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小说中的杂文笔法探讨

2020-09-10庞静

今古文创 2020年31期
关键词:鲁迅小说

【摘要】 杂文一直以来都是鲁迅先生表现其创作天分的区域,也是最适合于鲁迅先生评论时事的文体。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断加剧升级的时代背景下,鲁迅后期的创作模式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不仅以杂文作为主要的武器来进行社会抗争,在他的小说当中也加入了大量的杂文笔法。在某些富有实验特征的小说内容之中,应用深刻的杂文笔法,可以将杂文精神和杂文语言融于小说当中,借古讽今,针砭时弊,利用多元化的语言特征来表达出艺术的美感所在。

【关键词】 鲁迅;小说;杂文笔法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1-0030-02

一、引言

在小说的创作环节使用“杂文笔法”,本质上指的是在小说写作的环节当中借鉴杂文创作时的思维方法和协作技巧,在小说风格上呈现出杂文一般的艺术效果。这一点在鲁迅的小说当中体现得淋漓极致,他对于杂文笔法的应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力量上显得十分深沉,也具有明确的讽刺性和美学特点。

二、鲁迅的杂文特点

要想了解鲁迅小说当中的杂文笔法,首要了解的内容就是鲁迅究竟是怎样进行杂文描写的。在他的杂文当中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表现特征,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璀璨成果。按照其杂文创作的时间,可以将其划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指的是在五四运动前后直至1927年他正式定居上海;后期则是1927年定居上海之后的作品。例如《华盖集续编》和《而已集》都是优秀的作品。在众多专家和学者的研究当中也提到,鲁迅杂文走向成熟期和定型期是因为生存环境产生的明显改变,但并没有因此而影响到他文章的艺术美感,无论是细腻的情感描写还是“破口大骂”一般进行悲愤情绪的表达,都是其风格与魅力的一种体现。他的杂文笔法,既像是和风细雨,又像是狂风暴雨。

(一)形象化

鲁迅善于利用不同的修辞手法来表现出文章的特点。1927年他从广州来到上海后,就正式开始了其“战斗”生活,以杂文作为主要的抗争武器。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创作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些文章的思想都是——如何推陈出新,如何对旧的有害事物进行抨击。1936年,鲁迅晚年所创作的“这也是生活”就明确提到了街景、人影、夜色之间的关系。诸如此类的后期作品都说明了他在思想层面的批判和认知,涉及到政治斗争和时事评论的文章数量明显增加。对于鲁迅来说,花鸟风月在他的文字中从来不会出现,因为鲁迅本质上是一个骄傲的斗争者,他始终如一地去宣扬批判化的旗帜,他所陈述的内容都是社会现实下的种种不公和荒谬。在后期,其笔法变得更加多样化,各类反语、讽刺比比皆是,看似深思熟虑但实则信手拈来。鲁迅擅长的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给予致命一击。例如在“论赴难与逃难”一文当中,他就站在敌人的视角对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进行了描写和说明,原因在于这些内容是贴近生活,贴近事情的真实特点。鲁迅的讽刺艺术呈现出典型的形象化特征,展现的是社会百态,也是他在长期斗争下积累的社会经验,才能让其杂文笔触具有典型的真实性。

(二)含蓄性

前文提到鲁迅的文章中并没有过多的风花雪月,但并不代表鲁迅不擅长描写一些含蓄的东西。恰恰相反,鲁迅还是这一方面的大师级人物,只是他从来不会因为现成的套路而受到束缚,只是自己对于内容的看法和观点就足以让人们赞叹并惊讶了。他努力倡导的杂文文化在20世纪30年代受到了敌人的压迫和删查,但他用曲折的妙笔生花来描绘了大量的文學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在艺术特质上充满了含蓄的美感。鲁迅服从于他自己书写的内容,并逐渐形成了他在文章中表现出的风格。从鲁迅后期的集子来看,笔法以“曲笔”居多,原因一方面与社会现状和政治斗争有关,另一方面则与自身的化境境界有关。他使用含蓄而简练的语言来“点石成金”,使用新鲜生动的描述方式来“借古讽今”。因此,在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可以看到很多引经据典的案例,这些内容实则非常有趣——例如1933年的《晨凉漫记》中就引用了有关张献忠的杀人故事等。

