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仰韶时代祖形器的时空分布统计分析和启示

2020-09-10楚天佑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分期分布

摘要:梳理统计仰韶文化时代出土祖形器和类祖形器的29处遗址,对其地域分布、年代分期和文化属性等统计分析可知,祖形器(男根崇拜物)不是仰韶时代晚期才出现的,仰韶时代早期中国多地已经产生男根崇拜和父系社会萌芽。中国各地众多祖形器的出土,应当引起重视,建议将祖形器列入中华文明起源因素之一。祖形器是父权崇拜的象征,是父系社会的标志物,中国进入父系社会的时间应该往前提移至新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前段,距今约9000-6000年左右。

关键词:仰韶时代;祖形器;分布;分期;父系社会

多年来,仰韶时代考古发掘遗址众多,论文、论著不计其数,研究成果丰厚;但是,由于涉及男性生殖崇拜的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信息公布不足,资料较少,迄今为止,还很少有人对仰韶文化时代的男根崇拜进行过专门研究。近20年,笔者潜心收集统计包括仰韶文化在内的祖形器考古资料,根据考古发掘出土祖形器和类祖形器的29处仰韶时代考古遗址,对其基本情况进行初步梳理探讨,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地域分布

全国各地各文化遗址出土的“祖”类文物,因材质不同、研究者视角不同,被称为陶祖、石祖、玉祖、木祖、铜祖、瓷祖、石磨棒、角器、触器、陶男根、石男根、男根文物等等,名称五花八门,给学术研究和文字叙述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建议此类文物统一名称,统一称其为“祖形器”。

大多数考古遗址出土的祖形文物,都是具像、写实、仿生雕塑,一目了然,称其为男根文物、祖类文物没有歧义、异议。但是,诸如陶支架、陶支脚、祖形砾石、石铲、陶筒型组合器,以及玉琮等类似男根、具有男根特征的文物,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列入祖类文物,但并没有得到学界完全赞同,存在歧义和异议。因此,笔者虽然赞同将此类文物列入祖形器,但却不能与具象写实型男根文物比肩,因此笔者将这些类似祖形器的文物称之为“类祖形器”,以示区别,其做为男根崇拜文化证据的证据说服力,要下祖形器一等,只能做为辅助证据,不能做为主要证据。

据笔者逐项登录和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全国范围内已知的考古发掘出土和考古调查征集的祖形器、类祖形器等男根崇拜文物的考古遗址和地点已达170多处。其中,裴李岗文化时代1处①,仰韶文化时代29处,其余140余处都是龙山文化时代以后的遗物,距今都在5000年以下。根据考古发掘报告和专家学者已有研究认知成果,出土仰韶时代祖形器、类祖形器的遗址和地点,共计29处,分布于12个省区。其中,祖形器24处,类祖形器5处,具体如下:

(一)祖形器

出土祖形器的遗址和地点,共计24处,占遗址总数的83%。分布于9个省区。具体分布情况按出土省区排列如下:

1.河南省8处:

淅川下集遗址,在早期(第三层)文化层中出土仰韶文化陶祖1件。②

河南偃师高崖遗址,在仰韶文化层中出土陶祖1件。③

临汝(今汝州)中山寨遗址,在第五期文化层中出土仰韶文化晚期陶祖1件。④

临汝(今汝州)北刘庄遗址,在第四文化层中出土仰韶文化晚期陶祖1件。⑤

河南渑池遗址,出土仰韶文化陶祖2件。⑥⑦⑧

汝州洪山庙遗址,M1内出土有在陶缸进行泥塑的男性生殖器,如W39:1号缸上彩绘出一人,其小腹下用泥条塑一男性生殖器,形体粗大,龟头部分涂有红色,中间刻有较长的凹槽,代表尿道口,因为在平面上无法绘出男性生殖器的立体形状,所以只好用泥条塑出。同时,汝州洪山庙遗址还出土了多件绘饰男根纹的陶缸。⑨

