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游记》中僧人形象的嬗变初探

2020-09-10吕博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嬗变僧人西游记

吕博

摘 要:《西游记》是我国神魔小说的代表,在初步探讨《西游记》中僧人形象的嬗变规律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僧人形象无论是远赴西天取经的五位主角,还是取经途中遇到的普通僧众,抑或是西天佛国内的显赫尊者,都有一定的嬗变规律,详细研究这些规律可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作者的主要创作心态及时代背景。

关键词:西游记;神魔小说;僧人;嬗变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3-0171-02

《西游记》是一部宗教及神话色彩浓重的古典小说,鲁迅先生将其归为神魔小说之类,认为书中“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对于书中涉及的宗教层面,鲁迅先生也明确指出“作者虽儒生,此书则实出于游戏,故其著作,乃亦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元神杂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随宜附会而已”,可见《西游记》中也牵涉不少宗教物事,尤其是书中对一些鲜活的僧人形象的塑造亦是小说艺术成就的一大亮点。但笔者发现《西游记》与一般的古典小说中描写的僧人形象似乎有所不同,他们在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往往有自行嬗变的某种轨迹或规律,这或许与作者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所抱持的对于当时社会以及宗教的态度有一定的密切关联,也可能与作者基于所处的生活环境中荒谬不经的人生现实而产生的深切感受不无关系。因此,笔者尝试从挖掘《西游记》中僧人形象嬗变的规律入手,试图对僧人形象的嬗变与《西游记》作者的创作心态的关系做初步探讨。

一、取经师徒五人的僧人形象嬗变初探

远赴西天取经的师徒五人是《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这五人皆先后皈依佛门,他们的形象也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有所嬗变的。依照文本,唐僧的前世原是佛祖的二弟子金蝉子,因在佛祖课堂上打瞌睡而贬下凡间。俗姓陈,自小父被贼人所杀,母被贼人所掳。情急时母用木盆将唐僧放于其上,幸免于难,后为寺庙方丈搭救,是为僧人,因其为唐朝的高僧,遂名唐僧。后历经艰险取得真经,立地成佛,称为旃檀功德佛。可见,唐僧的僧人形象的嬗变是由仙(金蝉子)变为俗人(陈姓男子)再变为僧人(唐僧)最后成为佛(旃檀功德佛)的,其实是由仙到佛的过程。其他几人的嬗变过程与唐僧基本相同,例如:孙悟空是由仙(齐天大圣)变为石猴(囚禁于五行山下)再变为僧人(孙悟空)最后成为佛(斗战胜佛);猪八戒是由仙(天蓬元帅)变为猪精(栖于云栈洞)再变为僧人(猪悟能)最后成为佛(净坛使者);沙和尚是由仙(卷帘大将)变为塘虱精(困于流沙河)再变为僧人(沙悟净)最后成为佛(金身罗汉);小白龙也是由仙(龙王三太子)变为凡龙(囿于蛇盘山鹰愁涧中)再变为僧人(唐僧的坐骑“白龙马”)最后成为佛(八部天龙)。

