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动摇的成因及教育对策

2020-09-10刘鹏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成因解决对策大学生

刘鹏

摘要:政治信仰是对经过实践检验的国家制度、民族文化和思想理论的高度坚守和价值认同。坚定且正确的政治信仰是塑造大学生科学的“三观”、提升行动定力的根本心理基础。新时代下,部分大学生由于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等影响,其政治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不利于其全面发展。政治信仰是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密切关系着国家和社会良好舆论氛围的塑造。如何提升教育成效,使大学生在个人与国家的进步中保持信仰自觉和行动定力,树立坚强的政治信仰是需要关注的教育问题。

關键词:大学生;政治信仰动摇;成因;解决对策

政治信仰危机的发生因素存在于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这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价值观的多样化、高压的反腐形势、网络媒介信息传播的负面影响以及家庭、学校的教育缺失等因素有密切关联。政治信仰教育的对策也必须基于上述成因进行建构。

一、政治信仰动摇的成因

大学生政治信仰动摇的产生与社会发展变迁、国际舆论思潮冲击以及家庭、教育和个人因素密切关联。

(一)社会因素

1.社会竞争压力提升,价值观形成发生偏向

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以及社会竞争压力的提升,不少学生内心向往的美好生活与现实形成的心理反差强烈,很多大学生认为只有赚钱才是第一位的,淡化了社会责任。很多大学生崇尚并追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不断偏离了正确价值观和政治信仰的方向,淡化了对于正确政治信仰的选择。

2.西方不良社会思潮借助网络渠道的冲击

随着中国的国力提升,不少西方国家戴着“有色眼镜”审视中国,部分西方社会组织曲解中国在国际场合上的理论论述,企图以舆论思潮攻势削弱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西方国家部分社会组织打着公益活动的旗号,披着“合法”和“人权”的外衣借助网络铺天盖地的散播“台独”内容以及制造一系列损害中国国家形象的恶劣行径,冲击了不少尚在政治信仰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

3.反腐败的高压态势造成大学生缺乏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

在十八大以来的高压反腐态势下,一大批违纪违法的官员受到了法律制裁。部分大学生认为政治“假、大、空”、“参与政治没啥好处”、“领导干部都存在贪污受贿和钱权交易的行为”。总体来说,这种观点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局限性。从理论上说,关心和参与政治生活也是巩固和培养政治信仰一条主要途径。在这种错误认识的指引下,会逐渐远离政治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会动摇其政治信仰。

(二)学校教育因素

大学生在接受思政课教育时,教师往往只是通过理论观点的灌输进行教育。教育者缺乏对于红色文化等政治信仰教育资源的整合、提升与运用,教育形式单调、教学实效乏力的问题依然突出,没有将学习的成果以及过程性表现纳入综合教育评价机制,往往难以培养和巩固大学生的政治信仰。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培养大学生政治信仰的重要空间。很多家庭没有充分认识到培养大学生政治信仰的重要性,针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问题,家长缺乏进行合理教育的知识储备。不少家长自身并没有为子女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经常在生活上要求子女“向钱看齐”,溺爱子女的现象也较为严重,种种因素导致大学生失去了培养政治信仰的重要时机。

(四)个人因素

就大学生个人来说,其对于政治信仰存在模糊认知和从众现象,易于接受西方不良价值观,缺乏理性分析的态度,没有清醒认识到政治信仰对塑造健全人格的关键作用,甚至认为“只要自己的社会阅历增加,其政治信仰就会自觉形成”。同时对于相当数量的大学生而言,对思政课的学习也只是以获得学分,取得好成绩为目的,没有在课程的学习中增强个人情感体验,影响了其政治信仰的形成。

二、政治信仰教育对策分析

政治信仰教育的对策需要基于问题的成因进行有效的建构。补充教学资源、深挖教育的潜能、拓宽教育形式等途径是提升教育成效的关键。

(一)补充新鲜的教学资源,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

教育者理应对红色文化进行话语阐释和建构,使其以活泼的形式丰富大学生的头脑是重要的教育课题。教育者应该发挥主体责任意识,对符合时代进步要求、体现高尚品德的红色人物和故事应及时补充在教学资源当中。不断激励学生上台讲演红色故事,使大学生能够在亲身参与的情景下深刻理解红色资源所带给自身的深刻变化。教育者应提升专业素养能力,积极与教育研究机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教育专家和团队进行政治信仰资源运用和开发的研究,借助情景式教学,还原具有强烈情感氛围和高度理性价值的政治信仰教育资源。

(二)在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真学真信

教育部门和教育者依据学生实际和地区文化特色,不断提升资金和政策支持,开展红色文化征文、校园正能量文化建设、祭扫革命烈士墓、参观革命教育基地以及采访慰问老革命战士的教育实践活动,有助于在进一步拓宽教育形式的同时,深化政治信仰教育的感染力。引领和支持大学生开展红色文化社团,使大学生能够在社团活动中增强政治信仰。

(三)发挥自我教育法的效能,提升学生自觉意识

大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同时在一定范围内也是教育的主体。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教育主体意识并没有获得充分的挖掘。随着大学生的自觉性和学习力的强化,理应发挥大学生的自觉意识,通过课程的引导和自我反思,不断摒弃自己的错误思想观念,塑造大学生的教育主体意识,自觉形成坚定持久的政治信仰认同。

(四)净化网络舆论阵地,坚持社会、家庭、学校有机贯穿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在源头上筛选不良互联网内容,净化网络空间。同时教育者应借助网络载体,通过微信公众号推文、抖音、学习强国等时下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体平台进行有关教育内容的传播。社会要依据教育规律,开展感染力强、生动直观的公益类活动,为大学生构建起培养政治信仰的“第二课堂”,在实践中提升理论自觉。家庭层面,家长应及时与学校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反馈,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取向,为其树立正确的“三观”标准。只有使大学生在网络舆论阵地和家庭氛围中自觉抵触不良思想的侵蚀,才能为其政治信仰的生成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成因解决对策大学生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对影响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