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复译现象存在的原因

2020-09-10欧爱萍

新教育论坛 2020年17期
关键词:读者译者文本

欧爱萍

摘要:近年来,文学作品的复译现象越来越普遍,名著有几种版本的情况已经不足为奇。为什么会产生复译这种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有没有合理性呢?本文试图从语言的变迁、作品本身的文本意义、读者的接受和审美情趣、译者自身的特点等方面对复译现象存在的种种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复译;原因;语言;文本;读者;译者

1.语言的变迁。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之一,有其自身稳定的一面,但并不意味着它就是一层不变的,它在潜移默化当中不停地向前发展,它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我们的汉语在“五四时期”就经历过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巨大变革。自白话文语言运动之后,汉语一直在紧随着时代的步伐向前发展,层出不穷的新词汇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着文学语言,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对语言表达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如果译本语言陈旧,读者是不会去选择它的。在这里,我们来看看文学家鲁迅先生对复译的看法,他认为:“即使已有好译本,复译也还是必要的。曾有文言译本的,现在当改译白话,不必说了。即使先出的白话译本已很可观,但倘使后来的译者自己觉得可以译得更好,就不妨再来译一遍”。“但因言语跟着时代的变化,将来还可以有新的复译本的”[1]。鲁迅先生的这些话表明了语言的变化是复译存在的原因之一,译本要随着语言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再者,当今社会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对语言的研究不断深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不同语言的对比研究,由此,人们对不同语言的规律就有了新的、更接近事物本质的认识,运用这种新的认识去审视旧的译本,可能会发现旧的译本存在着不足,还需改进,原来认为无法表达,现在可以找到理想的、恰当的表达形式。总之,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语言特色,语言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翻译也要随着语言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创造出适合时代的译本。

2.作品本身的文本意义。

文本是构成文学作品最主要的依据,是解读文学作品的关键,因此文本的意义集中体现了文学作品的价值。而文本的意义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自作者动笔之日起就具有了无限的开放性,它的形成与读者的解释、阐释有关。德国现代哲学解释学和解释学美学的创始人伽达默尔在其《真理与方法》一书中对文本的意义就提出过他的看法,他认为,“文本的意义不能被比作是一种不可改变的,顽固地得到维护的观点”[2]也就是说文本的意义具有开放性,它不是固定不变的等待着阐释者去解放的观点,它的产生离不开阐释者的阐释活动。文本的意义对不同的阐释者来说不会是完全一样的,它受到阐释者的个人视野和客观经验的影响。因此文学作品的一种译本也只是对它的一种阐释。当然译者作为阐释者,会竭尽所能的再现原作的意义,但是他的这种再现也只是更接近于文本的意义,而很难达到再现文本的所有意义的程度。这样不同译者对文学作品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阐释所产生的不同译本,有利于读者全面的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让我们再来看看解构主义者对文本意义的看法。解构主义者认为:“文本的意义本身是不确定的,它是一个无限扩散的过程,因而任何翻译都不可能穷尽其原作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何译作至多只是暂时稳定了原作的意义,由于原作新的意义还会在时空中不断的闪现,那么译作也要相应的有所更新”[3]可见,文本意义的开放性呼唤复译,同时复译有利于文本意义的更新,有利于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在时空上的拓展,有利于对文学作品形成全面的了解。

3.读者的接受和审美情趣。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发生了三次重大的转折与变革,经历了作者—作品—读者的转变。自第三次重大转变之后,人们开始关注读者,并产生了一大批关注读者研究的理论。其中有法国的解构主义和德国的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理论认为,读者的阐释产生文本意义,文本具有开放性,文本的意义依靠读者对语言符号的解读而产生,文本的生命是读者赋予的。解构主义者极力提升读者对文本意义所起的作用。接受美学也是一样强调读者,其代表人物姚斯就说:“读者的接收效果,反过来支配文学作品的再生产。[4]译本也是一样,它要受读者接受能力的影响,要和同时代读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期待相适应,当译本不能与之相适应时,新的译本就呼之欲出。我国翻译理论家许钧根据接受美学的原理,指出:“文学作品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符号系统。其意义的阐释与开掘有赖于读者的参与,其价值也有赖于读者的认识。”“从历史上看,不同时代的读者的接受意识是有所不同的”[5]生的这些话表明文学作品的价值和读者的接受和参与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读者的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在发生变化,譯本也要随之不断的更新。

4.译者。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是翻译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他们拓展了文学作品的空间领域,扩大了文学作品的影响。译者作为特殊的读者,在理解阐释作品的时候,会带着自己的个人视野和客观经验积极主动的去参与作品的创造,因此,不同的译者对原作潜在意义的理解会有所不同。不同的译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来挖掘原作的潜在意义,有利于对原作形成全面的了解,有利于掌握文本的完全意义,便于读者对外国文学名著形成正确的观点。其次,不同的译者,文化修养不同,在接下来所进行的再表达的过程中,对译文的选词、句型和风格都会有所不同。再者,译者所采用的翻译方法不同也会影响到译本,比如说是直译还是意译,晚清翻译家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时,大多采用意译法,而五四之后,为了吸收外国文化,用直译的就多一些。总而言之,译者个人的差异性会导致译本有差异。而任何一个译本都只是对原作的一种解释,不可能穷尽原作的价值。要客观地接近原作的潜在价值,就需要有多种译本并存的局面。不同译者对同一文本不同的诠释为读者更深地理解原作的精髓提供了机会。复译为全面挖掘文学作品的价值提供帮助,对文学作品的传播所起的作用功不可没。

5.结语。

当然,还有其它的因素促成复译的产生,诸如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利益等方面的因素,复译现象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语言文化的发展要求复译紧随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已有译本的语言;复译有利于对文本自身的潜在意义的全方位的挖掘;不同的读者呼唤不同译本的产生;译者的差异性会导致译本的差异等等,复译这种现象的存在在当今社会不仅是合理的,而且也是必须的,正如许钧先生所说:“如果说初译可以拓展一部文学作品流传的空间的话,那么复译则可以延伸一部文学作品流传的时间[8]。”此名著的一译再译是非常有必要的。文学作品才能在不断的继承、借鉴和突破的过程中永保其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2]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3]尚必武.《复译的解构主义阐释之维》.跨学科视域下的当代译学研究.2006

[4]赵一凡.《德国现象学余波》.外国文学.2006(5)

[5]许钧.《重复·超越———名著复译现象剖析》.中国翻译.1994(3).

[6]许钧.文字·文学·文化——《红与黑》汉译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南京传媒学院国际传播学院 南京市 210000)

猜你喜欢

读者译者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读者》光明行动”(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