荥阳楚湾遗址,调查采集仰韶文化陶祖1件。⑩

安阳渔洋遗址,安阳师范学院历史系教师考古调查,采集一枚仰韶文化时期石祖。k

2.陕西省5处:

临潼姜寨遗址第四期文化层,出土过仰韶文化晚期陶祖。lm

高陵杨官寨遗址,出土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巨型陶祖1件。no

宝鸡福临堡遗址第三期文化遗存,出土“陶祖”、“石祖”各1件。p

宝鸡关桃园遗址,2003年出土仰韶文化晚期陶祖1件。q

铜川李家沟遗址,在第三期文化(半坡類型晚期)的灰坑H1内,出土仰韶文化陶祖1件。rst

3.山西省2处:

万荣荆村遗址,1931年出土陶祖1件,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1@0

候马乔山底遗址,在西王村上层文化层中,出土陶祖1件。v

4.甘肃省2处:

秦安大地湾遗址,在第4文化层即仰韶文化层中,出土陶祖3件,石祖1件。同时,大地湾遗址F411发掘出土男根崇拜地画。w

甘谷灰地儿遗址,出土马家窑文化陶祖1件,年代相当于仰韶文化晚期。x⑲⑳

5.内蒙古自治区1处:

内蒙古托克托海生不浪文化遗址,在第三期属于仰韶文化晚期的文化层中,出土石祖1件;编号qH7:1,残剩祖头,磨痕明显(图)。y

6.湖北省2处:

京山屈家岭遗址,早期文化层遗存中,出土陶祖1件;编号T117:5A(1),上下端略残,器表披暗红色陶衣,胎色外层灰白,中部灰色。质软羼碎陶末。残长7.7,径1.5—2.5厘米。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京山屈家岭》,科学出版社,1965年9月第一版,见图版拾叁:17)。根据屈家岭第三次发掘所测年代,屈家岭文化早期的年代在距今5500年以上(ZK-2397,3025±140BC,校正值3630±160BC。z

长阳渔峡口镇清江南岸台地桅杆坪遗址,1992年在大溪文化晚期文化层,发现1件残损的大型石祖,距今5000多年;由此可知,在大溪文化末期,在长江流域也出现了对男性生殖器的崇拜。发现时,仅存石阴茎前面的一小段。这个石祖用黑色墨石琢制,质地坚硬,经过修理,有光泽。器体较粗大,可惜已残断,长度不明。但龟头部分保存完整,形态逼真。尿道口呈张开状,冠状沟明显。龟头部分残长5厘米,茎体直径6厘米×4厘米。@7

7.江苏省2处:

南京北阴阳营遗址,出土北阴阳营文化陶祖2只。@8

江阴祁头山遗址,出土祁头山文化陶祖1件。@9

8.浙江省1处:

桐乡罗家角遗址,出土1件属于马家浜文化的陶塑立式男性裸体全身像,突出男性生殖器。#0

9.吉林省1处:

东丰县西断梁山遗址,发掘出土石祖1件。#1

(二)类祖形器

出土仰韶时代类祖形器的遗址和地点,共计5处,占遗址总数的17%。分布于4个省。按出土省份排列如下:

1.安徽省2处:

蚌埠双墩遗址,出土了大量陶支架,其中有一些仿男性生殖器、顶端为蘑菇形或圆柱形,共31件。双墩遗址发掘报告的作者认为,双墩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祖形器可能是支撑炊煮器的支架#2,陈艳认为这些陶支架应为淮河中游史前陶祖#3。

定远侯家寨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其中有一批仿男性生殖器陶支架,顶端为蘑菇形或圆柱形,复原器9件。#4

2.河南省1处

灵宝西坡遗址,2000年10月至12月份第一次考古发掘中,出土石陀螺形器1件(H22:9),琢、磨结合,上部有一凹槽,高8厘米(图一三,9)#5。许永生认为应该是“石祖”#6。 2001年3月~5月第二次发掘中,又出土石陀螺形器1件, 标本H104B9,上部有一凹槽,残高6厘米。#7

