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上扁舟》的认识论意义解读

2020-09-10郭妮

今古文创 2020年14期
关键词:克莱恩自然主义斯蒂芬

郭妮

【摘要】 《海上扁舟》是斯蒂芬·克莱恩短篇小说中极具象征意义的名篇。从认识论意义的角度细读该小说,可以发现故事中四个身份不同的人海上遇难求生的历程是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对各自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对掌控自然的潜力逐渐了解的过程,故事中四人为生存而奋斗实则是为知识而奋斗。分析记者的心理活动可以总结出该短篇小说的认识论意义:人的认识具有局限性,即便对于亲身经历之事,人类的认识也是局部和片面的,面对自然,心中有尺,敬畏自然是人类应有的态度。

【关键词】 斯蒂芬·克莱恩;自然主义;认识论意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4-0016-03

一、引言

《海上扁舟》讲述了一个寒冷的冬天被困在海上十英尺小艇上的四人, 为了求生一同奋力抗争的故事。H.G.Wells提及该短篇被许多人视为斯蒂芬·克莱恩(Stephen Crane)的“众小说之冠”[1]p126。该短篇小说的副标题为“一个基于事实写成的故事”(A Tale Intended to be after the fact),是根据克莱恩去古巴途中船只遇难时的一段真实经历写成,克莱恩将自己沉船后幸存的亲身经历写成了短篇小说。

该小说从多个层面探讨了自然和人类生活的奥秘。有评论从具象层面比较了关于沉船经历的新闻报道和他的短篇小说之间的差异,也有评论从哲学意义层面展开。美国评论家克里斯托弗·梅特里斯认为,对《海上扁舟》的关注应该不仅仅局限于其哲学意义,而应该转向其认识论意义之上[2]p47。

换言之,这个故事不再仅仅被看作是一部表达无理性的自然对人类极其冷漠的自然主义的作品,也不仅与人类在冷漠的宇宙中的微不足道有关,而是与人类认识事物的有限能力紧密相关。切斯特·L·沃尔福德(Chester L. Wolfor)认为它描述了一次关于发现和探索的原型之旅,在此过程中,四个人经受了极限的考验。[3]p17唐娜·格斯滕伯格的研究则认为它探索了“人類了解现实的有限能力” [4]p557。

本文以上述观点为基础,从认识论意义的角度细读《海上扁舟》,考察其认识论含义,认为这四个人海上求生的过程实际上是了解自我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在挣扎过程中了解自身掌控自然潜力的过程。最终,记者意识到即便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人也不可能完全知晓。

二、为生存而战,为知识而战

海上漂流的两天一夜中,风浪、海鸟、鲨鱼、海岸巨浪等相继威胁小舟上的人们。[5]p103在这个过程中,四个人(船长、加油工、厨子和记者)经历了从“不知道”到“知道”的转变,逐步知晓自身在世界上的位置以及了解和控制自然的潜力。

为生存展开的这场搏斗也是一个追寻知识的过程。船上四人观察天空的颜色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故事的第一部分生动地描述了四名男子在海上遇到的险峻形势。“坐在这只船上,简直就像坐在一只狂蹦乱跳的野马上,何况,野马也不比那船小多少”[1]p722。但是,船上的四人仍然满怀希望,相信救生站的工作人员会拯救他们。故事开篇第一句,“他们谁也不知道天空的颜色”,字面上看写的是四人身处绝境,无暇观察天空,而从认识论角度看,实际上是暗指他们无暇思考自身存在的意义,他们能关注的始终只是如何上岸。第一部分中厨子和记者关于庇护所是否有工作人员的争辩使船上所有人似乎看到了希望,同时这个争论也牵动着读者的心,急切想知道他们的下落。

船上四人求生过程中追寻知识的第二个突出例子是他们探索自身的潜力以了解和控制自然。在故事前两个部分中,船上四人都对前景感到非常乐观,对自身潜力还不甚了解。而后面通过下文的情节可以发现,他们不仅不了解天空的颜色,而且对自然的残酷和不远未来的遭遇缺乏了解。

从第二部分开始,他们逐渐意识到自然的残酷和冷漠,认为有必要相互配合。四人分工协作,轮流划船,“最棘手的时,轮到靠在座位的那个人划桨的时候。从母鸡屁股底下偷鸡蛋,也比在那小船上换个座位来得容易。首先,船尾的人将手顺着座板往前滑动,小心翼翼地挪动身子,犹如他是法国的细瓷一样。”[1]p724

