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报新媒体地震议题中的报道框架研究

2020-09-10梁羽赵森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灾难框架数量

梁羽 赵森

摘 要:我国是地震多发的国家,党报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新媒体环境下,其报道框架变化值得关注。本文以2013年至今8场大地震中《人民日报》微博报道为样本,采用定量的内容分析方法,研究发现该类报道形式上更注重 “在场感”营造,且细节描写多运用于正面情感传达;该类报道遵循着“以人为本”的模式,呈现出信息传递与人文关怀并重的特点。

关键词:《人民日报》微博;地震议题;报道框架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9-0040-02

一、引言

框架的概念最早由人类学家贝特森提出,在大众传媒领域,框架是传播者用以阐释现象,构建意义的方式。[1]台湾学者臧国仁认为,所有框架都由高层、中层以及低层环节构成,这为本文灾难类报道的框架研究提供了依据。本文从报道的文本层面、结构层面、主题层面探讨党报新媒体灾难报道的规律。

前人的研究指出,在文本层面,灾难类报道容易突出其悲情要素,报道中过多描写灾难细节,从而对受灾群众造成“二次伤害”。[2]在主题层面,我国灾难报道进入了如今的“人本位”阶段。[3]“人本位”是指媒体充当关怀者的角色,报道内容关注个人的困境与精神状态。在地震议题的报道研究中,其成果多集中于2008年汶川地震,对于微博等社交媒体兴起后的报道研究较少。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传统党媒逐渐向新媒体转型,其灾难事件报道框架变化值得关注。

本文以《人民日报》法人微博2013年至今8次地震的报道为例,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中地震报道框架进行探究,以分析其基本规律与变化趋势,找出现阶段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进而为我国党报新媒体的灾难报道提供有益启示。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以《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为媒体样本,选择2013年至2019年7年间5级以上,且《人民日报》发布微博数量大于5条的国内地震事件,包括2013年8月云南省香格里拉县地震、2014年8月云南省鲁甸县地震、2014年10月云南景谷地震、2014年 11月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地震、2016年2月中国台湾高雄市地震、2017年8月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地震、2018年2月台湾花莲地震、2019年6月四川长宁地震。以上地震事件震级较大,报道数量较多,且持续时间较长,其微博报道具有代表性与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单篇微博作为一个分析单元,通过新浪微博的搜索功能在《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内搜索关键词“地震”,共获得有效样本371条。

本文以台湾学者钟蔚文、臧国仁框架的3层环节为基础,结合国内学者对灾难议题的指标建构与微博文本的经验总结,获得最终的编码表。本文认为,报道的低层框架指文本层面,包括数量、时间间隔、情感色彩、形式;报道的中层结构指结构层面,包括主要事件、场景细节、事件后果;报道的高层结构指主题层面,包括国家领导、事实本身、个体命运、衍生事件。

三、《人民日报》地震议题微博报道内容分析

(一)地震报道数量体现“人本”思想

数量属于报道低层框架中有意识的建构行为,可以鲜明地展示媒体对事件的重视程度。《人民日报》微博地震议题的报道数量受多方面影响,地震震级、死伤人数、报道技术、政治因素均可能引起报道数量的变化。经过相关性检验可知,发博数量与死伤人数之间的P值为0.004,小于0.05,二者间具有显著性,说明死伤人数越多,《人民日报》发博数量就越多,这体现出党媒新媒体平台對“以人为本”思想的贯彻。在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中,死亡人数617人,伤亡人数3143人,是2013年以来死伤人数最多的地震灾害。《人民日报》法人微博该事件报道数量多达157条,地震发生后的救援黄金72小时内平均日发文量30条,在抗震救灾中承担着“救灾引导”的媒体角色,可见其对灾民命运的重视与关注。

(二)地震报道形式更注重 “在场感”营造

伴随着媒介技术的改变,《人民日报》微博地震议题的报道形式也不断变化,其形式主要包括纯文字、图片、视频、直播4种类别。经过分析可知,随着年份的新近,纯文字类的报道数量逐渐减少,视频类与直播类微博报道数量逐渐增多。2019年四川长宁地震报道中视频类与直播类的总占比为40.8%,已经超过了“纯文字”类报道占比数值,短视频已成为《人民日报》微博当下地震报道的主流形式。喻国明认为在场感产生的原因包括生动性和交互性两方面。[4]随着短视频形式的大量运用,地震报道的生动性与互动性逐渐增强,受众的在场感也逐渐强化。这一方面为读者展示了更真实的灾难现场,使读者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物理在场;另一方面拉近了读者与事件的心理距离,使读者拥有“感同身受”的社交在场,这虽然有助于受众进一步了解灾区情况,但是否对灾民和普通受众造成“二次创伤”值得我们反思。