3.湖南省1处:

澧县城头山遗址,1997年发掘出土3座祭坑和大型“祖”形砾石。#8

4.福建省1处:

平潭县平原镇壳丘头遗址,出土陶支架19件,外形类似男性生殖器,多为蘑菇形项,圆柱状器身,被称为“陶祖”#9$0。

上述遗址,河南9处,占比达31%;陕西5处,占比为17%;山西、甘肃、湖北、江苏、安徽、浙江各2处,占比各为7%;内蒙古、吉林、湖南、福建各1处,占比各为3%。黄河流域19处,占比达68%;长江流域6处,占比21%;淮河流域2处,占比7%;东北1处,占比3%;福建海岛一处,占比3%。

(三)地域分布连线

从上述统计可以看出,仰韶时代祖形器地域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点线分布特点。如果把出土祖形器和类祖形器的遗址,按地理位置串连起来,可以连成三条线:

黄河中游出土祖形器的遗址东西连线:郑州、洛阳、灵宝、西安、宝鸡、天水。中华民族摇篮,华夏文明发祥地。

在这条线上,洛阳——三门峡——灵宝,正是仰韶山文化庙底沟类型核心区。向外扩展到候马、万荣、西安、宝鸡、汝州,多处发掘出土祖形器,呈现较密集分布,证明这一区域明显存在男根崇拜现象。

南北连线:候马、运城、灵宝、洛阳、汝州、南阳(淅川)、荆门(京山)、宜昌(长阳)、澧县。这条连线,连接中国南北两大农作区,即以黄河中游为中心的北方黍(粟)作农业文化区,以长江中游为中心的南方稻作农业文化区,中间经过粟稻交叉的淮河上游。发达的农业文明为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中华先民率先进入父系社会提供了物质基础。其交汇融合点是南阳盆地,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在南阳盆地交汇融合,考古发掘和学界研究多有论述,本文不再赘述。

长江中游东西连线:京山、澧县、长阳。这条连线证明,江汉平原和澧阳平原是长江中游男根崇拜先行区。

遗址连线发现:两条东西线、一条南北线,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同为中国父系文明先行区。同时,三线连接交合,组成“士”字。这个士字,虽然没有特别意义,但暗合中华文明先行区犹如勇士,带领华夏文明开拓探索,努力前行。对于这一大块区域,许宏称其为东方“大两河流域”“重瓣花朵中的花心”“华夏文明就是从这里发生”$1。对此笔者深以为然。郭静云将其称为“江河中原”,提出“中原”这个概念应采广义理解:位处长江黄河之间的宽阔平原即可称中原$2,笔者深表赞同。这一区域正是中华文明核心发源区。

二、年代分期和时间分布

仰韶文化时代涉及地域广泛,文化类型众多,有些遗址和出土器物所属文化层测年数据未及时公布;上世纪80年代之前,考古工作者和考古发掘报告对祖形器普遍重视不够,记录不详,甚至不记录,等等,这此因素制约了人们对祖形器的探究。因此,要想对祖形器准确分期并非易事。笔者根据相关遗址发掘报告和测年数据,制作如下简表;同時,参考学界关于仰韶文化分期意见,将出土的仰韶文化时代祖形器简单分为前中后三期。距今6000年以上者,划入前期,有7处遗址;距今6000~5500年者,划入中期,有6处遗址;距今5500~5000年者,列入后期,共15处遗址。为方便阅读,列简表如下。

(一)前期

出土祖形器和类祖形器年代距今6000年以上,可以列入仰韶文化时代前期,有7处遗址,占比24%。分别是:

淅川下集遗址;偃师高崖遗址;江阴祁头山遗址;蚌埠双墩遗址;定远侯家寨遗址;平潭壳丘头遗址;澧县城头山遗址。

(二)中期

出土祖形器和类祖形器年代距今约6000~5500年者,划入中期,有7处遗址,占比24%。分别是:

