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动建筑中的刚与柔

2020-09-10李炳云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弗雷曲线

摘要:本文以两位新锐的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以及弗雷·奥托,扎哈为代表,分析了两人的设计创作理念,两个人都试图打破传统建筑空间,始终追求建筑的流动性,在他们的设计作品中不难看出其建筑作品都持有着运动的态势,建筑形式上有着诗意的美感。

关键词:扎哈·哈迪德;弗雷·奥拓;创作理念;曲线;流动建筑

引言:

人们对建筑的审视与判断是由建筑思想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相应的带来什么样的建筑来。高迪说:曲线是神线,直线是人的线。柯布说:曲线是骡马线,直线是人的线。虽然是两位不同风格的建筑家,他们的设计理念也截然不同,但是他们作为建筑大师对待直线的理解却是一样的。然而在对曲线的理解中每位建筑师的理解也有所不同。

一、扎哈·哈迪德

(一)广州歌剧院

扎哈说过,建筑设计就像科学家做实验,你必须抛弃原来就有的理论,打翻前人的论点,需要从其他角度甚至是相对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通过一次次的试验再试验,因为现有的语言都或多或少的带有它的局限性。

1.方案立意构思到结构功能

扎哈对其设计的广州大剧院的方案立意构思这样表述:“设计概念来源于自然景观和建筑的互动,以及地形学的影响。”所以,“再造自然”是方案设计的核心,并且完整体现了扎哈的设计哲学:复杂而动态的流动线性。

广州大剧院外部造型就像地面上随意丢弃的两块大小不同的“砾石”。“大石头”功能包括了1800座的歌剧场,及其配套的设备用房、行政用房、剧务用房、演出用房、录音棚及排练厅等;400座的多功能厅和西餐厅变成了“小石头”。南部的“草坡”是景观设计主要部分,草坡下的空间作为部分公共配套设施用房,作为了大小石头与城市公共空间之间有机联系的过渡元素。

扎哈的许多建筑给人的感觉是“像行星一样悬浮着”,这时因为她坚信,建筑具备一种力量,可以从重力中解脱出来,让身入其中的人们获得解放,感觉自由。扎哈的设计信念决定了扎哈的建筑表现从结构到功能上都是抽象的,是注重表达的。

2.艺术化的表皮与空间建构

广州歌剧院造型新颖富有动感,其外围护体系——屋盖与幕墙,由空间不规则折面组合而成。结构体系国内首创采用了“空间折板式三向斜交单层网壳”钢结构体系。整个结构形式反映出建筑的体型特点和空间形式,其结构组成与建筑空间的组成相吻合,具有规律和韵律感。

充满异形设计的钢结构倾斜交错,角度各异,没有一个地方相同或者对称,没有一个钢铸节点是相同的,难以想象的是它整个的从制造和安装均要在空中三维定位。外墙幕墙以天然花岗岩为主,通过对大小两个体量在体型、色彩和质感上的对比,其表现出来的空间效果是自然粗犷但又舒展飘逸的。大量的平面、斜面、天花、曲面构成的墙面、取景框,模糊边界,采用了”无硬角“处理,构成流动和连续的功能交织、景观渗透的动态空间,犹如流过砾石的珠江水。可以这么总结,歌剧院是三角形网状的钢结构体系结合玻璃幕墙覆盖而成,裸露的或明或暗、形态各异的三角形钢梁,如一幅画作,融入进了建筑的形态构成中,构成了其建筑美中的一部分。

二、弗雷·奥托

弗雷·奥托,膜结构建筑的先驱,他更喜欢运用数学和模拟实验以及数理分析方式。奥托的兴趣在于对类似建造这样的建筑学基本议题的关注,并且将他的作品直观地描述为“自然建造”,奥托的“自然”不仅仅是象征与自然和谐相处而非对抗的基本姿态,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对于自然学的学习和模仿,应是代表着对于建筑学与自然之间基本关系的关注和追求。

(一)慕尼黑奥林匹克中心

慕尼黑奥林匹克中心在奥运建筑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要说其主要特点可以用“柔”字加以概括。整个奥林匹克公园内山形是柔美的,建筑与环境的边界也是柔化的,湖面是柔曲的,而这个建筑群最重要的特征——“帐篷屋顶”的整体轮廓是柔和的,并且是由“柔中带刚”的双曲面单元所构成,这些单元都是柔韧的钢丝编织成的索网结构,甚至就连索网上的覆层也是一块块柔性连接的树脂玻璃板。

1.人工与自然

1972 年慕尼黑奥林匹克竞赛场打破传统体育场封闭单一的形象,开拓性地使用了轻型拉膜结构的棚顶,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开放性、轻盈、新型的建筑结构。新型的半透明帐篷式设计诠释了人们与自然沟通的渴望,场馆流线型的线条自然流畅地与奥林匹克公园成为一体,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民主乐观的新德国。整个设计作品,都强烈的向人们传达了人、建筑、自然合一的理念。

事实上奥托的兴趣在于对类似建造这样的建筑学基本议题的关注,并且会将他的作品直观地描述为“自然建造”。在这里“自然”不仅仅是象征与自然和谐相处而非对抗的基本姿态,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对于自然的学习和模仿——他只是认为某些领域值得效仿,也代表着对建筑学与自然之间基本关系的关注和追求。

三、扎哈·哈迪德与弗雷·奥托

纵然扎哈和奥托都倾向于对曲线的运用,从而创造出富有流动感的建筑,然而他们的建筑理念却大相径庭。对于扎哈来说,她的曲线性、流动感,是对固有结构和形式的反叛与批判,从而表现解构主义的思想。这与奥托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不管在建筑本身,与环境结合方面其都表现出一种“刚”的特性。这与奥托的纯粹的“柔”恰恰相互对立。奥托所追求的是自然建造,既是对自然的模仿与应用,同时也把其技术进行柔化与自然话,从而将建筑的边界与自然结合起来。进而运用并且发展了帐篷结构。所以在扎哈与奥托的对比之下,不同的建筑理念就会营造出不同“性格”的建筑,这不是局限于建筑设计手法、元素的运用,很明显在对曲线的运用中奥托与扎哈有着不同的理念。

结语:

虽然其设计手法不同,但其对摆脱传统的建筑模式的追逐是一样的,都试图给建筑重新定义,把建筑引向一种无重力的状态,赋予建筑以运动的势态。但是,在动感的设计理念的追求下,不同的建筑师又有着不同的理解,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追求的是对运动和生命体态的体现;扎哈·哈迪德追求的则是建筑的流動性,弗雷奥托则更加关注了自然,关注技术和自然之间的差异与关联,进而完成建筑师自身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徐炯,刘峰,赵和生.从“动态构成”到“非线性流体式整体设计”——解读扎哈·哈迪德俩个竞赛方案设计语汇[J].城市建筑 2008.

作者简介:

李炳云(1990-),女,籍贯:河北石家庄,学历:硕士:从事工作:建筑设计专员。

猜你喜欢

弗雷曲线
坏脾气的稻草人
坏脾气的稻草人
梦寐以求的S曲线
最美的“瑟巴比”
曲线的华丽赞美诗
招魔法练出“腿曲线”
求对称曲线方程的简便方法
数学问答
什么是观念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