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话语空间及人际交互的引导策略研究

2020-09-10陈亚桥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5期

摘要:网络表情包作为“互联网+”时代兴起的事物,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群体网络话语空间中独树一帜的传播符号。作为新时代发展的产物,网络表情包兼有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关系,不仅有高校大学生群体心声诉求表达的正效应,也有病态化话语表达的负效应。客观看待网络表情包对高校大学生网络话语空间及人际交互的影响,可以正确引导高校大学生,有助于高校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表情包;网络话语空间;人际交互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5-0227-02

一、网络表情包的诞生与发展

网络表情包从网络表情符号发展而来,人们在网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灵感,与文字表达相比,网络表情包沒有那么晦涩,更具有代入感和真切感。1982年,美国教授斯科特·法尔曼用基础文字符号组成了全世界第一个网络表情符号,他在校园电子公告牌上用ASCII(美国标准信息交换代码)字符写下“:-)”表示微笑,拉开了网络表情符号表情达意的序幕。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人们开始借助网络表情符号传递信息、情感,网络表情包表情达意的能力也得到了凸显。各类社交平台自主研发的系列表情包广为传播,代表性的有2003年推出的“QQ黄豆”表情,2010年风靡国内的emoji(表情符号)系列等。

2015年4月新浪微博上线“图片评论”功能,用户自主创作的图片表情成为网络表情包的主力担当。随着网络流行语、政治热点事件、热播电视剧群体效仿行为的出现,以此为主题创作的表情包成为高校大学生网络话语的新鲜元素。

二、网络表情包对高校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影响

(一)以图叙事:文本易读性

高校大学生群体在接收网络表情包的同时,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储备和传播者“共通的意义空间”进行解码,而后对其进行二次传播或加工再创造[1]。网络表情包的文本在“编码”与“译码”的传播过程中意义共通且便于理解。

由图1可知,网络表情包的传播过程与现实社会的言语交际相比较,既存在一定的趋同性也有一定的差异性。

(二)情感表达:平等对话性

网络表情包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形成自己独特的符号系统,在传播过程中实现从“编码”到“解码”的整个过程。高校大学生不再受到现实社会中身份、地位等的划分,在虚拟社会中扮演着自己想扮演的角色,对话的意义空间更为平等和亲民。在传播过程中,高校大学生极易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获得感。网络表情包具有强大的文本叙事和视觉代入功能,使用网络表情包交流已俨然成为高校大学生群体网络社会交际中的一种“狂欢仪式”。

(三)身份认同:价值契合性

网络表情包为高校大学生确立了主体的身份意识。在参与、交流、探讨这一系列活动中,高校大学生的身份意识不断被确立,成为群体之中的“意见领袖”。例如,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专业的王卯卯,是创作现象级网络表情“兔斯基”(Tuzki)的作者。她在自身兴趣爱好的引导下,结合专业特长创造出了2007年最火爆的动漫产品,并推出了相关IP(知识产权)衍生品,开展了合作推广活动。内容文本和自身个性的天然联系,是网络表情包在价值层面得到高校大学生的认同,让高校大学生产生共识的基础。高校大学生对于自我话语的意见主张逐步被主流文化所认同和熟知。

(四)空间建构:意义延伸性

网络表情包不仅在内涵意义方面具有延伸色彩,同时也满足了高校大学生群体自身的情感需求,弥补了文字沟通的不足。实景的人际交流被网络表情包直观地再现出来,社交网络空间的情感表达也因此不断升温[2]。在无形中增强了高校大学生群体人际交互的黏性,也满足了情感道义表达的需要,折射出了高校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心态和价值取向,在客观上起到了减压阀的作用。

三、网络表情包对高校大学生网络话语空间及人际交互的现实影响

(一)加速主流文化传播的离心力

网络表情包作为高校大学生群体话语空间的产物,在公共领域内直接表达意见主张,形成了独立于政治建构之外的公共交往和舆论舆情。主流媒体的话语表达和官方意识被逐渐稀释,媒体的声音逐渐湮没在“斗图”之中,主流文化的公信力呈下降态势。特别是在高校大学生的网络社群之中,主流文化无人应和,但暗流涌动的网络话语却在肆意传播,最终致使主流文化的传播架空在网络话语空间之中。

