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研究

2020-09-10袁小轶

科技尚品 2020年1期
关键词:原则

袁小轶

摘 要: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是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在互联网时代其作用尤为重要。高校在进行网络舆情工作时,要从自身特点及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推进,保证自身对网络舆情信息解读的客观性、公正性与及时性,同时以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及现实需要为考量,合理布局,做好校园网络舆情工作,营造积极、和谐的高校网络舆情环境,为和谐校园建设助力。

关键词:原则;信息发布;“舆情安全阀”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原则

1.1 及时性与客观性原则

及时性是考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主力军与网络舆情的重要参与力量,其对舆情获取的能力与参与的速度都是高效迅捷的。因此,在进行网络舆情工作过程中,高校必须将网络舆情内容向大学生群体进行及时的反应与有效的公开,任何拖延与迟滞都将导致大学生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意义的曲解和主观意图猜。及时发现并参与到大学生网络舆情之中,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获得先机的重要步骤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者身为大学生思想意识工作者,要及时参与到网络舆情中,获得与大学生群体平等的舆情参与身份,同时在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中,对网络舆情内容的解读必须全面、客观、透明。鉴于互联网的迅捷性与覆盖性以及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与传播速度极速化,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若出现主观或客观原因导致的舆情实际偏差,将会使高校丧失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舆情主导话语权并削弱自身舆情引导的权威性[1]。

1.2 以人为本原则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目的是构建校园和谐网络环境、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发展与建设保驾护航。评估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效果的指标不仅是网络舆情事件中大学生群体的反应动作,更是大学生群体在网络舆情事件中展现的互联网媒介素养,亦即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目标不仅仅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解读与面对社会热点事件等内容,更重要的是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网络媒体素养与自身舆情辨识、认知能力。高校内的网络舆情工作不应只停留在舆情管理层面的“堵、塞”,更应该立足于大学生群体本身的特点,提供易于大学生实操的增强网络媒介信息分辨能力的方案,使高校大学生群体拥有足够的舆情内容辨识力,从源头上降低网络舆情事件对校园环境的冲击与影响[2]。

只有立足于大学生群体的实际,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才能最大程度得到接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本质是对大学生互联网参与的思想基础的构建以及互联网媒体素养的提升。所有工作只有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围绕对大学生舆情参与行为的引导与舆情分辨能力的提升,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回归主题。

1.3 管理持续性原则

网络舆情的发生、演变与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从内容生发到舆情形成经历了一个持续性发展过程。但目前高校日常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主要是针对特定舆情事件或者舆情内容产生之后,进行间歇式针对性管理,亦即舆情形成之后或已成趋势之后进行的介入式管理。鉴于互联网传播的速率与传播内容随着传播频次衰减与嬗变等原因,后置式管理难免携带信息细节确实、事实认知偏离等先天不足,收效自然不能尽如人意。

网络舆情工作是一项持续性工作,是对舆情的动态管理过程,它应贯穿网络舆情生成和演变的全过程,对舆情参与的主体、客体和可能参与的媒介进行实时观测,不断对各舆情参与主体进行实时引导,使舆情管理工作具有实时性与时效性,增加网络舆情有效控制的可能性,彻底堵住网络舆情因管理缺位造成的失序风险。

2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

2.1 信息发布机制

信息的发布对网络舆情的后期发展走势及舆情管理工作的展开产生重要影响。在高校网路舆情管理工作中,高校应设置行之有效的舆情信息发布机制,设立具体信息发布部或组织机构。当网络舆情在校园形成时,充分依托和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将校方信息与意见及时准确地通报给学生,实时向学生传递舆情具体内容的解读与发展走势预判,同时防止无关人员混入其中进行虚假宣传和恶意评论,误导学生看待舆情走向。信息发布机制的建立,将有利于稳定学生群体的情绪,化解群体极端化风险;有利于促进舆情事件的快速消化与解决,起到维护高校舆情引导者身份公信力的作用[3]。

2.2 网络舆情信息处理与引导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参与人员是以大学生群体为主,同时涉及教师群体、行政管理人员及后勤保障工作人员等共同构成的复杂群体,而群里中人员又同时分属一个或多个部门或者小型组织:学生有宿舍、班级、专业、系部、社团、学生会等,教师、教职工与行政管理人员则会涉及跨专业、垮年级进行教学、管理工作。在此基礎之上,各群组之间互相交错,紧密连接。这种局面对加快热点事件、热点问题演变为网络舆情有明显的助推作用。要确保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富有成效,必须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管理协调机制,保证从学校的高层管理部门到广大师生的广泛参与,共同协作,建立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按照坚守职责、资源整合和降低成本的要求,充分利用和有效发挥现有资源,保证各部门在网络舆情管理和引导、网络危机的应对和处理上协同作战。

