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融媒体时代如何提升科技报道的传播力

2020-09-10张彬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传播力专业性融媒体

摘 要:相对于传统的传播模式,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为新闻报道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专业门槛较高的科技报道,如何在这样一场变革中顺势而为,提升传播力,是科技领域新闻宣传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本文结合笔者在科研院所的工作经验,从提升报道准确权威性、注重表达方式、植入互联网思维等方面谈自己的体会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科技报道;融媒体;专业性;传播力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2-0139-01

自2014年媒体融合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来,其发展已从最初的“原生相加”过渡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在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深度融合阶段挺进。[1]相对于传统传播模式,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为新闻报道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专业门槛较高的科技报道,如何在这样一场变革中顺势而为,提升传播力,是科技领域新闻宣传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一、准确、权威是科技报道的根基

科技报道是指关于科学技术领域的新闻报道,包括新的科技成果、科技信息、科技知识、科技人物等。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科技报道及与科技相关的内容越来越受到关注,许多热点新闻事件的解读也往往需要科技元素作为支撑。[2]内容生产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要想提升新闻的传播力,无论身处什么样的传播生态环境,首要的是对内容生产的精心雕琢。于科技报道而言,对准确、权威的把握是最基本、难度最大的部分,这就要求科技报道从业人员树立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注重科学素养、专业水平的提升,除了具备新闻专业知识,还要不断学习所在领域科学技术背景和知识,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有意识地建立自己的专业坐标。

笔者所在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是我国唯一的基础性、综合性核科研基地,其科研水平代表着我国核科学事业的技术和水平,权威性不言而喻。核科技领域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广较深,除了注重平时的积累,笔者还会借撰写科技报道,特别是深度报道之际,做足大量案头工作,及时补课、“充电”,短时间内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锻炼自己成为垂直领域的行家。[3]

在采写同位素电磁分离器综合技术改造的文章前,笔者就从办公网、社会媒体收集了大量资料,并请项目负责人提供了科学原理、工艺流程、研究成果、调试报告、科研论文等文件,经深入消化、吸收,最终整理成一份约7000字的背景资料,并反复领会、学习,做到心中有数。此外,笔者还参观了有关设施、设备,向相关负责人了解其工作原理及功能。这些准备工作使笔者形成了比较系统、专业的认知,采访的过程也更加游刃有余,为最终成稿的科学、严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让“高冷”的科技报道走下神坛

融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互联网受众既是接收者,也是传播者,交互性变强,移动性也变强,[1]有趣、有用的信息越来越受到青睐,传播效果较好。

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枯燥的叙述。科技报道专业性强,天生“高冷”,这就要求科技新闻工作者必须学做一名“好翻译”,把艰深难懂的科研工作、科学原理化繁为简、变得通俗易懂,引起读者兴趣,让读者读得懂、喜欢读。那些让内行跌眼镜、让读者看不懂的科技新闻,大多是因为记者根本没有理解其中专业术语的意义以及科研成果实现了哪些突破、有怎样的意义。因此,记者自己首先要搞明白、弄清楚,逐一钻研、询问、采访,不能想当然。如果非要使用,也要“换一种说法”,可以采用打比方、举例子等方式,尽可能帮助读者跨过阅读障碍。比如“电离”可以解释为“让粒子带电”;“散裂反应”可以解释为原子核“裂开”后向各个方向“发散”出大量的中子;加速器的研制可以看成是从0到100的过程,从0到1是制造样机,为实现各项功能开拓通路,但这很可能只是一条土路,从1到100是将其工程化,即做成产品,铺就一条8车道并行的柏油马路……

除了做好“翻译家”,还要讲求内容的价值,即“有用”,这就涉及报道角度的选取。科技报道是向受众普及科学知识、传递科技信息的重要工具,对提高读者对科学技术的认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核科学技术看似“高大上”,甚至“太过先进、无法展示”,却与百姓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是植根于人的生产、生活需求的。如果科技报道工作者从这个角度为读者答疑解惑,就会惊喜地发现其实自己正在完成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科普宣传,这也是科技报道的另一个价值所在。因此,科技报道工作者头脑中要有科普宣传这根“弦”,将科普的意识贯穿工作的各个环节,时刻以受众为立足点确定报道视角,使老百姓真正了解科技、喜欢科技报道,进而达到认同、理解和自觉应用,真正实现科学的社会化,实现科技报道自身的价值。

