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美国纪录片《家园》看建筑文化的传播

2020-09-10曹亦千

喜剧世界·中旬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建筑文化家园

曹亦千

摘 要:系列纪录片《家园》是传播建筑文化的佳作。其以世界各地独具创意的个人住宅为题材,讲述屋主们的先锋理念和个人故事,从而体現出“家园”——从个人居住的物理空间到人类共同家园地球——的多层次意涵,突出了建筑积极的社会作用,升华了主题。该片的叙事风格是散文或传记式的,主要以人物内视角来叙事,更易获得观众的共鸣。在声音叙事的同时,画面叙事使声音叙事形象化,尤其在表现建筑的环境背景和在隐喻、象征等修辞上加强了叙事的表现力和张力。

关键词:建筑类纪录片;《家园》;建筑文化

系列纪录片《家园》是苹果公司的流媒体服务“Apple TV+”于2020年推出的首批原创纪录片之一。这是一个以个人住宅为题材共九集的纪录片。每一集介绍一个具有创意的住宅,分别来自美洲、亚洲和欧洲,属于建筑类纪录片。相较中国近年来建筑类纪录片倾向大型公共建筑的选题,苹果的《家园》系列更贴近普通观众的生活,容易激发人们观看的兴趣。正如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所说:“我认为建筑的原点正是住宅。住宅起源于人类最根本的欲望,忠实地呈现出长久居住在当地的人们的生活与气候风土。”

再者,它也不同于国际上同类纪录片主攻豪宅的思路①,并不以豪宅产生的奇观作卖点,而是突出建造“家园”的人的创新理念和感人故事,深入阐发了“家园”的丰富内涵,更具人文情怀,同时揭示了建筑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是传播和推广建筑文化的佳作。本文从主题和叙事两个方面来分析其成功之处。

一、主题

《家园》的执行制片人、导演之一道格·普瑞(Doug Pray)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们“打算制作一个令人惊叹的住宅系列。该系列不是为了展现奢华,而是传递小小星球的大大创意。不仅要介绍住宅本身,而且要讲述那些极具创新精神的屋主的个人故事——两者都须同等地启迪观众的心灵才行。”所以该系列并非单纯的认知类纪录片,其从拓展观众对住宅建筑的认知出发,通过讲述住宅建造者的故事进而使单纯的物理空间具有了温度,成了孕育和承载爱的情感空间;同时,先进的理念能量强大,超越了个人的家这个狭小空间,能造福更广大的社区;而贯穿全片的环保理念则是意在保护人类的终极家园地球。

(一)家:物理和情感空间

该系列首先介绍了作为物理空间的家的创造,但并未深入到住宅的设计细节上,而是侧重创新的理念——如居住空间小环境的气候改良、资源和材料的再利用,新型环保建筑材料的开发,狭小居住空间的功能设计,贫困人口的住房解决方案,败落旧社区的振兴等。其次其更把镜头聚焦在创造这些家的人身上,讲述他们的感人故事,从而“家”从一个挡风遮雨的物理空间上升为承载和孕育爱的情感空间。如第一集采用了双线叙事,并设置了一个“人物弧线”。瑞典工程师安德斯为家人打造一幢外面罩着玻璃温室的木屋是一条线,同时交织了一条他和儿子的情感发展线。在建房过程中,安德斯升级做了一对龙凤胎的父亲。不幸的是,他的儿子是个自闭症患者,这一度让他难以接受。每当他痛苦烦闷的时候,就跑去工地上干活,建房成了他疗愈伤痛的方式。随着孩子的成长,他渐渐明白了做父亲的含义是接纳和包容,同时也感受到了儿子对他的爱。而他千辛万苦建成的家也给了儿子一个完美的成长空间。

同时该片也突出了创作者的童年生活,尤其是父母给予的影响。几乎每一集的主人公在介绍他/她家的缘起时,都会谈到童年时父母给予他们的爱和影响或者童年生活的经历如何塑造了他/她对家的看法和理想。如第六集印度的“墙屋”,主人公建筑师安努帕玛的父亲热情好客,童年时家里总是访客盈门,家成了一个“公共场所”,给她一种“混乱的感觉”,所以她希望把自己的家打造得“非常干净、非常空旷”。她的“墙屋”如她所愿,有着前卫、向自然敞开的空间设计、透着美丽的光影。她的家也让年轻时被迫流离失所的母亲在离开人世前得到了仿佛重返故乡般的慰藉。