临潼姜寨遗址;东丰西断梁山遗址;秦安大地湾遗址;京山屈家岭遗址;高陵杨官寨遗址;灵宝西坡遗址;桐乡罗家角遗址。

(三)后期

出土祖形器和类祖形器年代距今5500~5000年者,列入仰韶文化时代后期,有15处遗址,占比52%。分别是:

汝州北刘庄遗址;汝州中山寨遗址;汝州洪山庙遗址;渑池仰韶遗址;荥阳楚湾遗址;安阳渔洋遗址;宝鸡福临堡遗址;宝鸡关桃园遗址;铜川李家沟遗址;侯马乔山底遗址;万荣荆村遗址;甘谷灰地儿遗址;托克托海生不浪遗址;长阳桅杆坪遗址;南京北阴阳营遗址。

从上述简表和分期可知,仰韶时代出土祖形器和类祖形器前后呼应,连绵不断。但前期、中期,出土祖形器和类祖形器在时间分布上比较稀疏;而仰韶时代后期,出土祖形器时间分布比较密集。前期1000年,7处遗址出土祖形器和类祖形器,时间频率间隔达143年。中期500年,7处遗址出土祖形器和类祖形器,时间频率间隔为71年。后期500年,15处遗址出土祖形器和类祖形器,时间频率间隔缩短为33年。越往后期,出土器物愈加密集,间隔越短,频率加快。

三、文化类型分布

从地域和文化属性看,出土祖形器和类祖形器,以黄河中游仰韶文化为主。

文化类型统计显示,考古发掘出土的仰韶文化时代祖形器和类祖形器,29处遗址,涉及11种文化类型,分别是: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双墩文化、北阴阳营文化、马家浜文化、祁头山文化(马家浜文化)、壳丘头文化、海生不浪文化、马家窑文化。29处遗址中,17处遗址属于仰韶文化,占比达59%,占绝对数额和压倒优势。因此,从文化属性上看,仰韶文化时代出土的祖形器,以仰韶文化为主。

海生不浪文化、马家窑文化,邻近仰韶文化,可以与仰韶文化同时对待。

大溪文化,出土祖形器和类祖形器的遗址虽然只有2处,但却十分典型。城头山遗址,发掘出土H011、H345、H346三个大的浅平祭坑,且均置放大块“祖”形砾石。长阳清江桅杆坪遗址,出土石祖1件,虽已断残,但发掘者从残存部分复原推断,器体较粗大,似为祭祀崇拜之器。屈家岭文化邻近大溪文化和仰韶文化,可以与大溪文化同时对待。

马家浜文化,无同期或更早的出土祖形器可以做为佐证。但是,罗家角出土的这件裸人型祖形器,十分特别,已经证明在仰韶时代中期太湖流域已出现男性崇拜和男根崇拜,加上江阴祁头山遗址、南京北阴阳营遗址,长江下游长三角地区出土祖形器的遗址也达3处,因此说明长三角地区在仰韶时代存在男根崇拜应不为过。

双墩文化、壳丘头文化,亦无同期或更早的出土祖形器可以做为佐证,证据不充分,亦不能得出该文化已进入父系社会之结论。

长期以来,学界都把祖形器做为父系社会的标志物。由此可见,仰韶文化是中国最早进入父系社会的考古学文化类型之一。仰韶文化时代出土祖形器和类祖形器的遗址已达29处之多。众多祖形器的出土,应当引起重视,建议将祖形器列入中华文明起源因素之一。

