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靖州苗族丧葬仪式中芦笙乐舞的形态及结构探析

2020-09-10邝嘉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苗族文化

摘要:芦笙是苗族的代表性乐器之一,在苗族人民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靖州苗族丧葬仪式过程的考察,对丧葬仪式中芦笙乐舞形态分类以及芦笙乐舞结构分析,阐释芦笙在苗族传统音乐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苗族;丧葬仪式;芦笙乐舞;文化

苗族自古便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芦笙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之一,芦笙舞顾名思义是与苗族芦笙曲相匹配的一种民族民间舞,与苗族芦笙曲相伴相生,都是苗族族群灿烂的文化瑰宝。

在靖州众多少数民族芦笙音乐当中,芦笙常被用来庆贺农业丰收,也常被年轻男女用于传递爱情。此外,虽然节日喜庆也常有芦笙相伴随,但在当地流行着一种独特的苗族芦笙丧葬音乐。本文将对这一芦笙祭祀乐舞文化进行探讨。

一、靖州苗族丧葬仪式中芦笙乐舞形态分类

靖州县丧葬仪式中的乐舞是传统的芦笙乐舞,当地丧葬仪式中的芦笙乐舞形式延续着当地苗族先辈的原始舞蹈表演形态,以逆时针绕圈边吹边舞的表演形态为主。

在芦笙表演队伍中,年长表演者所表演的芦笙舞蹈很多继承的都是原始芦笙舞的动作,相反年轻人表演的芦笙舞蹈都是在传承原有舞蹈动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表演舞步的变化和队形的排列等方面的一些创新。和传统的舞蹈相比现在的芦笙舞的舞蹈动作灵活多变,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灵动的美感,并且技巧难度也随之增加了不少,这对于表演者来说也带来了不少的挑战。笔者根据这些不同的特征把芦笙舞分成了现代和传统两种不同类别。

丧葬仪式中传统芦笙乐舞一般是由16个表演者围成圆圈逆时针漫步向前边吹边舞,其中3支芦笙在前吹奏(按照高、中、低音芦笙的顺序依次排列),其绕着棺材或者在堂屋围成圆圈慢慢的逆时针边舞动边演奏,而5支芦笙由于体积庞大不易移动只能竖立在队伍的旁边吹奏。表演时,表演者的膝盖随音乐节奏微微上下晃动,而手中乐器边吹奏边左右的摇摆,其动作摇摆的方向同舞步一致。另外,传统芦笙舞蹈表演速度缓慢,表演动作单一,节拍为2/4拍或4/4拍。因此,它整体的舞蹈表演为四步舞,而转圈表演时的舞步有时是六步舞。

而如今,靖州丧葬仪式中的芦笙乐舞在音乐曲调不变的情况下,其速度与节奏节拍变化多端,时而缓慢时而快速。芦笙舞受到音乐的影响,舞蹈的速度与节奏节拍也随音乐旋律的节奏节拍而时快时慢,变化多端。同时,当地年轻人不习惯演奏传统的慢速度的芦笙乐舞,而喜好表演独特的悠技性的乐舞。因此,他们将许多外来的舞蹈动作加入到传统的芦笙乐舞中来,使得产生一种现代派的芦笙舞蹈形态。

二、靖州苗族丧葬仪式中芦笙乐舞结构分析

按照舞步的节奏、速度以及表演形态的结构特点,笔者将靖州丧葬仪式中芦笙舞蹈的舞步结构形态分为四种,即原地点地型、移动型、转圈型和舞动型四种。其中,芦笙传统的舞蹈表演形式只有前三种,即原地型、移动型和转圈型三种;而现代丧葬仪式中的芦笙舞蹈表演形态不仅包括前三种,还包括舞动型舞蹈。

(一)原地型

芦笙原地型舞蹈类型属原始型舞蹈,它的舞步结构形态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原地左右摇摆两步点地”、“原地左右摇摆四步点地”以及“原地左右移动三步踢第四步”。

(1)原地左右摇摆两步点地

这种舞步的节拍是2/4拍,表演的速度缓慢,一套动作下来共2小节(共4拍)。具体的舞步结构是:第一拍是先右脚向右边移动一步;第二拍是左脚随后跟上,与右脚并拢;第三拍是左脚向左边移动一步;第四拍是右脚随后跟上,与左脚并拢,这样就移动到了原位置,完成了一整套的动作。另外,表演者手拿乐器摇摆的方向与脚步的方向一致,“原地左右摇摆两步点地”是最原始、最基础的芦笙舞蹈舞步,其一套动作一般连续重复使用多次。

