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迈克尔·夏邦《犹太警察工会》的家园主题分析

2020-09-10张晓蔓

今古文创 2020年37期
关键词:救赎精神家园

【摘要】 当今世界犹太民族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历史现象,对于犹太民族的未来发展如何走向,迈克尔·夏邦(Michael Chabon,1963-)以架空历史的写法,从犹太历史渊源、宗教律法深处寻求中心点,在《犹太警察工会》中构建出承载犹太民族发展的“犹太空间”,把自己对犹太民族发展的关注融入小说《犹太警察工会》中耶路撒冷、居留地、以及绳墙等和犹太民族生存相依的具体犹太元素中,探讨了犹太民族发展的各种可能性。 本文以《犹太警察工会》为例,基于罗森茨威格哲学思想,对犹太民族家园主题做出分析。

【关键词】 精神家园;犹太传统;救赎;爱邻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7-0016-02

20 世纪后期“美国犹太作家开始思考一些更为宏大或深刻的问题。”①迈克尔·夏邦继艾萨克·辛格、索尔·贝娄、伯尔纳德·马拉默德以及菲利普·罗斯等一系列优秀犹太作家之后,因其作品恢宏多样的创作风格以及对类型界限的突破,赢得了“塞林格的接班人”的美誉。他凭借《卡瓦利与克雷的神奇冒险》获得普利策小说奖(2001),奠定了在美国文坛的地位,又因《犹太警察工会》(2007),摘得星云奖、雨果奖、轨迹奖等众多科幻文学大奖。作为后大屠杀第二代乃至第三代作家,迈克尔·夏邦的犹太裔身份使他与犹太人所背负的苦难史紧紧相连。在《犹太警察工会》中,他沿袭了犹太作家关注家园追寻的传统,从犹太历史渊源、宗教律法深处寻求中心点构建出承载犹太民族发展的“犹太空间”。本文从犹太哲学视角出发,通过对犹太家园主题的研究来探索迈克尔·夏邦笔下的犹太民族发展指向和救赎之道。

一、寻根之路

罗森茨威格(Franz Rosenzweig, 1886—1929), 20世纪著名犹太思想家、哲学家,是犹太思想界最受尊崇的贤哲之一。

罗森茨威格的哲学思想在犹太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犹太哲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认为“救赎的目的是跳跃时间的篱障,而进入千年之国,获得永恒” ②。这里的永恒不是指时间里的连续不断,是时间之外的存在。在第二次圣殿被毁之后犹太人开始了近两千的大流散, 历尽磨难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不是完全依赖于自己的语言和土地,而是对律法忠诚信仰的结果,语言和土地都被看成是外在的因素。 他认为土地和语言在犹太人的信仰生活中只是一个原始的情结,“即使在自己的土地上,他仍旧把自己看成一个“逗留者”。犹太人在没有自己的语言时,也能存在下去,但当把这些因素同永恒的民族相联系时,根据他的逻辑,‘圣地’是没有土地的地方,‘对永恒的民族来说,家园从不是土地意义上的家园’”③。根据他的观点,《犹太警察工会》中以兰兹曼维为代表的再次踏上流散之旅的犹太人来说,真正的救赎之道乃为建立时间之外的连续性。