(二)创新造福社区

如果这些故事仅是关于人们如何建造自己的小家的,那么它们带来的感动和震撼会小很多。正因为主人公们的创意和匠心还惠及了生活的社区、甚至是素不相识的人们,才让家园的主题进一步升华。在第九集中,美国的一家非盈利组织和一家高科技公司致力于为住不起房子的穷人提供住房解决方案。他们指出全球存在着严重的住房问题——世界上有超过10亿人没有足够的居住空间,且这个数字预计在三十年后还会翻一番。而传统的建筑方式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通过创新来另辟蹊径。在克服了获取土地和技术上的种种困难后,他们成功地为墨西哥的一个贫苦社区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了第一批住房。在爱和智慧的推动下,建筑回归到了其本源——为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提供挡风遮雨的住所,给他们改善生活的希望。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芝加哥南区的黑人艺术家在败落的黑人社区翻新几处旧屋作自己的家,并使它们成为社区的文化艺术中心,从而唤醒了该地的活力。香港的一位建筑师在面积仅为32平方米的公寓中打造出了居家空间功能齐全的“超级变形屋”。他在职业生涯中致力于为香港市民探索狭小居住空间的解决方案。印度的女建筑师在打造自己的住宅时,完全使用当地工匠的手工艺,大胆地运用了土砖、陶罐等作建材。当她的印度工匠们在威尼斯双年展上造出一个一模一样的“墙屋”获得满堂喝彩时,她成功地向世界传播了印度的传统手工艺。这些故事都让人看到了“家园”的第二重含义——个人的爱和才智不仅能为自己和家人创造一个美好的家,还能为自己的社区,民族甚至是素不相识的人带来幸福、希望和荣耀。

(三)保护终极家园地球

建筑如何顺应环境,如何在建造和生活中尽可能少地破坏自然环境及探索资源和材料的再利用——这些环保的理念在本片中处处得到彰显,其具体的落实开拓了普通观众的眼界。瑞典工程师坚持使用自创的、标准更高的废水循环系统,不惜和政府打上几年官司,最终赢得了胜利。美国缅因州的青年建筑师在建房时只移动了39平方厘米的苔藓,完全保持了周围环境的原貌。印尼巴厘岛的女设计师设计建造了巧夺天工的大型竹屋,连家具和家居用品都是用竹子做的。她把当地的竹子进行特殊处理,使之成了一种耐久、环保、经济的新型建筑材料,并不断探索其使用的边界。环保的主题贯穿了整个系列,这是为了保护我们的终极家园地球,从而“家园”的内涵也愈加丰富深厚。

通过介绍具有创意的住宅和建造住宅的人的故事,“家园”的多重意涵得到了诠释——从个人居住的物理空间,到孕育和承载爱的情感空间,再到通过创新惠及的社区、最后是以环保理念维护的人类的终极家园地球,从而升华了该片的主题。同时该片不仅从认知层面介绍了独具创意的住宅建筑,更是从意义层面揭示了建筑所能起到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很好地传播了建筑文化。

二、叙事

围绕着“家园”这个总主题,该系列一共设置了9个故事。除了最后一集墨西哥的3D打印房屋,其他房子都已建成,所以该片没法用进行时态来追踪建房过程,而是采用了散文或传记式的叙事方式,以建房人的声音叙述为主,叙述与采访交错,并辅以形象的画面。

(一)声音叙事

声音叙事即解说,但和传统的用第三人称解说的纪录片不同,该系列的画外音是由故事的主人公本人讲述,采用了第一人称,也被称作“人物内视角”叙事。几乎每个故事从一开场就伴有主人公的画外音,他/她开宗明义,介绍对家和建筑的理念,亦即这个故事的主题。第一人称的画外音常被用于剧情片中的内心独白,使个体由内而外地呈现给观众,使观众能深入其内心。在纪录片中使用此画外音拉近了主人公与观众的距离,更易得到观众的认同。比尔·尼克尔斯认为“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使纪录片的形式接近于日记、散文,以及先锋派或实验电影和电视的面貌。其重点从观众确信某个特定意见或某个问题的解决办法,转移到对事物有鲜明自我观点的、更富个性的表述上,也就是从劝说变成表达。”由家园的创造者娓娓道来自己的故事,也更符合个人住宅这种相对私人的题材。但片中不时会出现主人公接受采访的画面,声音内容却保持连贯,这产生了一定的间离效果。

在上述类似于文章的总起段之后,画面打出“家园”(Home)这个片头作为一个隔断。接下来的主体部分会分成几个板块:对建筑本身的介绍,主人公从他/她的个人经历,包括职业经历和童年经历出发,叙述创造这个“家”的缘起及理念,建造的历程及经历的困难,建筑建成后发生的故事等。这些板块在每个故事中以略为不同的顺序拼接,篇幅也各不相同。为了不显得单调,也为了使建造者的形象更丰满并佐证(偶尔反对)其叙述和看法,其中也穿插了不少对相关人士的采访。