根据二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并没有力量左右人们的态度,决定意向的还有其他众多的因素,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作用才能发挥影响。高校在进行网络舆情工作时,在立足于自身管理者身份的同时,要培养舆情工作协作力量,要立足大学生,深入大学生群体中去,选择大学生最能接纳的人员作为舆情工作参与者。这时候“意见领袖”的培养与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舆论环境中,选拔并培养具有榜样力量与言论号召力的学生作为“意见领袖”,扩大其群体接纳度和认可度。如此一来,在面对网络舆情时,高校管理层一方面主动发声进行舆情方向性引导与舆情内容的具体解读,另一方面发动“意见领袖”深入大学生之中,面对面地进行舆情工作。由于大学生“意见领袖”日常积累的影响力与公信力,由他们携带官方正面价值观点进行传递并进行舆情疏导,效果要好于仅仅只有高校单方面发力的局面。高校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通过他们来引导网络舆情,以网民引导网民的方式实现网民的自我引导与舆情自我消化,这有助于营造积极、和谐的高校网络舆情环境,为和谐校园建设助力。

3 舆情“安全阀”设置

允许学生就舆情事件进行合理表达,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可实施步骤。在社会冲突理论中,“社会安全阀”作为解决社会冲突的手段,能为社会或群体成员提供某些正当渠道,将平时蓄积的敌对、不满情绪及个人间的怨恨予以宣泄和消除,从而在维护社会和群体的生存、维持既定的社会关系中,发挥“安全阀”一样的功能。大学生作为青年知识分子群体,本身因其年龄、求学经历以及生活轨迹的相似性,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与认知认同。单纯封锁或强制性禁止大学生参与讨论和传播舆情,存在管理上的风险。在面对网络舆情事件或热点问题时,大学生群体容易达成对舆情认知的一致与解读同向。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应借用“社会安全阀”的作用机制,合理设置大学生舆情表达场域,允许大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就舆情热点进行言论表达。舆情工作管理者一方面可根据大学生的舆情认知与解读内容,与其进行互动或给予引导;另一方面还可让大学生群体有效释放对网络舆情热点的言论挤压所产生的舆情危机风险。

同样,由于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地理聚集性,对于线下舆论,高校舆情工作者也应有一套完整应对的工作跟进机制,同时注意线下舆情“安全阀”的设置与作用。如果只进行单方面的网络舆情管理,有可能导致网络舆情转化成为线下舆情继续发展、发酵。同时,线下舆情疏导不当,则有可能扩散到网络空间并得以迅速传播,逐渐失控。

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要准确把握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与大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互动设置议题,配合“意见领袖”经常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与讨论,培养并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舆情讨论习惯。

4 舆情应急机制设计

当校园网络舆情产生时,强制性的介入式管理效果不佳且被动。在日常舆情管理工作中,应设立应急机制并让其在舆情危机到来之前运转起来。面对舆情,首先应完善“校园发言人”制度,根据舆情发展情态选择权威人士或者学生“意见领袖”开展指导性舆情解读,以第一时间减缓舆情趋势恶化。对于突发网络舆情信息内容,应及时收集信息并做好发布工作。始终坚持及时性原则,按照快报事实、慎报原因的原则,第一时间發布已被证实的信息。把好内容关,确定引导口径,由“校园发言人”统一对外发布和进行信息交流。如上述步骤完成之后,舆情事件依旧呈发展趋势,可邀请第三方加入,如权威学者、社会舆论领袖或公益组织发表意见,增强说服力,协助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进行。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曾润喜.网络舆情信息资源共享研究[J].情报杂志,2009,28(8):187-191.

[3] 高承实,陈越,荣星,等.网络舆情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J].情报杂志,2011,30(11):52-56.

猜你喜欢

原则
论比例原则在知识产权损害赔偿中的适用
新闻外宣翻译原则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宪法修改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和原则
我们的原则是什么
高考数学复习中习题选择的原则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
原则与原则上
原则与原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