(二)刺激暴力谣言现象的流行

由于网络表情包制作便捷,一些学生为吸引眼球、博取关注而设计、制作出一批充斥着负能量的网络表情包。同时为暴力、恐怖等别有用心的传播者所利用,潜移默化中产生负面的暗示。

(三)产生表情达意的审美疲劳

与此同时,以“审丑”为价值标准的网络表情包,在高校大学生群体的网络交流中也屡见不鲜。这类表情包大多以扮丑的人物表情、夸张的肢体动作、单调的符号呈现为基本模式,符合高校大学生群体“自我麻痹”“自我调侃”的心理预期。高校大学生群体以角色降格的形式在虚拟社会中扮演着自己的身份,用肤浅的视觉影像代替了深层次的叙事,颠覆了原有的审美范式。

四、新时代下高校大学生网络话语空间及人际交互的引导策略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度”,只有在“度”的范围内发展,事物才能长久地生存下去。网络表情包在高校大学生网络社交中的盛行,无疑打破了原有的话语空间体系,这一网络文化现象从亚文化向主流文化的转型,可能消解传统文化中正确的价值观念,而且在传播的过程中挑战公众接受的底线,甚至触碰法律约束的红线。要通过话语效力、价值引领和有效引导进行规范,进而建立一个健康、向善的高校大学生网络话语空间,形成一个健康发展的良性人际交互场域。

(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效力

在网络社会中,文字内容的修辞和网络表情包的补充共同组成了虚拟语境下的“谈话场域”,网络表情包再造了现实社会中人际交互的场景,并注重强调情感的再现与表达。“青年群体拥有最大限度的创作自由,可自行拟定表情包中的图片选择、遣词造句、话语方式等,完成后主动投入网络社交平台中传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多一些“接地气”的大众语言。要主动倾听高校大学生的想法,真切贴近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共情”“共鸣”中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效力。例如,由“指尖上的中国”工作室制作的“长征路上小红军”系列网络表情包一经推出就广受好评,一度成为微信、微博网络移动端的爆款表情包。它将红色文化的传播变得生动有趣,得到了中国军网、国家国防部等媒体的宣传推广。

(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

事实上,并不是任何场合、任何对象都可以用网络表情包代替文本内容进行表达。尽管网络表情包所传达的意义内涵丰富且多元,但 “解码”与“译码”之间依然会存在“认知差”。虽然高校大学生群体享受网络表情包带来的快感,享受形式大于意义的交流,但这很难直抵人心,传播内心真实的情感。读图时代下的网络表情包越过了辅助交流的红线,为了发图而发图的无意义交流反而成为人际沟通的阻碍。因而,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中积极发挥“话语优势”,推动网络话语空间的网络文化形成良性循环,使语言的价值真正得以实现。要擅用正向外因引导,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让思想信念、价值观念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让网络表情包成为高校大学生网络话语空间及人际交互的“调味剂”。

(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网络表情包作为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习惯性表达,作为一种网络共生体,在创作之初就“投射”出现实社会的话语。因而,把握住网络表情包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发展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循序发展的有效途径。第一,实现平台资源的优势互补,将网络思政资源与网络表情包深度融合,深挖网络表情包背后的文化内涵。第二,以文化产业为引导,提倡制作精美优良、弘扬正能量的网络表情包,特别是对传承传统文化有益的网络表情包,形成新时代下网络表情包文化的表达载体,在吸引高校大学生群体视线的同时,体现对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现实关照。

五、结语

网络表情包生长于文字体系之外、传播于话语情理之中,對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话语空间及人际交互,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的一面。它能折射出现实社会中高校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心态和价值取向,透过网络表情包也能窥见现实社会的网络话语霸权及传播态势,这对于网络公共空间的顶层设计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谷学强,胡靖.非言语传播视角下网络表情的传播功能研究[J].新闻界,2017(3):46-50+100.

[2] 余乔.传播与文化视阈下的微信表情符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陈亚桥(1992—),男,甘肃张掖人,研究生,硕士,助教,天津工业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辅导员,研究方向:网络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