四、几点启示

通过仰韶时代祖形器的年代时间分布统计,可以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一)男根崇拜物不是仰韶时代晚期才出现的,裴李岗时代和仰韶时代早期中国多地已经产生男根崇拜和父系社会萌芽。囿于考古资料和历史认知的限制,过去学界以宋兆麟为主,普遍认为对男根的崇拜和“陶祖的出現是从仰韶文化晚期开始的”$3,距今约5000年左右。此说影响广泛且长久,直至现今。事实上,水泉遗址① 发掘出土的祖形器,或者说中国古人对男根的崇拜,是从距今约7200年的裴李岗文化晚期开始的,比上述公认的时间要早大约2000年左右。仰韶时代早期出土祖形器的几处遗址,河南淅川下集遗址、河南偃师高崖遗址,其年代上限都在在距今7000年;江苏江阴祁头山遗址,年代上限在距今6600年;出土类祖形器的安徽蚌埠双墩遗址、定远侯家寨遗址,其测定年代都在7000年左右,年代上限甚至可达距今7300年左右,年代时间都大大早于仰韶时代晚期。从年代时间看,仰韶时代早期的祖形器更应引起重视。

(二)如果坚持祖形器是父权崇拜的象征,是父系社会的标志物,那么中国进入父系社会的时间,就应该往前提移至新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前段,距今约9000-6000年左右。

学界一直认为,陶祖、石祖等祖形器是父权崇拜的象征,是父系氏族社会的标志。京山屈家岭遗址的发掘者和《京山屈家岭》作者在结论中写道:屈家岭遗址“早期中出有带红色陶衣的陶祖,是一种父权崇拜的象征。……因此,屈家岭文化似乎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4如果承认祖形器是父系社会的标志物这一观点,就必须承认,中国社会在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7200年的裴李岗文化晚期就已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仰韶时代早期已经处于父系氏族社会。目前,裴李岗时代和仰韶时代早期是否已进入父系社会,至今在学界还存在极大争论。但是,如果考虑祖形器和男根崇拜的因素,许顺湛一直坚持的仰韶文化父系说的观点,就应当可以成立。

(三)家庭的出现是父权崇拜、男根崇拜之基础,使父系社会成为可能。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参考近50年考古发掘成果,裴李岗时代(距今9000-7000年)和仰韶时代早期均发现家庭墓葬,使父系社会和男根崇拜成为可能。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是裴李岗文化出土成年男女异性合葬、成人带孩子合葬墓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的遗址。贾湖遗址发掘出性别清楚的合葬墓为43座,其中男女异性合葬墓达23座;成人带孩子的墓共有6座,其中相互关系非常清楚的有4座。M272,成年男子带一少年,可能是父子;M286,成年男性带一孩子;M353,成年男女夫妻带一少男孩子。$5

在属于仰韶文化早期的临潼姜寨一期,发现有较多的夫妻异穴合葬墓。陈雍认为,姜寨北片的墓葬排列比较整齐,成年男女墓两两并列现象在墓地中显得格外突出,一共有12对;其中,M102女和M96男并列,M96男墓穴内带一小女孩;M107女和M108男附近,M140一6岁小男孩紧靠;M146一6岁小男孩紧靠M147女和M184男。$6

对此,裴安平结合墓葬特征和姜寨遗址、洪山庙遗址出现男根图像的问题,认为:“仰韶文化早期既是母系氏族社会最后的转型期,也是父系社会最早的胎孕期或新生儿的临盆期。”$7,对此,笔者深表赞同。

从区域看,黄河中游和淮河流域上游出土祖形器数量多、遗址密集,多达16处,实物丰富,实证多,且时间上连绵不断。从出土祖形器和男根崇拜的角度再次证明,以豫西、关中和晋南为中心的黄河中游地区,是中国父系社会先行区。临近黄河中游仰韶文化核心区的其它同时代考古遗址,如属于马家窑文化的甘谷灰地儿遗址、属于海生不浪文化的海生不浪遗址,受仰韶文化影响较大,进入父系社会也是可能的。

