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新集团:与园区联袂而行的路上,成就自己

2020-09-10向煜

现代苏州 2020年22期
关键词:招商产业园园区

向煜

回顾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历程,从一片荒芜到高楼林立,从产业发展“一穷二白”到“创新之城”,国资国企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园区19家一级监管国企中,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新集团)应该是成立最久、发展最传奇、成长最具代表的一家。

回望与致敬用“拓荒牛”精神闯出发展之路

1994年,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5月12日,园区打下第一根桩,这片区域的开发建设正式拉开帷幕;8月,中新集团应运而生。从时间上来看,中新集团的成立只比园区动工建设晚了3个月。

“26年来,中新集团的事业伴随着苏州工业园区这座现代化城市的成长不断发展。”中新集团副总裁尹健介绍,作为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政府间合作的旗舰型项目,开发伊始,园区就借鉴新加坡经验,将管理主體和开发主体分开,管理主体是园区管委会,开发主体则为中新集团,主要负责基础设施开发建设和招商。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新集团是因园区开发而生,随园区建设而长,伴园区腾飞而盛。如今的园区,一定层面上已经成为了中国第一“园”(商务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四连冠),中新集团也于2019年底在A股成功挂牌上市,市值超过百亿。

那么,发展秘诀是什么呢?

与园区发展一样——改革、开放、创新!以及持续、勇敢地改革、开放、创新!

26年,在一片荒芜的农田上建起一座现代化新城,靠的是园区建设者们勇于拼搏、敢于奋进,这种“拓荒牛”的精神,也蕴藏在中新集团的发展之中。借鉴新加坡经验,按照“九通一平”标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率全国之先在推进产业新城建设时,依照“规划先行”“规划即法”的理念,注重规划的落地、务实和可操作性;在园区还处于发展初期时,率先为这片热土引入世界500强企业……凭借敢为天下先的闯劲和真抓实干的韧劲,中新集团配合园区各个阶段战略方向,走出来了一条既扛起开发建设“大旗”,又符合市场化规律的发展之路。

借鉴与奋进在“一张白纸”上绘就梦想

中新公用确保水、电、气的充分供给;中新教育解决了外籍居民的后顾之忧;由中新集团招商引进的博世、三星、碧迪等企业, 为园区提供新鲜血液,助推园区转型升级;由中新集团承建的一座座大楼,与你我都紧密相关。

26年,中新集团在一张“白纸”上,绘就了自己的梦想,也成就了城市理想。

这个梦想,我们从招商引资说起。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制造业大规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接收国际产业转移的最主要方式。但园区尚处起步阶段,苏州乡镇经济方兴未艾,如何让世界优质企业来到园区,成为了一大难题。

在2001年招商局成立之前,园区的招商引资任务,基本上是由中新集团招商部来承担的。“1994年,中新集团成立后就立马设立了招商部,实行中新联合招商。”尹健直言,那时候园区的战略布局是全球招商,由中新联手负责的招商部承担的角色非常重要,“当时,它就好比是园区一个国际化的窗口,新加坡通过相关渠道,将欧美非常优质的客户引入园区,为园区外向型经济腾飞注入了活力。”

“时至今日,中新联合招商模式依然存在,只是其使命发生了变化。”当下,引入外资的步伐正在逐步减缓,更多的情况是很多园区企业想要“走出去”,“顺势而生,我们正在利用这一模式,为想要拓展海外市场的园区企业提供助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新集团登陆资本市场。2019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经开区开发建设主体上市;12月20日,集团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挂牌交易,成为该政策发布后,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国家级经开区开发运营主体。

亮眼的成绩、持续较高盈利增长能力、较低的资产负债率,是中新集团登陆资本市场的硬实力。实际上,成功上市也是对园区创新发展的强力支持,同时标志着中新集团进入了一个更高水平的发展平台,为深化中新合作增添了动力。

远见与格局“走出去” 天地宽

发展至今,我们常说苏州工业园区已从借鉴新加坡模式,逐步过渡到输出“园区经验”,这背后,中新集团的力量占据着重要位置。

以三个大型产城融合项目为例。2009年,中新集团落子南通,成立苏通科技产业园;2012年,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签约,这是中新集团走出江苏省第一个项目;2018年,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签约,由中新集团和嘉善县国企合资成立公司负责开发建设,这也是中新集团在浙江的首个项目。

值得关注的是,“走出去”过程中,中新集团依然践行着当初从新加坡“老师”身上学到的理念——管理主体与开发主体分开,采用市场化运作;基础设施方面,按照“九通一平”的建设标准,引进新加坡先进规划建设理念;在招商服务上则继续秉持亲商的服务理念。

