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探究

2020-09-10韩京晏 刘春妙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蜀绣刺绣文化遗产

韩京晏 刘春妙

摘要:重庆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联结点,同时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独特的巴蜀文化。而蜀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本应该蓬勃发展,但由于绣法复杂、价格高昂等原因日益衰微。2020年7月22日,兰州大学赴重庆探寻蜀绣文化暑期社会实践团抵达重庆,展开了为期28天的暑期实践活动,围绕“重庆蜀绣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问题及未来发展”展开了深入调查,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采取调查问卷、博物馆参观、采访非遗传承人、亲身学习、摆摊宣传等多种实践活动。

关键词:社会调研;蜀绣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急剧转型、外来文化冲击的情形下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越发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外来文化对本国国民产生巨大冲击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人普遍高龄化,内生动力不足,社会关注度不高等问题,衰微之势不可逆转,许多就要消失于历史浩瀚烟云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我国经济发展与文化自信贡献力量。

一、蜀绣文化历史渊源

“针”发明后,无意识地产生了刺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产水平的提高,刺绣从无意识的使用到有意识的制作,再到基本功能的扩大,刺绣除了作为日常生活用品,还从纹样等方面表现了人们的审美趣味和礼制观念等。刺绣文化兼容了物质文化、锻文化、精神文化等内容,中国刺绣文化的历史,是独特物质文化创造的历史,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与独有的民族精神。

由于地域文化差异,习惯上将绣品以产地命名,历史上的四大名绣蜀绣、苏绣、湘绣和薄绣即是如此。其中,蜀绣是中国刺绣传承时间最长的绣种之一,由于地理位置相近与文化环境类似,蜀绣也逐渐发展到了重庆等周边地区。重庆地域的蜀绣,更表现出鲜明的当地特色和独特的风俗习惯,呈现出大胆夸张、想像丰富、幽默逗趣的艺术风格。它多以鲤鱼、蝴蝶、鸳鸯等地方特色题材为主,内容极其丰富。针法体系完整而严密,具有密不成锥、针脚整齐、内实外松、张弛有度的特点。蜀绣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通过口传心授在社会中传播和传承,世代绵延。但由于種种原因,其历史资料和历代绣品都鲜有存世,挖掘蜀绣的历史和针法技艺,传承“蜀中之宝”——蜀绣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二、蜀绣问卷调查情况

笔者为明晰蜀绣在重庆的接受情况和知名度以及人们对待蜀绣的真实态度和蜀绣面临的现状,于2020年暑期赴重庆展开实地调研,在重庆渝北区、江北区、沙坪坝区等多地进行现场采访和发放调查问卷,共收到160份问卷反馈,受调查者中男女比例相等,包含各个年龄段的人群,有学生、老师、商贩、公司职员等多种职业,得到了较为详细而真实的结果,是本调查报告撰写的重要材料。

经调查,对于蜀绣文化的了解度,非常了解的占比7.5%,偶尔听说的占比71.88%,从不了解的占比20.63%;如果有机会学习蜀绣,愿意的占比82.5%,不愿意的占比17.5%。从以上几个问题的调查结果直接表现出人们对待蜀绣不甚热情的态度,侧面体现蜀绣面临的受忽视的现状和不甚明朗的未来,内生动力尤其不足。

笔者针对“非遗”产品市场化设置题目,面对两份刺绣产品,选择价格低的半成品刺绣占比33.75%,选择价格高的手工刺绣66.25%;还设置问题关于蜀绣价格接受度,选择200元以下占比22.5%,选择200元—1000元占比72.5%,选择1000元以上占比5%。从以上两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可知蜀绣“市场化”的困境。蜀绣作为以口传心授为传承和传递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产生、发展于农耕文明条件下的精神文化产品,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认知水平相适应。但现如今,我国正处全球化浪潮之中,社会急剧转型带来社会的深刻变化,对待群体参与与世代传承的刺绣文明,传播范围急剧缩小,受众急剧萎缩,如今呈现衰微趋势。

面对问题更倾向于通过哪种方式了解蜀绣文化(多选),选择网络占比65%,选择书籍占比41.25%,选择博物馆参观占比49.38%,选择宣传讲座占比33.13%,选择实地教学49.38%,据此可知通过网络传播宣传和实地教学实践是人们最倾向的选择。利用网络传播蜀绣文化,对提高蜀绣知名度与蜀绣传承有重大作用。

三、蜀绣保护传承设想

基于对蜀绣文化实际情况的了解以及对其传承情况的调查,笔者结合自身的思考提出了几点关于蜀绣保护传承的建议与设想,希望可以对蜀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帮助,并产生普遍意义。

(一)政府加强保存保护和宣传力度

蜀绣的基本传承方式是口传心授,如今全球化浪潮,外来文化冲击着本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衰微,尤其是以口耳相传方式延续的非遗更是日益边缘化。政府责无旁贷应做好蜀绣以及其他非遗的保存保护宣传工作:不只是强调对优秀绣品的保存,而应将技艺针法等用文字和图像准确记录,除了笼统的综合性描述类书籍,关于具体内容的客观真实记录的书籍更应撰写。政府还应发挥互联网的影响力,通过拍摄蜀绣宣传片和纪录片,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发表有关蜀绣文化的推文,来提高蜀绣知名度。在博物馆,旅游景点,地铁站等人流密集处设立蜀绣展览区,扩大蜀绣影响力等。

(二)大力支持蜀绣传承人传承蜀绣文化

现今,非遗传承者老龄化问题严重,出现传承后继无人的情况,蜀绣也不例外。同时,现代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早已取代农耕文明,蜀绣作为刺绣很难再次融入市民生活,很有可能消失于历史的浩瀚烟云之中。留住它的不再是过去的社会群体与社会习惯,而只能是少数传承人。政府应继续提供政策支持,提供物力和人力鼓励非遗传承人进行创新,研究新技法,做出精致的绣品,避免其陷入自生自灭的境地。除此之外,更应重视继承人的培养工作,使蜀绣得以绵延。

(三)推进蜀绣市场化

政府应完善政策支持,如加强税收支持,将蜀绣工艺品定义为文化类产品,在税收上实行减免,提高利润,促进蜀绣产业繁荣发展。加强监管保护也是重要环节,康宁老师指出蜀绣市场乱象,如“以假冒真”,“乱定价格”等都阻碍了蜀绣的市场化。应强化部门协同监管,切实加强政府各部门在蜀绣上的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等职能发挥。严格执行专利保护,建立健全蜀绣绣品质量鉴定机制,加强防伪检测技术的研发,对于侵权行为和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等行为实行严厉打击。支持行业联合制定健全行业自律规范和道德准则,规范行业内企业行为。

总之,刺绣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是中华耀眼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还有许多不足,仍需努力与完善。文化与国运息息相关,只有做好了文化传承工作,才能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才有可能进一步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刘锡诚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道路》.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日期:2016年5月;

[2]王欣著.《中国古代刺绣》.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日期:2015年1月;

[3]李宏复著.《中国刺绣文化解读》.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日期:2015年1月.

作者简介:

韩京晏(2001-08-),女,汉族,重庆涪陵,本科,无职称,兰州大学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刘春妙(2001-01-),女,汉族,重庆渝中,本科,无职称,兰州大学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猜你喜欢

蜀绣刺绣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从鉴赏到实践:刺绣的文化底蕴与“生活世界”传承
拾针捻彩画春风 情针意线盼传承
Tough Nut to Crack
刺绣织成的日本传统美食
刺绣风尚
【花样盛年·欲望清单】华美刺绣
刺绣新生
蜀绣传承人郝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