此前,笔者撰写的电磁分离器综合技术改造的文章就从与百姓出行息息相关的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实现稳定可靠在轨运行,引出定位系统的“心脏”——铷钟,继而将目光聚焦其核心工作物质——铷87,引出我国唯一一台生产该物质的装置——EMIS-170同位素电磁分离器。随后文章详细介绍了该装置的改造过程,期间穿插其工作原理、系统组成、技术突破等科学知识,每一个专业词汇都摇身一变成了熟悉的“面孔”,每一个表述都尽量浅显易懂,避免阅读“卡壳”。后《光明日报》以《北斗原子钟为何这么准?》为题,从科普的角度调整了文章,从铷87的生产过程、稳定同位素的广泛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刊登在了其科学版“科普小博士”栏目中,取得了较好的科普效果。

再比如,笔者在采写直线加速器研究团队时,捕捉到团队从事有关核技术应用的工作关系到百姓的衣食住行,于是从这一点入手,将团队的具体工作、发展过程、科研成果等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受众既了解了团队研制加速器的艰辛、“卡脖子”技术如何攻关,也对加速器的构造、工作原理以及其在工业、农业、医学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前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除了核工业系统内,该文还在“学习强国”平台推送,阅读量较高,获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三、植入互联网思维,提高传播力

在内容为上、渠道为王的时代,除了输出优质内容,还要思考以怎样的方式将报道呈现在新媒体中、受众希望看到什么,与受众多一层契合,传播的胜算就更多一点。这就要求我们将互联网思维植入头脑,建立内容生产流程的整体架构,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提高内容生产的效率,从重视用户体验的视角改进科技报道生产方式。

在对和平堆升级改造过程的一次深度报道中,笔者就做过有益的尝试。策划之初,我们就拟在微信上推出一篇深度报道。新媒体以“短平快”见长,如果按部就班地按照传统媒体的写作、表达方式,受众多半不会买账。根据事先掌握的资料以及采访素材,笔者发现其内容丰富但彼此间的逻辑关系并不紧密,像一颗颗珠子散落在四处。为了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思考再三,笔者抛弃了传统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决定采用串联多个小故事的形式,每个故事自成标题,相互间既有一定的关系,又独立开来。考虑到受众阅读的疲劳点是500个字,于是将每个故事或者每个段落的字数控制在500字以内,且多采用简洁明快的短句,以减少读者的阅读负担,并配以多张现场照片,形式活泼了很多。全文虽有3000多字,读起来却没有那么厚重、严肃,推出后,获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四、结语

随着5G的崛起,视频将成为社会性表达的中心和主流,[4]科技报道的形式、内容也将发生一场巨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科技报道将继续搭载媒体融合的快车,传播到更遥远、更广阔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赵子忠,郭好.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路径和关键[J].新闻与写作,2019(8):5-11.

[2] 余建斌.媒体融合,科技报道如何作为?——以人民日报科技报道为例[J].传媒评论,2016(9):51-53.

[3] 胡正榮.新闻人的坚守与颠覆[J].新闻与写作,2019(1):1-4.

[4] 喻国明. 5G:一场引发传播学学科范式革命的技术——兼论建立电信传播学的必要性[J].新闻与写作,2019(7):54-56.

作者简介:张彬(1981—),女,北京人,研究生,中级职称,研究方向:新闻。

猜你喜欢

传播力专业性融媒体
气象宣传新闻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演员的专业性和多样性
监狱管理专业警务技能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革的思考
检察官办案与检委会议案的冲突与调适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新余广电新媒体的探索与实践
我国新闻网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影像的力量源于用心交流,用爱拍摄
《承德日报》:舞好“指挥棒”定好“风向标”提升传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