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传统色中的自然观

2020-09-10张嗣圣

摄影与摄像 2020年8期
关键词:自然观日本

张嗣圣

日本,一個世代与我们隔海相望,同以儒学为根基的邻国。由于和大自然的特殊联结,使得日本最初的审美意识源于对大自然的感情延展,他们记录下自然中最特殊的符号:色彩,将其归类、命名,逐渐发展成一套有体系、有规律且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色彩体系。

本文以探讨日本特有的自然观出发,分析日本传统色形成的原因和要素,并将古希腊自然观同日本“万物有灵论”结合,分析在有共通点的自然观和色彩认知中,日本传统色的特点和变化规律,为日本传统色彩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日本;传统色;自然观;古希腊自然观;美意识

一、日本传统色的起源

1.对色彩的最初认知

日本的色彩观从古至今一直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最初在《古事记》中出现,如“白日别”、“青和幣”“白和幣”等带有颜色的名词奠定了日本传统色的发展基础,但随着时间变迁,从平安时期的丰厚物质、到江户时期的禁奢令、再到明治维新和现当代,日本独有的色彩观逐渐成熟并在世界色彩领域里独树一帜。

其中佐竹昭広在「古代日本語における色名の性格」提到日本传统色起始于“赤” “青” “白” “黑”。这四种颜色在古代日本人心中源于不同的光色度,赤-明、青-漠,白-显(顕)、黑-暗,组成了两对光系列:明-暗、显-漠。佐竹昭広在文章还列举了古希腊的色名起源:多以对光的感知去命名,将光放在区分颜色的首位。这和古代日本的色彩观极为相似,他们认为“色”产生的原因是“光”,由于不同物体反射的光传递到人类视觉系统中形成的感觉,明暗(光影)是优先于色相的。这与后期日本传统色的延展有着很大的差别,由于对自然崇拜的影响,日本色彩观受到气候变化、季节更迭后自然风物等的影响,色彩认知逐渐从单一的光感转变为对色相的判断和对变幻莫测的大自然丰富细腻的感觉。

2.形成的原因

日本色彩观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源于大和民族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日本是以山地平原和众多岛屿组成的国家,森林覆盖面积达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受季风和洋流交汇的影响,四季变化明显而又缓慢,季节更迭引起大自然的颜色变化,牵引着日本人敏锐的色彩神经,人与自然的相处也越来越紧密。早在《万叶集》中就有149种植物出现,其中卷八用季节排序以歌咏唱,山上憶良所咏的和歌「秋の七草」就描绘了秋日的七种植物:

「秋の野に咲きたる花を指折りかき数ふれば七種の花」(山上憶良《万葉集》一五三七·卷八)

日本人对季节变迁非常敏感,四季所对应的草木、自然风貌和生活息息相关。春天粉白的樱花盛开时全国各地都会有赏花习俗“花見(はなみ)”;夏季阳光灼热,花草树木充满生机;秋天红叶(もみじ)遍布柿子成熟、冬天白雪皑皑,人们顺应着自然变化带来的更迭,毫不夸张地运用在一切所能触及到的邻域:服饰纹样、广告宣传、季节性菜单… DIC株式会社就曾在官网发布了以“日本の伝統色—四季編”为题的文章,其中归类了不同季节的色名,如以“桜色”最为代表的春之色、以“薄浅葱”“若竹色”“萱草色”组成的夏之色、秋之色“茜色”“柿色”和冬之色“銀鼠”“消炭色”“薄香色”。不难看出日本传统色的名称和定义大多来自于季节更迭时色彩丰富的变化。

二.日本传统色的特征

1.与自然崇拜的密切关系

日本更崇尚“自然的意”和“自然的理”,更重视人与自然间的依附和敬畏感。由于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湿润温和的气候交叉着自然灾害频发,使得世世代代的日本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是相辅相成,他们明白“自然”然”是不受人类控制和束缚,这也是日本人所信奉的“诸行无常”“もののあわれ(物哀)”的根源。低纯度、低明度的色彩更能体现日本人细腻且不张扬的性格,这种“素材感”又近似于自然的颜色。所以在日本的传统色中,掺杂有较多的灰色,且明度较低、色相暧昧。根据DIC株式会社制作的日本传统色卡300色为依据,岡本文子教授在她的文章中提到:“「日本の伝統色」ではグレイッシュなトーンの瞹昧な印象を持つ色が多いことである(日本的传统色,多给人以灰色和色调暧昧的印象)”。