“‘走出去’开发新的产业园区时,会深深感受到,当年的确从‘师傅’新加坡身上学到了很多,这些理念即便过了二十多年,依然适用。”当然,作为“学生”的中新集团,不仅“学以致用”,从某些层面来看,其开发产业园的能力,已是“青出于蓝”。

苏通、苏滁、中新嘉善三个产业园的发展,都取得了不俗成绩,公开资料有很多,此处不一一赘述。比起成绩,我们更想谈论下,选址的眼光。

我们现在来看,江苏南通、安徽滁州、浙江嘉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中“三省一市”,中新集团“走出去”的步伐三省均有涉及,可以说是围绕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形成了一个纵深发展格局。

选址的时候,“长三角一体化”并未上升至国家战略,你可以说这是巧合,但背后则是中新集团缜密的选址逻辑。“三言两语道不清我们选址的标准,但回头来梳理、论证,确实证明了,我们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以上是“学生”出师,并将成绩辐射到更多地方的案例,更生动的是中新集团与“老师”携手,去第三方建设产业园区。

今年,中新集团与新加坡胜科集团合作开发的缅甸新加坡工业园区已正式获得缅甸政府批准,这标志着中新集团首个“一带一路”海外园区正式落地,这也是中新集团首次参与海外产业园区的投资。

很多人都曾表示,新加坡值得学习的不仅是现代化、规范化的管理规章制度,国际化法治化的意识,而是总有“看十年”的远见、部署和危机感。这一点,中新集团应该是深得其要义。

翻阅资料会发现,早在2006年,中新集团便树立了“立足苏州、深耕长三角、关注全国潜力城市、适度探索‘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这是属于中新集团的远见与格局,当下回头看,也正是因为其独具慧眼,迈出的每一步,才能都踏准了时代的脉搏。

乘风破浪进击中的“专业”与“稳健”

采访中,讨论到中新集团到底在新加坡身上学了什么这个问题时,尹健十余次谈到了“专业”两字。

“我们从新方学到了很多,特别是如何专业的去做一件事。”她直言,当下,实际上开发产业园区,从规划到建设,从招商到运营,内容大同小异,可最后呈现出的效果则大相径庭,归根到底就是做得专不专业的问题。“但凡我们今天能够经常谈到的成功的产业园区,都离不开团队的专业,每一个步骤的专业,这是一个经验值的积累。”

以中新集团“走出去”三个大型产城融合项目为例,我们从表面去看,三个产业园或许都差不多,但探究其内涵,则有着很大不同。“时间节点不同,我们会根据当地、当时的政策环境、产业环境,结合地域特点,来规划产业园发展与布局,这些差异化发展,就能体现我们团队的专业。”

以专业态度探索了26年的中新集团,早已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整套规划建設和招商运营理念、方法,以及坚持高标准,因地、因时制宜去做每一件事情、每一个产业园。这套专业化的体系可以让其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去应对市场化带来的诸多挑战。

回顾中新集团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走出去”这方面,还有一点非常有意思。三大产城融合项目外,比较知名的可能就是常熟海虞花园城、中新·鸷山田园综合体项目等新型城镇化项目,这样的扩张速度,对于一家市值超过百亿的企业来说,并不快。

“我们不能走‘大而全’的路线,要警惕那些‘盲动’,这也是我们从新加坡国企身上感受到的理念。”尹健强调,一家企业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要正视自己的能力,继而去谋求更加合理、符合当下实际的扩张。”

曾看过一篇报道,说中新集团在进行滁州项目时,与当地政府有过承诺,中新5年之内不做新的产城融合项目,而是集中精力做好滁州项目。说到就要做到,2018年启动的中新嘉善项目与苏滁产业园间隔6年之久。

“我们不想太激进,每迈出一步,我们都必须深思熟虑。”她强调,“中新”品牌是一块金字招牌,作为中新合作的载体,两国都非常重视,这是品牌的价值,也是一份责任。“每做一个园区,都会关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践行国家战略。只有当每一个项目站稳脚跟,赢得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认可,才能让‘中新’品牌持续发光发亮。”

如今的中新集团,就像一艘超级大船,外人看来这么大的船只,应该能够经得起风浪,无需再将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但没有人能预知,什么时候会有狂风暴雨,就像没人能知道,2020年会有这么多“黑天鹅”。“以不变应万变,我们要不断做好自身,扎实基本功,秉持初心,坚持专业与稳健,才能继续乘风破浪,提升集团的市场竞争力,为园区高质量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注入不竭动力。”

猜你喜欢

招商产业园园区
整合后开发区(园区)名单“3+17”
待疫散云开,来园区赴一场春的修行
河北邯郸拥有现代农业园区167个
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公示公告
我省3园区入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中科招商之退场
中国文化产业园100强名单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定南縣長談全民招商
雨花——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