(2)原地左右摇摆四步点地

这种舞步的节拍是4/4拍,舞步的速度缓慢,一套动作下来共2小节(共8拍)。具体的舞步结构是:首先,第一个四拍:第一拍是先右脚向右边移动一步;第二拍是左脚跟上与右脚并拢;第三拍是右脚再向右侧移动一步;第四拍左脚再向右脚移动一步,两脚并拢。其次,第二个四拍是同步伐反方向左移动,即第一拍左脚向左边移动一步;第二拍紧随着右脚也向左边移动一步,使双脚合拢;第三拍左脚再向左边移动一步;第四拍是右脚向左边移动一步,这样就移动到了原位置,完成了一整套的动作。此舞步一套动作一般在表演中连续重复使用多次,此舞步属于原始型舞步。

(3)原地左右移动三步后踢第四步

这种舞步的节拍是4/4拍,整个一套动作下来表演2小节(共8拍),舞步速度较快具体的舞步结构是:首先,第一个四拍:第一拍是先右脚向右边移动一步;第二拍左脚也向右边移动一步,并与右脚合扰;第三拍右脚再向右边移动一步;第四拍为左腿向后始腿并落脚。其次,第二个四拍为反方向移动。第一拍是左脚向左边移动一步;第二拍紧随着左脚,右脚也向左边移动一步;第三拍左脚再向左边移动一步;最后一拍为右腿向后抬腿并落脚,这样就移动到了原位置,完成了一整套的动作。

(二)转圈型

芦笙舞蹈中的转圈型舞步主要有传统型与现代型,其中传统型有两个:原地四拍和原地六拍;而现代型只有一个。先把身体侧过来再往前四步,往后四步,最后再转半圈。

总的来说,这个舞蹈是以四拍为主,其速度不快也不慢,这套舞蹈一共有八拍,又分成 2个小节。其舞步的组成为:最开始的第一个小节(四拍),第一拍站在原地,将自己的右脚转半圈按照逆时针的方向;第二拍是左脚跟随一步;第三拍是右脚按照逆时针的方向转;第四拍左脚也按照逆时针的方向转动。接着就是第二个小节:第一拍还是站在原来的地方,还是右脚延着逆时针的方向转半圈;第二拍将左脚按照刚才右脚的舞步照做一次即可;第三拍还是站在原来的地方,右脚接着左脚的后面再转圈;第四拍将双脚合在一起回到原来的地方。按照这样的舞步,就成功地完成了整套的舞步。

(三)舞动型

丧葬仪式芦笙乐舞的部分特征:舞蹈的步伐复杂、节奏快、其表演有炫技的特征,而这些都是现代苗族芦笙舞蹈的体现,因此可以把这种舞蹈称为“舞动型舞蹈”。这种舞蹈可以由四种组成:快速移动踢步加快速转身类型、移动跳踢步类型、三步跳踢转身和快速正反面前后移动踢腿类型。

舞蹈的主要拍子是2/4拍:一套舞蹈有16拍,分成4个小节,是转圈型的2倍,其节奏也比它要快,是正面和反面移动的步伐。最开始的第一个四拍动作的步伐是:第一拍将自己的右脚往身体的后面走一小步;第二拍左脚按照刚才右脚的方式也往后移动一小步;第三拍将右脚再往后走一小步;第四拍将右脚提起来去轻轻地踢靠自己的左脚,结合了现代苗族舞的特点,属于舞动型的舞蹈。

三、结语

芦笙乐舞在苗族丧礼中贯穿始终,从死者咽气到祭奠活动结束,芦笙樂舞对整个丧葬活动过程中人们的心情和现场气氛的渲染是极其明显的。在丧礼仪式中保存的独特的芦笙音乐不仅是生者与死者进行沟通的重要纽带,而且是对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芦笙乐舞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方刚. 芦笙乐的变革探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5(2).

[2]阿±.苗族祭祀芦笙舞[J].贵州民族研究,2009(4).

作者简介:

邝嘉(1980—),男,湖南娄底人,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在读博士生,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社会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评审委员会一般项目《湘西苗族丧葬仪式中的芦笙乐舞研究》(XSP20YBZ033)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苗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补妆
3D打印如何更好地推广凉都苗族文化
谁远谁近?
花样云南(三)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苗族老照片
漂亮的“银饰”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