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做旁观者”的一代文人

2020-09-10杨莹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12期

摘要:从杜甫、辛弃疾、陆游、文天祥,到龚自珍、顾炎武、康有为、梁启超,每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最真实最热烈的文学记忆。鲁迅,显然是20世纪现代中国延续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代文人之一。鲁迅与我们古典世界里的文学大家一样,心怀天下、仁民爱物、忧国忧民。鲁迅文章冷峻锋利,嬉笑怒骂、无所顾忌的,但是我们仔细阅读可以感受到,“有益于世”却是鲁迅秉承的最根本的作文规范。他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有无情的揭露、愤怒的控诉,也有亲切的鼓励、热烈的赞颂。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世界里,鲁迅必然是我们五千年中国文学精神的坚守者与继承者。

关键词:鲁迅散文;文化批判;文学社会性

在一个伟大的社会变革的时代,文学家不能做旁观者!的确,鲁迅生活的时代是中国现代社会激烈变革的时代,“谈政治、论自由”成为一代知识分子的历史担当,正如当年的杜甫唱出“国破山河在”一样。尽管杜甫不会理解“民主”、“自由”,但杜甫感时恨别、忧国忧民的精神却成为了我们民族的指明灯,照耀着他身后一千年的中国。从公元10世纪到公元20世纪的这一千年,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一千年,从独立国家到半殖民国家,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这一千年的背后连接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国破家亡”,而闪烁其间的却是无数的如同杜甫般的赤子之心,从辛弃疾到陆游,从文天祥到于谦,从龚自珍到到顾炎武,从康有为到梁启超,而鲁迅则成为现代中国延续这种民族魂的一代文人。“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对所有民族英雄的悼念,也是唱给鲁迅的歌。带着这种崇敬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刻薄、嫉妒、“无故骂人”、“跳到半天空”的战士,而是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拳拳爱国之心的一代文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鲁迅即为现代中国之杜甫。鲁迅文章,如同杜甫诗歌,是一段中国历史的记录,是文人心中的一个天下,是一代文人天下为己任的历史担当。比如《朝花夕拾》,是鲁迅对自己童年、对家乡温馨的回忆:幼时的保姆长妈妈,真诚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间戏剧和民间娱乐活动等等,这是一段多么明净透亮的纯真乐园呀。可是当我们带着这份宁静去读鲁迅的《朝花夕拾》时,心里却总会起着波澜,那记忆的七色板上灰色却是主色调,而那灰色的调子上却真真切切涂染着现实的冷色,因此即便如《朝花夕拾》这样闲适的文章,在鲁迅这里也要有他的精神,即“有益于世”。

有人说鲁迅文章是冷峻的,是无所顾忌的,是嬉笑怒骂的,但是我们仔细阅读可以感受到,“有益于世”却是他秉承的最根本的作文规范。他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尽管笔锋驰骋纵横,变化多端,但归于根本,乃是“有益于世”。

《二十四孝图》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是鲁迅回忆少年读书的事情。鲁迅自幼极爱读书,特别是带图画的书,《山海经》是他的最爱,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满怀真情的写了长妈妈和《山海经》的故事,但同样是图画本的《二十四孝图》他却很是讨厌,到了成年更成了要诅咒的“坏书”。这又是为什么?鲁迅作文往往是有话要说,而且是非说不可,写这篇《二十四孝图》也是为了要说话。首先,对那些反对白话,妨害白话的人,鲁迅厉声喝道:我要诅咒。五四新文学运动是要倡导白话文的,鲁迅无疑是白话文写作的旗手,对那些“别有心肠的人们”,“竭力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的旧文学的拥戴者,鲁迅自然要说话。鲁迅将这些遗老遗少们写进自己的文章,并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将绅士们批的体无完肤,就在自己从象牙塔跌到地下之前,还不能忘记说一遍:“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由此鲁迅想到儿时读的那本图画书《 二十四孝图》,自古中国人讲孝道,以孝治天下,本无话可说,但这本说却不尽人情,要老菜子作婴儿状,娱乐父母,又要郭巨把自己的亲生儿活埋以食母亲,这在鲁迅看来,非但起不到劝孝的作用,反而使人顿生恐惧和厌恶。最后,愤激的鲁迅把利刃对准了本应尽孝道的长辈,祖母竟成了对我生命有些妨害的人,这样长辈与后代竟成了“放债与逼债”了,鲁迅无法容忍,不得不写出这篇《二十四孝图》以警示世人。鲁迅的《二十四孝图》是要在现代中国推倒封建毒瘤,要让新文学、新文化深入人心,他看似冷峻的文字中透露的热情至今还会感动着我们。这就是要“有益于世”的鲁迅。

《朝花夕拾》中还有一篇《再谈香港》读来也饶有兴致,看似漫不经心,风趣调侃,但读完之后,却笑不出来。《再谈香港》看上去像一篇题为《香港海关通关纪事》的日记,面对海关洋主子、狗奴才的盘查、索要贿赂,鲁迅没有像对晚清遗老遗少那样义愤填膺,而是带着“我倒要试验一下究竟怎样”的玩耍心态来应付,面对“打开来”、“给我们十元钱”的主张,鲁迅竟敢给出“两元”的回应,自然又是一顿生吞活剥,鲁迅只好涨到“五元”还不行,于是索性“打开来”让奴才们检查直到不耐烦了才算终结。然而还没有结束,还要打开房间搜查,一来二去,屋子已乱七八糟、不堪入目,起初鲁迅还在旁观,并“好好拿着”被查出来的十元钱,但最终鲁迅还是没有斗过海关,为了保存两箱手稿照片不得不按要求拿出了十元俸钱,可海关这时却并不直接拿了钱走人,又一番恶意破坏之后,洋主子出现了,洋奴才确认主子查过了关,才拿了钱跑了,自此相安无事,天下太平了。这一番记事,幽默风趣,谈笑间将一群洋奴才戏谑笑骂一番,甚是有趣。最受感触的是鲁迅文中的最后一句“此外即全是默默吃苦的‘土人’,能耐的死在洋场上,耐不住的逃到深山中”,感于时事,借笔直抒,对自己国家的忧郁,这就是心怀天下、敢于担当的文人鲁迅。

“有益于世”,这是鲁迅,他“要说话”、“非说不可”的精神俨然是那个时代的铮铮铁骨。想来同时代许多人也有鲁迅的文笔,从纯艺术角度上看也许还有好于鲁迅的,但从文学与社会的关联来看,从文学博大的社会力量来看,鲁迅无疑是那个时代最让我们感动的人。

今天的人不理解鲁迅了,即便当时的人也没有多少理解鲁迅的,都说鲁迅是冷的,但我总觉得鲁迅是“冷的热”, 他严肃的外表下,他冷峻的文字里饱含的是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热情,他所愤怒痛骂的国家正是他所向往建设的理想之国。尽管鲁迅知道这并不容易,他也彷徨,但鲁迅一生却在不停呐喊,只是越来越不被理解,读到他最后的文章《死》有这样一句话,面对自己的宿敌,鲁迅选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有人说鲁迅临死也如此刻薄,但我们会不禁潸然泪下,一个怎么样的文人临死时还在坚守自己的理想,在历史上,陆游这样感动过我们,而如今是鲁迅,这真是“向來忧国泪,寂寞洒衣巾”。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 王富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2]《鲁迅作品十五讲》钱理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3]《鲁迅忧思录》,孙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4]《朝花夕拾》鲁迅,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

作者简介:

杨莹(1979-)女,汉族,湖北大悟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文学、电影与戏剧文学、跨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