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工匠精神”为切入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2020-09-10鲁瑶李华婷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大学教育工匠精神创新创业

鲁瑶 李华婷

摘 要:随着新型课程标准和改革的深入落实,当下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更加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变化就要求学校教育寻求改革与创新。而大学作为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重要基础,应当受到更加高度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就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而言,要尤为强调“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本文论述了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关系与结合,并立足整体,分析高校培养机制,以工匠精神为切入点,提出强化学生认识、强化课程设置、强化师资队伍等措施,旨在为提升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匠精神;大学教育;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际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7.38;F2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6-0270-02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大学生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关系研究(2019SJB130);“金陵科技学院校级重点课题”新时代工匠精神与大学生职业规划融通机制(JIT-XSGL-201903)

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等级和层次正在不断提升和深化,因此对于创新人才的要求也更加多样。大学生作为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新生力量,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后续的实际建设而言,是必然也是必须的。而工匠精神作为支撑中华民族世代延续的重要基础,要求人才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始终保持匠心,做到精益求精、不断突破。这也与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目标一致。因此要深化两者的结合,探索出有利于大学生发展进步的培養模式。

一、精神与精神的结合

工匠精神强调社会主体对自身使命的热爱,强调人才对职业的追求和忠诚,本质目的是实现行业发展的精益求精。在不断探寻的基础上,掌握最为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打造出至善至美的优秀成果。而工匠精神所支持的探寻意识,也正是创新精神的本质内核之一。创新精神强调对新思路和新途径的分析,鼓励个体在原有基础上探寻更加有利的发展道路,推动技术利用,强化后续开发。因此,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都是培养大学生的重要基础和推动力,两者之间的结合,也是现代高校应当着重把握的任务。

(一)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创新精神的实践并非对前人成果的全然否定,而是在吸取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为先前成果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进而优化原有产品的功效与性能。而原有产品之所以存在根源,便在于工匠精神的有效发挥,先辈在自身智力与毅力的引导下,创造出造福后代的伟大发明,是华夏民族宝贵的遗产和财富。也就是说,工匠精神的实践为创新精神的优化提供了基础和保障。而创新精神也是在体察原有产品的基础上,于细节之处发现突破口,进而实现进步。

(二)后者是前者的方向

原有的工匠精神虽然能够实现产品的精细化建设,但侧重点在于对产品的打磨和雕琢上,对创新的要求并不十分明显。因此,部分产品的发展并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脚步。在这种情况下,工匠精神就必须以创新精神为发展趋势与方向。例如南京邮电大学二年级的陈峰伟,在校期间便精准抓住IT行业的发展优势和特色,在学校注册了自身的大卖场,创立了相应的公司,联合他的同学,投入数码设备和电子技术领域中。这一创业模式也恰恰是在科技产品售卖的市场上,为其打造出全新销售模式的过程,也是工匠精神过渡到创新精神的鲜明体现[1]。

(三)时代结合

工匠精神和时代精神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任何时代下的工匠精神也必定会以时代的进步为终极目标。先辈在旧有产业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实现一次又一次的进步,本质目的都是能让社会的基础建设跟上时代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时代精神和工匠精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可分割的,两者共同推动着创新精神的进步。

二、立足整体,分析机制

(一)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来源于个体发展的核心素质和基本修养。就目前情况来讲,创新素质的培养也受到了工匠精神的影响和熏陶,不仅要求大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也要求他们掌握好必备的实践技能,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自身创新能力的优化,灵活应对更多样的困难与风险。同时强调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性,目的在于让大学生掌握自我分析和自我改进的能力。这些足以说明,创新素质是大学生实践创新的基础,也包含大学生的主观意识与客观行动,代表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基本期待。因此,高校也应将创新素质的培养作为人才建设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推动大学生的素质进步,让大学生具备能力、素质和精神[2]。

(二)创业能力

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目的是向社会提供实践性人才,因此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创业能力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成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也是大学生在他人或者自我成果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生产力,能够为国家建设带来实际效益,同样也能够推动市场的竞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大学生首先要做好理论知识的学习,打牢自身基础。其次是要更为主动地去了解社会市场,分析市场发展的基本情况,以此合理利用市场信息,在高校机制的指导下,总结出创业方法,灵活捕捉商业机遇。例如中国青年创业典范王兴,他便是在赴美读大学、分析市场和形势的基础上,汲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和事例,回国后将其投入实践。王兴创建了国内版的Facebook,取得十分明显的成功,后续被美国公司收购。随后,王兴创立饭否,也是国内前所未有的类推特项目。尽管在后续市场发展中遭受一定的挫折,但他后来创办的美团网在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