依照《西游记》的描述,这师徒五人在仙界似乎皆是犯过错事被贬到凡间的,唐僧是上课不专心,孙悟空是因玉帝戏弄大闹天宫,扰乱天庭,猪八戒是无意间调戏了嫦娥,沙僧是不小心打碎琉璃盏,小白龙是因未婚妻被人夺走愤怒间失手烧毁玉帝赏赐的夜明珠,好像都是情有可原的小错误。再仔细比对几个人被贬到凡间后的行为,笔者发现这似乎与他们日后取经时在名分上的排序及人生最后的成果有一定关联:唐僧为替父报仇伸张正义,将恶人绳之以法,在大慈恩寺潜心研究佛法,因此对佛法研读也十分精湛,并且躬身实践,一心向佛,因对西天佛法十分向往,欲往西天求取真经,遂经唐皇批准受皇恩出师取经,历经千难万险但矢志不渝,终于功德圆满取经归来是为四人的师父;孙悟空曾是菩提老祖的座下弟子,虽因犯有过错被佛祖压于五行山下,却能决心改过潜心修行,历经五百年的锤炼与磨砺已再无犯过之心、一心向善,佛祖见其是可塑之才,有心令其将功补过,遂后来受菩萨点化随唐僧西取真经,途中斩妖除怪,几次救唐僧于水火之中,在保护唐僧安全及取得真经等重要方面功不可没,最终助唐僧功德圆满并平安回国,是为大徒弟;猪八戒虽有色心,在天庭时酒后曾调戏过嫦娥,也曾在取经路上调戏过变化成小姑娘和母亲的四位神仙,还曾戏弄过正在洗澡的几位盘丝洞里的蜘蛛精(幻化成女孩的形状在水中洗澡),有时候也常有凡心,贪吃、贪睡、贪财,但心地不坏,虽因酒后现原形被人误认为妖,却并无歹意,只是一心想与高老庄的高小姐完婚,且在取经路上能征善战立下汗马功劳有一定修行,是为二徒弟;沙僧在流沙河曾多次吃掉去西天取经的唐僧的前世共吃了十世,有罪孽但心有善念,在取经途中保护取经用的行李和文件,使得真经能顺利驮回东土,同时在遇到危急情况时也能尽自己所能抵挡妖魔,整个过程中都能任劳任怨、不辞辛苦,最终助唐僧完成心愿是为三徒弟;小白龙也曾觊觎唐僧肉良久,只因法力有限,仅吃得唐僧的白马,阻碍唐僧西天取经,有大罪过,虽在取经途中并无辉煌战绩,在遇到水患或危急时刻也无法飞身渡师徒四人摆脱危险,但取经的整个过程路途遥远,若非其始终作为唐僧坐骑不离左右,西天也很难到达,因此小白龙也间接地帮助唐僧实现了梦想,是为四徒弟(唐僧的坐骑)。由此似乎可以看出这五人形象的嬗变过程与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劝善思想有一定关联,《西游记》主导思想是做错事不怕,只要心存善念,就定能成佛,这无疑对当时的人心是一种安慰,也是对当时社会因果风气蔓延的一种反映。

二、取经途中普通僧侣的僧人形象嬗变初探

依照文本,《西游记》中除师徒五人为僧人外,在取经途中也遇到一些僧人,大体上主要有三类:一是以观音院的金池长老为代表的贪心僧人(《西游记》第五回);二是在车迟国内被道教徒驱使虐待做苦力为代表的普通僧众和在灭法国内被国王胡乱杀死的9996个僧众(《西游记》第44回和第84回);三是小雷音寺里假扮佛祖欺骗师徒四人的黄眉老佛(妖怪)(《西游记》第65回),这三类僧人在形象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嬗变。

观音院的金池长老原为俗家弟子(凡人)后出家为僧、为长老(僧人),再变成因贪心作祟动了贪欲而与妖怪为伍的窃贼(恶人),其整个嬗变过程是由好人变为坏人的过程;车迟国及灭法国的普通僧众的嬗变过程是由俗家弟子(凡人)变为寺院和尚(僧人)再变为冤鬼(带有报仇情绪的“恶人”);而小雷音寺里的黄眉老佛情况有点特殊,他是由东来佛祖的童子(仙)变为小雷音寺的住持(僧人)再变为假扮的佛祖(欲劫持师徒四人的“恶人”)。但不管如何,三类僧人的嬗变过程基本上是相似的,都是从善人变成了恶人。而引起嬗变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其所处的寺庙。观音院长老一心想窃取唐僧所带的袈裟,就是因为偶然间在寺庙里得见;车迟国和灭法国的僧众也是由于身处寺庙而罹祸患;黄眉老佛也是幻设一座庙宇,用“佛祖”的假象使师徒四人就犯,好像这一切都和寺庙有关。其实这里似乎有更深层地暗示:当时社会中寺庙里并非净土甚至比寺庙外还要混乱。如观音院的金池长老就是平素勾结恶人,充满贪欲的典型,只为了一件袈裟就不惜采取他人建議要恶毒烧死师徒四人,即使袈裟是一件宝袈裟,此种行径也与出家人身份极不相符,甚至同山贼草寇无异,因此可以想见他寺庙里的僧众也可能同他一样不守规矩;同样小雷音寺的黄眉老佛是社会上假托正义做邪恶勾当的典型,甚至这类人背后还有强有力的靠山,使其得以逍遥法外、无法无天;车迟国的僧众被残害,根源应是当时社会上的佛道斗法的结果;灭法国僧众被屠杀,批判的应是社会上那些怀有淫心不务正业的佛家弟子,而且这一类作者可能也意在说明当时数量不小,于是用这些人来以小见大。因此,作者设计这个嬗变过程可能意在说明在这种社会的熏陶和濡染下,好人最终往往变为恶人。