三、鲁迅小说当中的杂文笔法

在鲁迅的小说当中,他使用了很多杂文笔法,在风格上呈现出杂文的审美艺术特点。

(一)传统与现代对撞下的时代描绘

鲁迅的小说是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的碰撞,是在力量方面的一次重要提升。按照鲁迅先生的自我说法,他创作小说的目的在于“揭出病苦”。从现代语言来描述,就是准确地了解疾病类型和疾病发生的部位,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杂文笔法在这一方面仿佛就扮演着显微镜的角色,对于一些细微的细胞特征进行精确检查,这些“细胞”指的就是鲁迅对于生活的理念,对于传统和现代的深刻理解。在小说当中,涉及到传统的思维特点非常明显,因此也具有强烈的批判性特点。例如对于“王侯将相”的讽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它对于儒家正统思想的个人理解。在我们熟悉的《狂人日记》当中,在第一节就采取夹叙夹议的杂文描绘方式来解释了文章的名目,仿佛就像是把儒家意识形态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描绘,让人们学会如何针砭时弊,如何借古讽今。《鸭的喜剧》开头当中就以议论性的杂文笔法来描写了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在北洋军阀压迫下对于社会的感悟和认知,以反讽的艺术表达笔法来对社会现状进行抨击。到了《幸福的家庭》中,这些内容又发生了变化,描述的却是一个虚幻如水中月镜中花一般的幸福家庭,通过现实与幻想的强烈对比和戏谑的情感特征来描述出讽刺的意味。将传统与现代进行对撞,这是艺术效果的表现,也是笔法特点的体现。

这些小说当中的人物形象很容易从现实社会当中找到“原型”—— 原因在于鲁迅的创作本就是来源于生活中的素材,只不过是用辛辣而尖锐的文字来尝试描绘出风趣幽默的场景,但是在场景背后,体现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愤懑。

(二)哲理性的评判特征

杂文具有战斗性,所以杂文笔法也铿锵有力。鲁迅在小说创作的初期就面临着大量“敌人”的考验,所以他才会让自己的作品变得非常尖锐,让任何档案觊觎作品的人都受到尖刺的反噬。笔锋的锐利不是为了与他人发生矛盾,而是要对症下药,才能引起真正人群的关注,这正是小说的永恒主题。从这一角度而言,鲁迅的小说和鲁迅的杂文一样,在令人生气方面从不让人失望。《阿Q正传》当中,鲁迅先生就将社会的思想进行了多方位抨击,并认为阿Q始终是愉悦的,因为这是一种精神文明的表现。此类杂文议论方法,表现的是社会对于盲目乐观情绪的一种麻痹,也说明了阿Q这一人物形象和社会群体之间究竟有多么相似。这些议论的对象均来源于现实,通过小说的艺术加工架空时代背景,在作品背后表现的却是作者在笔法方面的应用,是一种思想的渗透,是将作品现实批判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的一种艺术力量。前文提到的“曲笔”是杂文的艺术特质,鲁迅在《呐喊》当中也提到了杂文和小说之间的碰撞问题。鲁迅善于利用含蓄的表达方式来体现出哲理性的评判特征。

(三)天马行空的语言讽刺

鲁迅的讽刺能力古往今来实在不多见,深刻的杂文笔法表现出一副天马行空的语言特点,讽刺力量极为惊人。创造性的杂文语言渗透方案,使得他在描绘相关内容时,往往会选择我们仿佛看不懂的语言——例如《理水》当中的维他命W、OK、古茂林(Good morning的读音)、文学概论与莎士比亚等。这些看似一头雾水的东西充满了戏剧色彩,让人看起来不禁捧腹大笑;但与此同时,他的这些作品无疑是一种文字层面的狂欢,是文字脱离束缚,并走向自由的表现形式。正是因为他自己心中“不自由”,才会更想要用自由的文字进行社会现状的反讽,进行所谓的压迫下的狂欢,以放荡不羁的语言对神圣的文字进行鞭笞,用插科打诨的语气将严肃的社会进行分解。

四、结语

鲁迅的小说笔法和杂文笔法各有千秋,都是文体意識的一种表现,都说明了其文学创作过程的整体性、意识性和开放性特征。鲁迅以开拓化的创新笔触来描绘了时代精神,具有典型的审美认知感受能力,丰富了小说的表现技法,也为后人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关键的参考借鉴。他的文章仿佛是孤岛上的灯塔,让大海中迷路的航船重新在暴风夜中寻找到正确的航道,可为“言有尽,而意无穷。”杂文艺术特征与小说的融合,也是我国现代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当中的珍贵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祝峰.诗歌的偏离与并置——鲁迅诗歌文体建构的语用修辞策略[J].名作欣赏,2012,(14):13-16.

[2]李雅娟.鲁迅杂文集序跋中的“杂文”形象[J].文艺研究,2020,(07):82-90.

[3]郑遨.论鲁迅先生杂文的战斗性功能[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8,(03):59-62.

[4]邱焕星.“党同伐异”:厦门鲁迅与国民革命[J].文艺研究,2020,(01):69-80.

作者简介:

庞静,女,汉族,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鲁迅小说
鲁迅防窃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报刊小说选目
倾斜(小说)
孔乙己
文学小说
阿迅一族
不在小说中陷落
2011年《小说月刊》转载列表
从鲁迅给取名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