罗森茨威格对于犹太身份的主张是:“作为一个犹太人,他不会牺牲任何犹太人的东西,相反,如果有必要,他可以为犹太人的身份牺牲任何东西。”④因而就不难理解身为犹太人的兰兹曼为何会慨叹:“我才不在乎什么红色小母牛,拉比、蝗虫,还有沙子里那堆老骨头。”⑤兰兹曼侦探的生活一塌糊涂,父亲自杀,失去孩子,婚姻失败,流落在廉价的旅馆里,可以说他已经失去可以标注的任何身份。尽管他努力想侦破拉比之子的案子,但是“不是取得侦探事业的成功或解决一个凶杀案的能力”⑥能把他从酗酒,颓废的状态中拯救出来,更不是通过战争、在耶路撒冷的废墟上重建新的犹太第三圣殿,而在于确立可安放灵魂的内心和身份。 尽管兰兹曼知道使妹妹意外坠机的幕后人可能是超出想象的强大,但仍然殊死一搏,对妹妹的责任与亲情使他找到了他曾经的身份建立了联系。尽管他离婚多时,但是对前妻的依恋是他构建今后身份的主要动力,正如书中说“锡特卡没家,没有未來,没有命运,只有碧娜,神应允给他和碧娜的土地, 只在婚礼彩棚之下, 会员卡折角之上”⑦反映出兰兹曼对碧娜寄予着对未来的期许。 家和家人对于他来说就是可以安放灵魂的家园,“家产在手提包里,世界在舌尖上。”⑧犹太人有了“家”,说着自己熟悉的语言能去世界任何地方。兰兹曼的身份认同体现在他对家庭的归属上的。

二、涅槃重生

兰兹曼的表弟兼搭档波克是半犹太半印第安人血统。他的父亲赫茨是在幕后操纵犹太人和印第安人冲突不断的关键人物。他的母亲劳丽是印第安土著,在“犹太会堂骚乱”中丧生。父母的族群对立背景带给他的是寄人篱下孤独和被人嘲笑的痛楚。“它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半人半牛怪物弥诺陶洛斯,而犹太世界就是他的迷宫。”⑨波克一直以来以虔诚犹太人自居,但是在得知母亲是在父亲策划的骚乱中丧生之后,身份认同危机终于不可避免的爆发了。他悲愤地冲父亲喊出“为了你,我披上了这狗屎,假装成为另一个人,一个我永远不可能成为的人。”⑩波克一直想通过做一个犹太人找到和父亲的联系,然而母亲丧生的真相残忍地打破了他一直以来的幻想。

《犹太警察工会》中的绳墙(划界)拓展了私人空间,同时也模糊了私人公共空间的界限,使原本单一的文化,思想意识形态异质化了。一种意识形态要比一个民族成员单纯存在要复杂得多,因为它包含着一个民族更大的理想和抱负,也必然带来创伤和身份认同等诸多问题。波克的身份认同之路,代表了一代人的情感纠结。波克负载着犹太人和印第安人之间爱恨情仇。他如同绳墙一样, 在共同的生存空间中存在,独立而又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波克生于斯、长于斯,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也象征着民族融合之路如今已经超越痛苦的过往走向新生。

罗森茨威格的救赎思想是把人从死亡的恐惧中解救出来,走入永恒。 死亡中断了生命,而生命自身具有持续性才让生命持续的增长,才能成为永恒的存在。书中兰兹曼和波克的父亲都选择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寓意着兰兹曼和波克最终都摆脱了他们沉重过往对于他们的压抑, 他们被解放出来, 去实践自己生命的意义。罗森茨威格认为“爱上帝是在爱邻中表达自身。”⑪是爱让世界中的万物有了关联,爱通过血缘关系、兄弟关系、民族关系、婚姻关系等人类关系传递,从最近的邻人开始,构建出连续性,最终达到永恒。在兰兹曼事业婚姻失败自我放逐的日子里, 波克一次又一次把他领回家里。兰兹曼和波克是兄弟、亲人、搭档、朋友、同胞,他们从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知道他们是谁,在哪,去往何方。他们就是彼此的家。

“离散文学的批评家认为: 对于离散群体,家代表归属。身份认同的过程,也是寻找家园的过程 。”⑫无论是兰兹曼还是波克,过往的伤痛在家园的探寻中会逐渐淡化。 《犹太警察工会》中主要人物无一不肩负着探索生命意义的使命,对家园的探索也是犹太民族一直以来的使命。“爱己” “爱邻”⑬,透过层层关系去爱里离自己最近的人,正如波克体内的爱恨情仇化作亲情温暖着兰兹曼孤苦飘零的心灵,这也喻示着犹太民族最终能以平和的方式找到自己栖身的精神家园。