(三)地震报道更注重“正面情感”传达

学者范明献在对纸媒灾害题材的研究中将测量指标细分为“事实情感”与“报道情感”两大类。[5]事实情感指事件本身的属性,报道情感指媒体报道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因地震灾害“事实情感”多为负面,且无法反映《人民日报》报道内容情感的设置策略,因此本文将“报道情感”作为主要的考察对象。通过分析可知,在8场大地震的报道中,报道情感为中性的微博发布数量最多,共246条;报道情感为负面的微博发布数量最少,共14条;报道情感为正面的微博发布数量居中,共111条。这说明《人民日报》微博地震议题的报道以反映客观事实为主,大多不带有情感倾向,重视客观信息的传递。带有情感色彩的微博中以正面导向型为主,负面导向型的微博极少,且随着年份的新近,中性报道占比有所下降,正面报道占比有所上升,这说明正面导向型的微博地震报道逐渐成为主流。

对于报道结构的指标建构,本文主要借鉴了郝伟的分类方法,将情节结构分为主要事件、场景细节、事件后果3个指标。经过相关性检验可知,“死伤人数”与“场景细节占比”之间的P值为0.004,具有显著性,说明地震伤亡情况越严重,运用场景细节的报道数量越多,又因为伤亡人数多的地震灾害多采用正面导向型报道策略,可以发现“场景细节”报道多为正面导向型,说明《人民日报》法人微博运用细节描写多服务于正面情感传达,这与商业媒体以灾难悲伤情绪为噱头的策略相悖,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对灾民的“二次伤害”。

(四)报道主题信息传递与人文关怀并重

《人民日报》微博地震报道以传递灾情信息为主,对个体命运的报道适中,对国家政府的作用强调较少。对于“个体命运”主题的报道占比,虽总体上小于“事实本身”的报道,但不代表对“人本位”模式的否定。例如,2014年云南省鲁甸县地震与2017年四川九寨沟地震中,“个体命运”报道数量均大于“事实本身”报道数量,鲁甸地震与九寨沟地震均具有伤亡人数较多的特点,说明“个体命运”主题的运用与灾情大小相关联。大量个体层面正面案例的运用,可以一定程度上消解痛苦、鼓舞人心,“个体命运”主题或成为严重地震灾害中的“减压剂”。综合上述分析可知,《人民日报》微博地震报道依然遵循着“人本位”的模式,且越重大的灾情越注重个体命运的报道,但由于微博自身媒介特点的影响,及时传递灾情信息辅助救灾是其主要职能,客观事实依然是其报道的重要主题。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递与人文关怀同样重要。

四、结语

《人民日报》法人微博自2012年开通以来,在重大地震事件中始终承担着积极的媒体角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介技术不断更新,报道形式越发新颖,报道框架也随之变化。在报道的情感色彩方面,正面导向型的微博数量呈递增趋势;在报道结构方面,重“主要事件”而轻“场景细节”的框架依然存在,且“场景细节”多服务于正面情感传达,这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事件渲染对灾民的“二次伤害”。在报道主题层面,《人民日报》微博地震报道表现出个体命运与客观事实并重的模式,且越重大的灾情越注重个体命运的报道;在报道数量层面,报道数量与伤亡人数呈正相关关系,伤亡越严重的地震报道数量越多,说明新媒体环境下《人民日报》依然遵循“人本位”的模式,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融入实际的报道中。

《人民日报》微博地震报道框架为其他新媒体提供了有益借鉴。《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善用媒体资源,对不同的地震灾害采用不同的報道策略,以灾情大小与伤亡情况为依据,小震小灾注重报道客观事实,重大灾害注重报道人间温暖,且不随意增加报道数量,这既保证了灾情信息的发布与社会情绪的引导,也避免了对灾难的过度渲染引发的负面影响,值得其他新媒体平台学习借鉴。值得反思的是,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短视频在地震报道中大量使用,这种灾难现场的直观展现是否会对灾民造成“二次创伤”,值得学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肖伟.论欧文·戈夫曼的框架思想[J].国际新闻界,2010,32(12):30-36.

[2] 陈翔.悲情传播中的媒体伦理危机——以“5·12”汶川地震报道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4):31-37.

[3] 董天策,蔡慧.我国灾难新闻报道模式的转变与突破——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9,11(4):6-10.

[4] 喻国明,杨颖兮.横竖屏视频传播感知效果的检测模型——从理论原理到分析框架与指标体系[J].新闻界,2019(05):11-19.

[5] 范明献.对境外灾难报道的新闻框架分析——以《中国青年报》海地、智利地震报道为例[J].当代传播,2011(2):67-71.

作者简介:梁羽(1996—),男,天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

赵森(1996—),男,河北张家口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传播与文化产业。

猜你喜欢

灾难框架数量
框架
忍受不可忍受的灾难
浅谈框架网页的学习
基于Jmeter对Node框架性能的测试研究
角:开启位置与数量关系的探索
头发的数量
向量数量积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灾难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