三、西天佛国中尊者的僧人形象嬗变初探

西天佛国(大雷音寺)是众僧侣心中纯洁的圣地,是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终点,尤其是那些尊者本来应是纯洁无瑕的形象。但依照文本,这些人物形象也有不可言说的嬗变过程。笔者试以如来、授经书的两位侍者阿难、迦叶及观音菩萨三位尊者为例加以说明。

如来原是俗家弟子(凡人)后抛弃名利出家为僧(僧人)顿悟佛法,舍身为佛(佛祖)。然而佛祖亦有俗念,常纵容手下人为非作歹或是施展权术欺骗无知民众(带着伪善面具的“好人”),因此如来的嬗变过程是由好人变为“好人”。同样两位侍者和观音菩萨的嬗变过程基本一致,都是由俗家弟子(凡人)变为出家人(僧人)再变为侍者(佛),最后变为内心妖魔化的尊者(“好人”),只不过两位侍者最终变为贪财者的典型,而观音菩萨则变为谄媚者的典型。如来的“好人”形象最彰显的是《西游记》第77回,金翅大鹏鸟自称为如来娘舅,称其母曾救过如来的命,因此在凡间为非作歹横行霸道,如来明明知情却也不加阻拦;在《西游记》第七回,孙悟空与如来打赌,结果如来使用了障眼法,欺骗了孙悟空,将其压在五行山下,都说明如来“好人”的真面目欲盖弥彰。观音菩萨的“好人”形象更是藏得很深,如《西游记》第68回,观音菩萨的坐骑赛太岁金毛犼私自下界,在凡间无恶不作,甚至抢走朱紫国国王爱妃,观音菩萨却并未究责,即为一例;另外《西游记》第99回,观音菩萨在师徒四人取经归还的途中,奏报如来说师徒四人尚有一难未历,遂在通天河做法,船覆经湿。这些都体现出观音菩萨左右逢源、谄媚如来的“好人”本色。两位尊者在书中的戏份较少,仅在《西游记》第98回出场,因师徒四人未给他们“人事”,而交付假的无字经文,待到唐僧将唐王送的紫金钵盂送给他们时才换得真经,引起师徒四人对圣地尊者“好人”形象的质疑。其实作者的意图可能并不仅仅在讽刺佛国的那些道貌岸然、外强中干的尊者,矛头似乎在指向明朝当权者们的昏庸无能、沆瀣一气的丑态。表面上看,是替国家秉公执法的官员,实际上却与贼寇同流合污。笔者认为作者身为一介儒生,仕途不显,空有一腔抱负不得施展,因此才会以旁观者的角度对当时的社会黑暗腐朽的现状看得如此透彻。

四、结语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西游记》中僧人形象的嬗变应该是作者有意为之的。表面上看好像是作者在宣扬佛教思想,其实有作者自己特别的用意。《西游记》中既有作者对当时整个社会的冷静思考,也有对某些社会思潮的隐含表达。《西游记》中僧人形象的嬗变应只是众多形象嬗变中的一种,更多其他人物形象的嬗变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胡淳艳.《西游记》道教评点本再解读[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6(3):42-46.

[2]王学钧.2006年《西游记》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研讨综述[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9-22.

[3]王裕明.《西游证道书》成书年代考[J].明清小说研究,2004(4):24-27.

[4]苏兴,苏铁戈,苏壮歌.记味潜斋石印本《新说西游记图像》——附记《古本小說集成》本《新说西游记》[J].社会科学战线,1994(4):261-272.

[5]竺洪波.论《西游证道书》的艺术修补[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03-107.

(责任编辑:林丽华)

猜你喜欢

嬗变僧人西游记
白云深处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人生即修行
文化强国视角下的区域文化嬗变动态浅析
浅析清代中后期以来的戏曲声腔演变
香港黑帮电影的叙事嬗变与未来
当老鼠变成虎
谁怕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