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贽的军事思想探析

2020-09-10李琴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6期

李琴

摘要:陆贽是有唐一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以及军事战略家,他能够洞察时局,尤其是中唐时期复杂的朝内朝外军事形势,并且通过一些列的奏状来向德宗提供建议、表达自己的想法。德宗在位期间,唐朝统治正处于危难之际,风雨飘摇之间,外有吐蕃不断率兵大举入侵,京师频频因此戒严;内有强藩割据,与中央分庭抗礼。这让刚刚即位不久的德宗难以招架,正是陆贽于此时积极为其建言献策,表达自己对局势的分析以及军事思想,使得德宗能够积极吸取,最终度过了危机。

关键词:陆贽 奏状 军事思想

陆贽在四镇叛乱及淮西叛乱时期展现的军事策略

建中三年,卢龙朱滔、魏博田悦、成德王武俊以及淄青李纳联合起兵反抗中央,德宗即位不久就面临着两河地区强藩的起兵叛乱,让这位皇帝苦不堪言。虽然两河地区藩镇势力固然强悍,但是中央军队在安史之乱后也大范围进行了扩充和训练,当时中央军主要有郭子仪时期遗留下来的朔方军,由李怀光、浑瑊等三大部分,以李怀光坐镇邠宁的朔方军最为强大。除此之外,唐朝中央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直接控制的嫡系部队—神策军。

面对两河四镇叛乱,德宗震惊之余也有一丝喜悦,这是因为毕竟自己即位不久,威望还未能在全国,尤其是两河地区强藩心中竖立起来,因此如果能够利用中央军队成功平定这次叛乱对于展现中央的权威以及军队实力无疑是一次机遇。然而淮南战场突然爆发,两河战场形势急转直下,“是时长至日,朱滔、田悅、王武俊、李纳各僭称王,滔使至希烈,希烈亦僭称建兴王、天下都元帅。”面对李希烈的叛乱,德宗已经没有中央精锐部队可以应付,只得将神策军的剩余军力由哥舒曜率领开往淮西战场,但终将是以卵击石。

当然四镇之乱的结果也是以和谈而告终的,陆贽的建议的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最后陆贽认为四镇之乱主要是少数人不服从中央的命令,大部分下层士兵对于中央政府还是支持的,他建议德宗发布诏令,内容主要以宽抚为主,耐心说教,凭借着皇帝至高无上的威望,四镇士兵是可以得到说服的。正如《陆贽集》中的《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所载:“臣故曰克敌之要,在乎将得其人;驭将之方,在乎操得其柄,此其明效也。”

陆贽对于关中地区防御建设的规划

德宗即位之时,关中地区虽然属于京畿重地,但是依旧面临着安史之乱以来吐蕃的长期骚扰。如果内战再继续下去,西北边防继续处于空虚阶段,那么京畿重地也难以保住。《旧唐书》:“冬十月庚午朔。辛未,高晖引吐蕃犯京畿,寇奉天、武功、盩厔等县。蕃军自司竹园渡渭,循南山而东。丙子,驾幸陕州。”陆贽此时向德宗提交了《论关中事宜状》具体表达了其个人对于关中形势以及军事布防的观点:

首先陆贽认为关中地区之所以在战后频频受到外族威胁以及东部强藩的反抗,是因为天宝时期以后的唐朝已经逐步丧失了唐朝初期的居关中以驭天下的政治、军事优势。《论关中事宜状》:“乾元之后,大憝初夷,继有外虞,悉师东讨,边备既弛,禁戎亦空。吐蕃乘虚,深入为寇,故先皇帝莫与为御,避之东游。是皆失居重驭轻之权,忘深根固柢之虑。”关中相对“天下”的全面优势地位已经不复存在,因此首要之务就是要不断加强关中京畿重地的军事力量,藉此中央才能够有资本、有底气去和吐蕃、去和东部强藩对话,此时的关中地区并不缺财赋,因为有江南赋税作为财政基础,缺的就是训练有素且直接听命于中央的军队。

其次,陆贽细致地向德宗分析了当时唐朝内部的军事力量及其分布态势,关中地区有着朔方、陇右、泾源三大节度使,主要负责备御吐蕃,东部在太原则布置着重兵用来抵御回纥,同时在每年秋收马肥之际还会从全国各道征发防秋兵以实关中防御吐蕃入侵。但是即使这样,如此数量众多的防秋军队对于吐蕃的入侵还是难以进行行之有效的抵抗,没到秋季京师便会频频戒严,对此陆贽表达了他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陛下嗣膺寶位,威懾殊鄰,蠢兹昆夷,猶肆毒蠚,舉國來寇,志吞岷梁。貪冒既深,覆亡幾盡,遂求通好,少息交侵。蓋緣馬喪兵疲,務以計謀相緩,固非畏威懷德,必欲守信結和。”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指出了德宗在防御政策上出现了失误,对待吐蕃不能只以武力防御,应当进行适当性的和谈,吐蕃军队来势汹汹,规模庞大,并且一般都是分多路进行入侵,唐朝各镇以及征发的防秋兵很难做出有效的抵抗,因此要想使得西北和平,必然要从和谈入手。他认为“借如吐蕃實和,回紇無憾,戎狄貪詐,乃其常情,苟有便利可窺,豈肯端然自守。”只要在利益上能够满足吐蕃方面的要求就可以换来和平。