在长江中游,出土同时代祖形器和类祖形器的遗址不多,虽然只有3处,但却有突出特点。在屈家岭遗址早期文化层和大溪文化遗址中均出土了祖形器,证明这一地区在距今6000~5500年仰韶时代中期已经进入父系社会。同时,城头山遗址大溪文化早期文化层还出现了祭祖台。其祭祀对象,从其有男性大墓和成组处于显著位置的石“祖”看,有祭祀祖先之意。刘俊男、易桂花认为:陶(石)祖及祭祀陶(石)祖现象的出现当是父权制小家庭出现的反映;以大型祭台形式祭“祖”当是家庭普遍出现的表现。以大型祭台形式祭祖当是一种社会行为,而不是个人行为。家庭的普遍出现是其基础。同时,必有首领人物来主持,所祭之“祖”生前也当是首领人物。至距今5800~5500年间,已经出现了首领家庭墓葬。$8父权制小家庭的出现、首领家庭墓葬、男性首领等,都是父权制和父系社会的显著特征。此时,黄河中游地区已普遍进入父系社会,父系家庭已普遍产生,祖形器密集出现。因此,“江河中原”$2 广大地区崇尚父权、崇拜男根应无疑问。

(四)社会性质研究结论不能搞一刀切,应按区域区别对待,具体分析。

中国地域辽阔,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淮河流域、辽河流域的面积、包括的地域都十分广大。因此,不能笼统地说某一时间中国已进入了父系社会。但是,某一地区或某些地区率先进入父系社会,完全是可能的,众多祖形器和类祖形器的出土,为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和仰韶时代社会性质研究提供了直接实物证据。

如果把仰韶时代中期和后期遗址相加,形成前期千年和中后期千年两个时间,可以发现前一个千年,出土祖形器和类祖形器的遗址只有7处;后一个千年,出土祖形器和类祖形器的遗址多达21处,占比达75%。笔者认为,目前学界对中国进入父系社会和文明社会的时间判断比较保守,根据出土祖形器和类祖形器的地域分布和时间分布,中国进入父系社会和文明社会的时间都可以往前推进。在仰韶时代中期和后期,中国部分地区,如出土祖形器较多的黄河中游、淮河上游、长江中游,已经进入父系社会。可以距今6000年为分界线,距今6000年以上,即距今约7000~6000年,中国一些地区已经产生男根崇拜,黄河中游、淮河上游、长江中游部分地区已进入父系社会;距今6000年以下,“江河中原”广大地区已经进入父系社会;出现了城市。距今5500年以降,中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已经普遍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出土同时代祖形器不多,但也有多处祖形器出土。这些祖形器的出土并非偶然,应是这一区域父系社会萌芽并逐步进入父系社会的重要物证。但是,目前发掘出土的祖形器多为孤例,如祁头山文化、北阴阳营文化、马家浜文化等,证据还不够充分,有待新的考古发掘证据证明。

其它区域,出土祖形器的遗址较少,祖形器实物不多,对其所处社会阶段应谨慎下结论。

双墩文化,虽有两处遗址发掘出土祖形支架,但均属于类祖形器,没有明确无误、无争议的祖形器出土,仅靠类祖形器论证其已进入父系社会,证据不足。福建平潭殼丘头文化虽有类祖形器出土,但无同期或更早的出土祖形器可以做为证据,是否存在父系社会萌芽,仍不能轻易下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北方影响广泛的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年-5000年之间,覆盖地域广泛,已正式发掘和调查的遗址约160多处,但迄今为止均无祖形器发现。从祖形器和男根崇拜的角度看,北方红山文化广大区域,无进入父系社会之标志证据,牛河梁女神雕像和东山嘴孕妇雕像可能恰好证明其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整体社会形态和所处社会阶段,似落后于黄河中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注释:

①楚天佑:《试论中国男根崇拜的起源》,《看世界·理论研究》2020年11月上,第230-233页。

②《淅川下集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中原文物》1989年第1期。

③《洛阳市偃师县高崖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6年第4期。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河南汝州中山寨遗址》,《考古学报》1991年第l期。

⑤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临汝北刘庄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0年第2期。

⑥张光直:《中国考古学论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3月版,第129—130页。

⑦李昆声:《考古材料所见生殖器崇拜考——以云南史前及青铜时代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年7月第20 卷第4 期。

⑧刘达临:《中国古代性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34-35页。

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汝州洪山庙》,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