三、精神家园

“耶路撒冷很早就成为犹太历史的同义词,在第一圣殿被毁后,希伯来先知把锡安山作为耶路撒冷城的精神象征和借以表达犹太人对故土的渴望。”⑭两千年来,犹太人作为一个民族的依据只有《圣经》。“在旷野而非自己的国家和土地,以色列被授予了托拉。它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其灵魂为托拉的实体……托拉是神圣意愿的实现,构成了其子民的依托、基础和目标……因此,以色列即便有土地、繁荣、国家体制,它们自身也不是目标,而只是完成托拉目标的工具。”⑮从中可以看出耶路撒冷对于犹太人而言更多时指的是指精神家园。

犹太传统中大量的教规、教义、训诫与禁诫,是犹太民族在近两千年流散过程中沉淀总结下来的风险化解机制,其根本目的是确保民族的延续,这“也是对当代世界中犹太人生存的最深问题的回答。” ⑯在《犹太警察工会》中迈克尔·夏邦借施皮尔曼拉比之口说出“大量极具说服力的教义反对主动催促弥赛亚降临,耶利米和所罗门也反对这样做。” ⑰表达了他反对人为提前弥赛亚到来的态度。 在犹太民族独特的历史发展中,其民族之所以能够穿越层层劫难延续下来,并非是由非犹太人的皈依决定的,而是对《托拉》、对犹太传统的坚守所致,这样才使其民族的得以延续。

四、结论

《犹太警察工会》以“临时犹太家园的建立和回归的迫在眉睫,表现了流散中的犹太人所面临的挑战和恐惧,以及流散和在锡安安家对犹太人心理的影响。”⑱作为杰出的犹太作家,迈克尔·夏邦笔下的种种隐喻,喻示着犹太民族发展的可能指向。迈克尔·夏邦对精神家园的探索,对于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救赎意义提出了新的解读。

注释:

①高莉敏,乔国强:《美国犹太文学研究的深化与拓展》,《山东外语教学》2012年第2期(总第147期)。

②③④⑬⑯傅有德等:《犹太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09页,第519页,第524页,第506页,第472页。

⑤⑦⑧⑨⑩⑰迈克尔夏邦著,陈震译:《犹太警察工会》,中信出版社2018年版,第402页,第446页,第446页,第49页,第348页,第377页。

⑥Kaminsky, Inbar. “Mataphorial Detection in Michael Chabon’s The Final Solution and The Yiddish Pokiceman’s Union”,  Kavadlo,Jesse & Batchelor,Bob. Ed. Michael Chabon’s America Magical Words, Secret Worlds, and Sacred Spaces.  MD: Rowman & Littllefield, 2014。

⑪罗森茨威格:《救赎之星》,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14页。

?沈萍:《苦难历练中追寻 自我的民族家园——小说〈伙计〉的犹太文化母题解读》,《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8卷第3期。

⑭Cecil Roth, Geoffrey Wigoder. Encyclopaedia Judaica [M]. the Macmillion Company. 1971:volumel 16. U-Z.1103。

⑮施罗默 · 桑德著,杨军译:《虚构的以色列地:从圣地到祖国》,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4页。

⑱Meyers, Helen. Reading Michael Chabon.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Green Wood, 66。

作者简介:

张晓蔓,女,吉林人,文学硕士,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研究生外语教学部副教授,学术方向:美国当代犹太文学,研究生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救赎精神家园
失乐园
失乐园
《谢尔盖神父》中卡萨茨基的救赎之路
爱无尽 梦飞翔
《追风筝的人》的心灵疗治与救赎反思
庄之蝶:欲望激流中的沉沦者
欧洲豪门英超最需“救赎”
艺术资讯
坚守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