(三)创新理论

理论是指引实践的基础和先导,因此高校应当重视创新理论培养的重要性。在保证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让学生发挥自身的能力才华,提高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要为学生构建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推动学生积极展现自身的思维,运用已经积累的创新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从理论引导行动的培养机制上,也可以让学生脱离传统、被动接受教育的局面。例如,原清华大学材料系学生邱虹云,在联合同学以及通过打工积累资金的基础上,创建了国内第一家大学生高科技公司——视美乐,核心技术产品便是多媒体投影机,在并申请了专利。在后续发展中,视美乐公司经营的范围也更加广阔,涉及到多个高科技领域,同时也开发出更为多样的创新理论,应用到多个类型中,包括光学、电子、视听等方面。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也正是高校在当下学生建设中应着重培养的一部分[3]。

三、展望未来,强化培养

(一)强化学生认识

意识是引导行动的核心基础,因此高校要想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必须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一模式的重要性。高校应当为学生创造氛围和环境,带动学生体验创新创业的魅力;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基本现状和办学的主要特点,为学生打造出创新创业的气氛,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同时,高校也应当加强对创新创业的宣传,通过特定活动的举办,吸引更多学生进行学习。例如西藏藏医学院通过典型创业人才的案例和演讲,让他们同学院内的大学生进行密切交流[4]。

(二)强化课程设置

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学生基础素质的锻炼,因此高校应当优化对课程体系的设置,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到实践中。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理论知识的设定和选择应具有实用性,要让学生掌握更为多样的思路和方法。实践课程的设置应更加强调对学生能力的锻炼,为其提供广泛的平台。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组织与引导作用,根据课程体系的调整更正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养成创新思维。教师也要以理论和实践并重,不能顾此失彼,只顾理论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实践的锻炼[5]。

(三)强化师资队伍

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仅仅依靠高效的培养机制是远远不够的,仍旧需要相应的教学主体科学落实培养方案和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切身为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有效指导,帮助其理清创业创新中的疑惑和难题。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除了掌握基础的教学理论知识外,应当具备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并将分析成果及时与学生分享[6]。

(四)建设创新创业平台

高校要为学生提供充分锻炼自身实力的机会,因此要建立有效的创新创业平台,让大学生按照兴趣和爱好选择,在特定选题的指引下,发挥自身实力。平台建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科技园、、创业基地或实验室等。例如河南大学为大二大三学生所建设的大创平台,在规定选题和范围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并设置自身的创新项目,而后报名。

(五)学生勇于创业

大学生应当积极并充分利用学校与社会为自身提供的创业平台和机遇,在兴趣的指引下,多参与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学习基础技能和知识。就部分学校为大学生设立的创业基金而言,大学生也应当敢于尝试,在充分规划的基础上创设项目,并向学校申请,进而挖掘其市场价值。不同大学生个体之间也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吸取上一届学长学姐的经验教训。最重要的是,大学生要努力学习专业课知识,打下牢固基础,为技能的实践提供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强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合理且必要的,这是提升大学生实践水平的应有之策,也是完善高校培养机制的有效措施。在实际培养过程中,高校要深刻理解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基本内涵,并加强宣传。同时也要支持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创业活动,并设置相应的奖项,以学分为激励,推动更多人才的投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任重且道远的长期过程,因此要审时度势。

参考文献:

[1]熊一兵,邹金成.运用陶瓷文化载体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工匠精神研究——以景德镇高校为例[J].人生十六七,2018(6Z):18-19.

[2]范其丽.工匠精神视角下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8):108-110.

[3]董颖,李清晨,曹奇.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踐,2019,2(7):204-206.

[4]谢灿.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配送管理实务课程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8(29):194.

[5]苏雷,石艳.工匠精神在职业素养视角下的评价体系研究[J].商业经济,2019(3):80-83.

[6]周继苗.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全面培育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养[C]// 中国职协2017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一二等奖),2017.

(责任编辑:李凌峰)

猜你喜欢

大学教育工匠精神创新创业
生本教育理念在应用心理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农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自主学习理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