最后陆贽重申了关中本位政策,并且通过列举秦汉时期注重发展京畿地区、加强关中地区的军事防御力量的先例来说服德宗。他认为此时的关中正是唐朝中央政府应当给予足够重视的地区,“弱则内保一方,当天下之半,可以养力俟时也;弛则外制东夏,据域中之大,可以蓄威昭德也。”这句话充分证明了陆贽对于关中地区防御建设的强调,在今后的国家建设当中也一定要重视关中的优势地位,德宗正是听取了陆贽的关中防御建设规划,才在肃、代皇帝经略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关中防御进行巩固、发展,他采取的第一步就是对外与吐蕃讲和为内部建设争取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之后便对关中强大的节镇进行重新布防,将战后关中第一大军事集团朔方军进行“肢解”处理,由李怀光、常谦光、浑瑊分别统领,由此将中央的权威在关中地区重新树立起来,并不断扩散。

陆贽在西北边防建设中体现的军事思想

诚如前文所提到的,中唐时期边防的危机和建设中心就在西北,防御的主要目标便是吐蕃,正是由于河西、陇右地区的沦陷,使得京畿重地直接暴露在吐蕃的进攻范围之内,这才有了两次吐蕃直捣长安的闹剧。虽然两次吐蕃逗留时间不久就退出长安,但是唐朝的整个西北边防区域在吐蕃眼里已经犹如平地,這固然是安史之乱导致的“后遗症”,但是在此存亡危机、民族危机严重的时刻,讨论责任、原因已经不重要,最为重要的是重建西北边防,保护京畿重地不受威胁,统治中心稳定了,国家才能够稳定。肃、代两帝在位期间对于西北边防的建设已经卓有成效,两位皇帝主要将西北地区备御吐蕃的前沿阵地进行了周密的建设和布防,藉此形成了扇形防御形态。代宗时期更是直接创设了“防秋制度”作为备御吐蕃主要军事作战模式,即以西北军镇为前沿阵地,以京畿诸县为第二层防御地带,同时在每年秋收时节征召各道防秋兵开赴西北作为后背兵源,由此形成了防秋三级圈层军事部署。

德宗即位之后将已经颇具规模和作战实力的中央嫡系部队—神策军投入到防御吐蕃的防秋体系当中,同时兼顾着监视西北诸镇的重要使命。但是在此时,西北军队数量骤然上升,光京畿之外的神策军就有近十万左右,再加上庞大的西北边镇军队,使得国家的军事财政支出日渐上涨,给唐朝中央带来了巨大的负担。陆贽在于《论缘边守备事宜状》中具体阐述了当前唐王朝所面临的西北边防形势,并针对当时复杂的京西北藩镇以及庞大的军队供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此时吐蕃的入侵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凭借绝对的军事力量消除的,他认为战争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主张与吐蕃方面进行和谈,长期的防秋之战使得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并且在与吐蕃的交锋过程中一直没有固定的结果,“前有胜负未必之虞,后有余粮不继之患,倘或挠败,适所以启戎心而挫国威,以此为安边之谋,可谓不量事势而务于所难矣。”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结语

从这三篇奏状我们也能看出陆贽的军事思想是非常巧妙且符合实际的。他一直主张同吐蕃方面要和平解决,决不能长期诉诸武力,这是因为他把眼光放在了国内的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形势变化之中,长期的军事对抗对于唐朝来说压力巨大。一旦中央不能支撑,便会展开对百姓的搜刮,而百姓一旦承受不住,出现反抗情绪,那么农民起义便会风起云涌,重现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悲剧。

但是陸贽的军事思想也有其不足的一面,他的一系列的军事思想均体现了儒家的那一套理论。比如主张与吐蕃和谈解决争端,但仅仅通过和谈是不能够满族吐蕃方面贪婪的野心的。总之,陆贽的军事思想有其可采用性,也对唐朝的边防重建、平定叛乱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但是儒家那一套思想也不是完全适用于军事之中,这是我们应当注意的。

参考文献:

[1](五代)刘昫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2](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3](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 李春光.论陆贽的治国思想[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01).

[5] 刘学沛.陆贽论治国之道[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5(01).

[6]陈贤华.略论陆贽的人才思想[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03).

[7]罗洪. 集权与分权的相对平衡—陆贽治国理念研究[D].南开大学,2013.

[8]于汝波.陆贽军事思想述要[J].军事历史研究,19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