?我们在修仙吗?……不用质疑,这样的问题困扰着年轻气盛,急于求学的学生们,他们在最初或多或少都会呈现出抗拒与自我怀疑的状态,这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们大多数都还没有接触过高考以外的更多的艺术形态。那么,从几点可以给予学生们回应,首先要卸压,我们不是大师甚至也不是艺术家,我们是一名美术研究与实践者,我们还是学生,一切未知都需要通过实践来证实,所有的固有认知都不一定就是对的,都需要学习来净化与提取,才能找到学习的方向,不应排斥任何一种练习形式;再就是加强认知与审美能力,在僵化的高考中脱颖而出的学子们,肯定都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但受局限的学习环境与高考氛围必定带来不少劣根,通过欣赏、分享、交流,不断扩展学生眼界,不拘泥于单一教学模式,接受开放性思维,从认知能力、审美能力的本质上得到提升;最后就是坚持,初次接触“涂鸦日记”等感知训练,不能领悟其中的缘由是很正常的,这都是需要自我突破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的推进,自然会顿悟,坚持才能看到质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大部分学生都将在感知能力与创作意识上得以提升,这是潜移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每一次行动都是有意义的。

“涂鸦日记”感知训练其实就是一种游离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艺术表达方式,通过意识与潜意识的不断转换,相互碰撞,最终获得画面,完成一次创作之旅,这样的实践过程并不聚焦于画面本身,而在创作过程的感知上。长此以往,自省、直觉、想象等能力会被不断挖掘,感知能力将会得到大幅提升,关键无论绘画基础如何,这些都是获得创造性画面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美]芭芭拉·加宁、苏珊·福克斯,著.涂鸦日记[M].刘腾达,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