克莱恩的幽默描写让开头充满了乐观色彩。船在遇到一些海藻后,缓缓前进,后来小船被一个巨浪颠起来之后,船长说他看到了蚊子湾的灯塔。 “看见了吗?”船长问。“不”,记者慢吞吞地说,“我什么都没看见”[1]p725。“看见”一词与“知道”密切相关,“没看见”表明四人对未来仍然充满未知与不安。

鲍珊珊在《苦涩的对比——试论〈海上扁舟〉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中对克莱恩的三个对比进行了阐述,其中未知与已知的对比也鲜明地向读者展示了自然的冷漠,让读者体会其中三个主人公的幸存实属不易。[6]p113

为生存而奋斗其实也是为知识而奋斗的这场旅程自始至终贯穿整篇小说。在故事的开头,“知道(see)”与“眼睛(eyes)”密切关联—“他们都不知道天空的颜色。他们的眼睛瞥了一眼,紧紧抓住向他们席卷的海浪”[1]p722。

在第四部分中,“知道”与船上四人的处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们时刻保持警惕,了解周遭变化。而小说后半部分,“假如我被淹死”的话语出现两次,表明无人能理解当时面临的困境。

故事后半部分的进展也凸显了“看见(seeing)”和“知道(knowing)”之间的联系。岸上的一个男人挥舞着大衣的细节值得揣摩。“看样子,他想告诉我们往北走。那里一定有一个救生站。”“好吧,如果他只是想让我们再试一次冲浪,或者去海边等待,或者向北,或者向南,或者去地狱,那都是有原因的。但是看着他。他只是站在那儿,保持外套像轮子一样旋转。”[1]p731

船上人试图理解岸上人的信号,但是由于他们无法清楚地“看到(see)”,因此只能推测其含义。获取了真知,人们才能得救,然而真知的获取过程如同求生过程一样,充满了艰难险阻。

三、人类认识的局限

这个简短故事讲述四人如何在绝望的情况下求生,但并没有关于船如何下沉及其救助过程的详细描述。然而通过记者的内心活动,读者可以了解他们挣扎的过程,了解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斯蒂芬·克莱恩通过船上四人为生存而奋斗的经历、自然和人的心理变化告诉世人,人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情的认识也是局部片面的。

故事开始时,四人认为救援站一定在附近,他们晚上看到的灯来自这个城镇或那个城镇。那些似乎知道而又不知道的不断变化象征着所有知识。随着故事的发展,船上的四人开始意识到大自然的冷酷无情,同时开始意识到残酷的自然面前人的微不足道。他们开始知道,人不可能一无所知。

在第四部分的开头,厨子和船长之间的对话显示了人类的自欺欺人。船长说:“库克,您的避难所似乎没有任何生命迹象。”“不”,厨子回答。“有趣的是他们看不到我们![1]729他们仍然天真地认为既然海上有救护所,那么被他人拯救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斯蒂芬·克莱恩在故事中通过对记者的内心活动的介绍,更鲜明地表达了人类对知识追求过程中陷入绝望以及人认识的局限性。在整个故事中,同一个表达“记者好奇(the correspondent wondered)”出现了三次。在第一部分中:“拉着另一只船桨,注视着海浪,想知道他為什么在那儿”[1]p722。

在最后一节中:“记者想知道是否没有人登上高大的风塔,如果那样,他们从没有向海看。”[1]p738和“海岸有一种固定不动的特性,记者在混乱的海面上对此感到奇怪”[1]739。起初记者不知道是否有难民房,后来当他面对绝望的处境时心想:“当我正要细嚼生命的神圣奶酪时,就把我的鼻子扯掉吗?简直是荒谬绝伦!假如命运女神这个老蠢婆子只会来着一套,那么就应该夺掉她司掌人类命运的权利”[1]p729。

他逐渐了解了人类生活的荒谬性。不管人类如何挣扎,如果命运要求消灭一个人,人也无法改变这种状况。

当幸存者在到达岸上遇到困难时,记者如同祷告般地哭泣:“假如我要淹死—假如我要淹死—假如我要淹死的话,七位疯狂的海神啊,为什么又让我漂泊这么远,眼巴巴地凝视着沙滩和树木呢?”然后他冒出了一个新的想法:“当一个人意识到大自然认为他并不重要,觉得就是把他除掉也不至于损害宇宙时,他起初希望用砖头去砸那神殿,后来发现既没砖头,也没神殿,便为之痛心疾首。”[1]p735