总体而言,它是散文或传记式的,围绕着家园,它更想介绍的是创建家园的人——他/她的成长,他/她对人生、家和建筑的思考。因为建筑是建造者思想的体现,而思想的产生和个人经历是息息相关的。虽然片子并没有从很专业的角度来介绍这个住宅的设计和建造细节,但讲述个人故事并凸显建筑的社会意义更容易让普通观众产生共鸣,也使得整个系列更具人文情怀,让小小的住宅因其表达的创新理念而变得高大、厚重起来,颇有些以小见大的意味。

(二)画面叙事

散文式纪录片即是用摄影机来写作,画面起到的作用主要是把声音叙述形象化。该系列运用了多种画面形式来叙事:有实时拍摄的家庭生活场景和工作场景等自然素材;在主人公讲述其过往经历时,则会运用过去的照片、录像和搬演来表现。

但是画面并非仅仅是声音叙事的附庸,其大大加强了叙事的表现力和张力。在表现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时,画面便能直观地捕捉到不同环境的特点。比如在第一集中,为了体现瑞典的“自然之屋”能营造地中海式气候以及和植物亲密共生的特点,画面色彩明丽。有不少对着太阳仰拍的镜头,表现阳光的光线和光斑、透明的叶子、给植物浇水时形成的一道道细细的闪亮弧线,以渲染阳光的灿烂。又如第四集,其开场并没有像通常那样给出展现大环境的远景镜头,而是采用几个不同角度的中、近景:首先是一个高空俯拍并小幅度向下推移的镜头展现了香港的某个局部——高楼林立,街道狭窄,车水马龙,随后摄影师从平视和略微仰视的角度利用几个长焦距镜头,使每个画面都被高楼的局部占满,且高楼和高楼之间被压缩得没有距离,重叠在一起,这种对香港的空间密集度的夸张表现极具视觉冲击力。

画面更是常常用来作隐喻、作象征,像语言一样起到了修辞作用,丰富了声音叙事。在第一集中,当安德斯抱怨政府强迫人民为公共废水排放系统付钱,其实是不允许有人与众不同时,镜头展现了公路边远处露出的一排一模一样的三角形屋顶,隐喻每个人都整齐划一。

第九集中出现了四次从各种角度拍摄的主人公墨西哥小贩蹬着一辆一个轮子有点变形的三轮车缓缓骑行在路上的场景,也是意味深长。他最后一次载着全家骑行的画面是在影片的结尾,他们即将搬入新家,画面之外响起他的画外音:“我觉得我的生活才刚刚开始,我只有29岁,伊瑟拉(其妻,作者注)只有26岁,而且我们还有一辈子的路要走下去。”

结语

建筑类系列纪录片《家园》是普及建筑文化的佳作。其取材世界各地的创意住宅,贴合普通观众的生活,并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刷新他们对建筑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它的立意很高。通过介绍创造这些住宅人的感人故事和先锋理念,它揭示了通过建筑,人们不仅能创造美、孕育爱,还能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真正起到了启迪人心灵的作用。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和飞速的城市化造成了“千城一面”“万镇一貌”的状况;而且由于缺乏建筑素质教育的普及,在这个领域存在着专业和大众之间的鸿沟。而纪录片因其声画并茂、通俗易懂、触及人心的特质,可以成为传播建筑文化、沟通雅俗的上佳媒体,《家园》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但需要指出的是,内容还是根本。在住宅的选取上一定要够有新意,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才能让观众愿意坐下来往下看故事。从“豆瓣电影”中观众对该纪录片的评价可以看出,它在这方面还有进步的空间。找到好故事并讲好故事是纪录片永恒的课题。

參考文献:

[1][日]安藤忠雄.在建筑中发现梦想[M].许晴舒,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2]Lynn Leahey. Apple TV+ Series HOME: Big Ideas for a Small Planet [EB/OL].Synopsis Media,https://www.cynopsis.com/cyncity/apple-tv-series-home-big-ideas-for-a-small-planet/.2020-04-17.

[3]张雷.人物内视角叙事在微纪录片创作中的应用分析[J].电视研究,2019(12):55-58.

[4][美]比尔·尼克尔斯.纪录片导论[M].陈犀禾,刘宇清,郑洁,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建筑文化家园
梦中家园
漫画家园
从形态构造类比中西方传统建筑差异
浅论现代环境艺术发展现状及危机
ArtDeco下的“海派”建筑文化
当代中国主流建筑文化的新趋向
温馨家园
浅议本土建筑文化的认同感
野兽家园
“无忧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