与自然崇拜息息相关的则是日本的神灵信仰(精灵崇拜)。神道教本为日本的原生传统宗教,日本文化厅2018年调查数据显示信仰神道教和佛教的人分别占全日本的48%和46%,神社数量达8万社以上。《古事记》《日本书记》《风土记》等书籍描写了以高天原诸神为中心的神话故事,衍生出众多的神话体系,日本逐渐演变为泛灵多神信仰的民族。代表神界领域的赤色、白色鸟居,神前式婚礼中一袭“白無垢”象征纯真和圣洁。大量低饱和度和中高明度的颜色出现在神社中。相对于中国,日本对色彩的宗教意识较为浅薄,中国崇尚“五色观”,即与阴阳五行相对应,虽然对古代日本“赤青白黑”的色彩观有潜移默化的改变,但随着日本本国文化发展的醇熟,这种影响也在逐渐消退。

2.色彩名称和民族美意识

日本传统色中,许多颜色都是以动、植物命名,如“桜色(さくら)”“青竹(あおだけ)色”“雀(すずめ)色”等,这种由神灵信仰延续到生活中的自然观被日本人在色名中充分利用。他们观察到动植物的色彩特征,季节变化带来的是人们对更迭交替和无常性的思考,对时令的关注充分体现在颜色和色彩命名中。以秋季风物“柿”举例,日本传统色中就有“柿色(かきいろ)”“洗柿(あらいがき)”“照柿(てりがき)”“水柿(みずがき)”这些表示不同时期柿子颜色的色名。柿色:成熟时期柿子饱满的颜色;洗柿:相较与柿色色彩纯度低,柿子在半成熟向成熟期过度的色彩;照柿:色相偏红的橙色,是柿子完全成熟时表皮的橘红色。

能敏感的捕捉到风物随时间的变化,色相产生细微的改变,这正是日本人内心世界细腻丰富的体现,即使微小的不同也能拿来“大作文章”。将秋季时令风物柿子,根据成熟期和不同的光照度结出果实的颜色详细区分并一一命名,这种对美的敏锐感早已根植在人们内心,与自然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也可以说源于日本的稻作文化。

稻作文化自繩纹时代开始,由中国长江、淮河流域传到朝鲜半岛再到北九州。稻米作为日本粮食命脉,在农业生产结构中占有中心位置,由于和土地、食物、气候生生相息的关系,使得“大自然”逐渐成为日本人孕育“美意识”的卵巢。再加之狭小的国土面积和有限的土地利用率,使得他们对自然孕育出的物品倍加珍惜,也更加挑剔,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日本人在区分颜色变化时如此细致、色彩命名的种类如此繁多了。

三.日本独特的色彩审美观

1.以“泛灵论”为背景下日本和古希腊自然观的相似性

公元前6至5世纪,受古希腊神话的影响,以泰勒斯为创始人的米利都学派提出万物的本源由单一的物质构成,这种朴素的自然观为西方哲学由神话解释自然到“自然”解释自然做了重大转折。泛灵论(物活论)作为米利都学派思想基奠,将“灵魂”喻为构成自然界的有机体,这和日本的泛灵多神信仰有许多相似之处。由自然崇拜引起的神灵信仰,将抽象的自然观物化为神祗,逐渐形成以神道教为主的信仰体系。神灵信仰从古至今构筑着日本传统的自然观,对生命感的崇敬长久存续。

为了解释许多超出人类认知范围的现象,人类文明的起源很大一部分依赖神话传说构筑一个完整的体系、将自然拟神化,就产生了如中国的上古传说、日本八百万神、古希腊神话等。基于神话体系下逐渐延展出带有地域属性的自然观,加之历史演变便成为感受一个国家文化积淀和生活态度最直观的表现形式。

2.色彩认知中的和谐美

由于受自然、宗教和社会结构的影响,“秩序感”“和谐感”被反复推崇,有限的国土环境使日本人不得不形成本国独有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之道;单一民族的社会结构形成“不张扬”“感受性强并善于忍耐”的性格;再加之早期佛教传入,神佛习合影响下民众的美意识逐形成,“无常性”“侘び寂び”的审美意识、朴素、和谐的色彩观演化为根植日本人内心的美学体系。纵观世界美学史便不难发现,这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学主旨不谋而合,他们用“数”来解释世界的构成,并认为其核心是“和谐”,世界应存在秩序。在这种秩序感的引导下构筑了宇宙,万物具有稳定性,因为稳定性的运转才产生了“美”。