⑩张松林、高振岭、张建华:《河南荥阳县楚湾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报告》,《考古》1995年第6期。

k刘志庆:《渔洋文化遗址中的宗教现象探析》,《殷都学刊》2004年第2期。

l宋兆麟:《生育神与性巫术研究》第61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

m宋兆麟、黎家芳、杜耀西:《中国原始社会史》第485页,文物出版社1983年3月第一版。

n杨官寨考古队:《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考古取得重大收获》,中国文物信息网2008年12月26日。

o《杨官寨遗址:复现中国6000年前城市生活》,《外滩画报》2009年04月28日。

p《宝鸡福临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q《宝鸡关桃园》,文物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r(《铜川李家沟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1期。

s吴诗池:《中国原始艺术》第237页,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

t刘达临:《中国古代性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34-35页。

u董光忠《本校与山西图书馆、美国福利尔艺术陈列馆:《发掘山西万泉石器时代遗址之经过》,《师大月刊》1卷3期,1933年;案:原始记录和发掘报告现存美国华盛顿赛克勒/弗利尔美术馆的档案室。

v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候马工作站:《山西侯马乔山底遗址1989年Ⅱ区发掘报告》,《文物季刊》1996年第2期。

w《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x张正明等:《谈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的分期和相互关系》,《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出版,第58页。

y北京大学考古系等:《内蒙古托克托县海生不浪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研究》(三),科学出版社,1997年。

z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京山屈家岭》,科学出版社,1965年,第页,照片见图版拾叁:17。

@7王善才主编,《清江考古掠影及出土文物图录》,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8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北阴阳营第一、二次的发掘》,《考古学报》1958年第一期。

@9南京博物院、无锡市博物馆、江阴博物馆编著:《祁头山》,文物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0罗家角考古队:《桐乡县罗家角遗址发掘报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文物出版社,1981年。

#1金旭东:吉林东丰县西断梁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考古》,1991年第4期。

#2阚绪杭:《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陈艳:双墩文化遗址陶祖形器的考古学分析,《宿州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第82—85页。

#4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定远侯家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考古学报2019年第1期。

#5《河南灵宝市西坡遗址试掘简报》,《考古》2001年第11期。

#6许永生:《黄帝铸鼎原与中华文明起源》,《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7《河南灵宝市西坡遗址2001年春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2年第2期。

#8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澧县城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 2007年1月,,第266-283页。

#9卢美松、陈龙:《闽台先民文化探源》,第50页。

$0《福建壳丘头遗址出土史前“陶祖”?或为生殖崇拜物》,《中国文化报》2014年12月16日。

$1许宏:《最早的中国》。科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52-55页。

$2郭静云:《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1月,第60-61页。

$3宋兆麟、黎家芳、杜耀西:《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485页。

$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京山屈家岭》,科学出版社,1965年9月第一版,第74页。

$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贾湖》,科学出版社,2003年。

$6陈雍:《姜寨聚落再检讨》,《华夏考古》1996年第4期。

$7裴安平:《中国的家庭私有制文明国家和城市起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第103页。

$8刘俊男 易桂花:《从地下文物看长江中游地区史前宗教祭祀文化》,《农业考古》2011年第1期。

作者简介:

楚天佑,男,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现任职于南京市税务局,国家公务员,调研员,研究员,历史学者。在北核等核心刊物以及各类省刊等,发表论文50余篇。多年来,利用业余时间致力于生殖崇拜和男根崇拜专题研究,中國男根崇拜研究第一人。前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男根崇拜。

猜你喜欢

分期分布
大叶千斤拔活性成分分布及积累动态
28例医疗纠纷起诉案件特点分析
浅析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
多排螺旋CT对宫颈癌影像诊断的价值
中小学微课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分布与挑战应对
骨病活动型脊柱结核合并截瘫的分期及临床意义
经阴道超声血管定量检测对卵巢肿瘤的临床诊断效果观察
84例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手术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