记者意识到没有上帝来帮助他,他们发现大海危险,上帝虚无,岸上的人们对他们的困境也是不知不觉。因此,他们必须相互依靠才能站得住脚并生存下来。从船上的责任分担到所有人的同心协力,他们每个人都为拯救团体做出了贡献:受伤的船长导航,记者和加油员轮流划船,厨子监督。他们都没有抱怨任务的分工。

小说的第四部分开头,记者反思了他在宇宙中的位置。起初,他对“大自然并不认为他重要而感到愤怒,并且她觉得她不会通过处置他来破坏宇宙”[1]p735。他似乎接受了严峻的形势,接受自然界的冷漠,记者“知道了自己处境的悲哀”。他突然想起了小时候读过的一首诗。尽管他从未思考过军团士兵死于阿尔及尔的事与他有何关联,他也没有感到悲伤,那件事对他还不如这段一支铅笔让他伤心。而现在,在有了与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的经历之后,他对在极限条件下接受考验的人们表示同情,并对在阿尔及尔垂死的军团士兵感到抱歉。

克莱恩通过记者的这种转变,阐明了人有能力了解自己的处境,但是,这种能力仍然是有限的。记者此刻接受了大自然的冷漠,在他看来,“那时自然并不残酷,也不仁慈,也不狡黠,也不睿智”,而她却是“冷漠的,绝对冷漠的”。

小说结尾,汹涌的巨浪把小船高高抛起,一阵又一阵的海浪向小船袭来,直到这四个人勇敢地向岸边奋力游去。他们中的三人安全到达岸上,但第四人(加油工)淹没在海浪中。以经验为指导的记者将成为经验的更好的读者。“夜幕降临时,白浪在月光中荡来荡去,风把大海的声音传给了岸上的人们,他们觉得他们现在能够解释这大海的声音了”[1]p741。他们到底能解释什么?幸存者现在可以借助他们的经验,成为阐释者,可以获取知识并对自然界有更深刻的理解,这对人类来说是无足轻重的。

但是,读者知道这些人在自欺欺人。自然根本无法解释,通过从“无所不知”的叙述者视角(omnipresent perspective)阅读文本的过程,读者知道解释可能是徒劳的。记者最终了解了大自然的冷漠,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微不足道。更重要的是,他了解到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克莱恩表达了他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观点,人和自然的关系一定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四、结语

《海上扁舟》并不仅仅简单地讲述了四个男人在极端的生活极限中经受考验,在十英尺的小艇上在海上求生的故事。它也不仅仅描绘了人类在冷酷无情自然面前的微不足道,更重要的是,它传达了一种认识论意义,人为知识而奋斗与他们为生存而奋斗同等重要,在他们为求生也为知识奋斗的过程中体悟到,人类理解任何事物的能力是有限的,即便对于他所经历的事物的认识也是有局限性、片面的,因此人应该心怀敬畏自然之心,心中有尺,行事有度。

参考文献:

[1]Baym,Nina,et al,ed.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2nd ed.Vol.2.New York:W. W.Norton& Company,Inc.,1985.

[2]Metress,Christopher.“From Indifference to Anxiety:Knowledge and the Reader in “The Open Boat.”Studies in Short Fiction 28,no.1(winter 1991):47-53.

[3]Wolford,Chester.Stephen Crane:A Study of the Short Fiction.Boston:Twayne Publishers.1989.

[4]Gerstenberger,Donna.“The Open Boat: An Additional Perspective.”Modern Fiction Studies 17 (1971-72):557-561.

[5]陶洁.美国文学选读(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6]鲍姗姗.苦涩的对比——试论《海上扁舟》中对比手法的运用[J].名作欣赏,2018,(27):113-115.

猜你喜欢

克莱恩自然主义斯蒂芬
斯蒂芬·金的退稿信
克莱恩医生的秘密
命悬一线
美女与野兽
踮起脚尖,接近阳光
从《爱弥儿》中探寻卢梭的自然主义爱情观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不可错过的克莱恩·蒙塔纳
美国作家连续出书专黑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