从传统能乐、歌舞伎表演、服饰、建筑和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日本人对色彩的应用和搭配,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运用。和式居所、庭院、传统和服多以低明度、低纯度的颜色构成,但艺伎、能乐、狂言等传统表演的舞台上却有许多明艳丰富的色彩。巧妙的是日本人不会打破颜色的冲突感,而是将他们巧妙搭配,善于运用黑、白、灰这些“无彩色”,与高饱和度、高纯度的色彩相互组合,利用明度强弱对比的穿插形成和谐统一的颜色搭配。这种稳定能带给他们心理上的平静,民族性中渗透着秩序,既有东方美学中受主观影响下的“意”,类似于山水画中对空间认知、视觉平衡特有的“余白”;又有西方对色彩感知的科学分析,如柏拉图提出的“理性色彩理论(a rational theory of color)”、亚里士多德在“One Sense and Sensible Objects”中提出处于色值中间区域的颜色是由光和暗混合而成,色彩同造型一样被理性化。在这样的交融下,构成的色彩搭配丰富却不冲突,极大的满足人们视觉系统对美的需求,形成一套完整有韵律感的色彩体系。

3.日本色彩的独帜性

盛唐时期,中国主导东亚文化秩序,邻海相望的日本深受影响,频繁的往来使中国文化源源不断传入日本,从此以往,日本便依附中华文化基石缓慢探索和发展。后期,明治维新运动的爆发,解除了日本的闭关锁国体制,与欧美国家的交流往来也越来越密切。

现如今,身处于东亚圈的日本却一直在东西方文化边缘来回徘徊,中国儒学在奈良时代传入已成为日本文化的根,近代开始效仿西洋文化,大量使用音译外来语、如使用片假名组成新词汇…逐渐,迎合交融下形成属于日本特有的一种文化形式:爱美又黩武,尚礼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勇敢懦弱,保守求新。这种独特的“杂”文化影响下的现代日本色彩观,奢华而又朴素(贅沢な素朴),有炫目多色的广告牌霓虹灯和舞台装饰,也有茶室庭园枯山水取自“自然素材”的颜色。

环境色彩第一人吉田慎悟提到,日本的色源于万物、光影、质地,不存在色,却又是色彩大国。

参考文献:

1.[日] 倉野憲司校注,古事记 [M].岩波文库,1963.

2.[日] 和辻哲郎,风土-人间学的考察 [M].岩波文库,2014.

3.[日] 佐竹昭広,古代日本語における色名の性格 [J]. 国语国文24(6),中央图书出版社,1995.

4.[日] 寺田寅彦,日本人的自然观,寺田寅彦随筆集-第五卷 [M].岩波文库、岩波书店,1997(平成9年).

5.[日] 上原雅文,日本の自然観の変遷(その一) ―原初神道における [J]. 人文研究,2016.

6.[日] 岡本文子,日本の伝統色の特質について1:日本の伝統色とフランスの伝統色との比較から [J]. 筑紫女学园短期大学纪要36卷, 2001.

7.[日] 渡部忠世,アジアの中の日本稲作文化 [M].东京:小学馆,1997年(平成9年).

8.[日] 浅野良一,古事记を解読する―新しい文脈の発見 [M].笠间书院,2010:63-67.

9.郭健濂,古希腊的色彩观与绘画的单色化倾向 [J].新美术,2010:43-44.

10.粱中和,理解“第一哲人”泰勒斯额四种路径 [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87-88.

11.刘淑霞,试析日本人的色彩观 [J]. 北京社会科学,2015年05期.z

12.[日] 山内誠,日本人の美意識と色彩感覚-日本人の色彩感覚の底流 [J].流行色,2011年秋号:48-51

13.[日] [英] John Gage, Color and Culture: Practice and Meaning from Antiquity to Abstrac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P.12-13.

猜你喜欢

自然观日本
探寻日本
直觉:爱默生超验主义改革的灵魂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与奥康纳自然观的区别
浅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演变与发展
日本:入住书舍,与书共眠
日本神社
第 位首相考验日本耐心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