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容闳留学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探究

2020-09-10朱锐

今古文创 2020年46期

【摘要】 容闳因其特殊成长经历自幼接触西方思想文化,长大后前往美国留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留学生。大学毕业后,容闳选择回到封建落后的中国,以期用自己在国外学到的先进知识文化来改造落后的中国。经过其数十年探索和努力,容闳推动了留美幼童计划的实行,促进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事业的进步,后来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关键词】 中国近代;容闳;留学教育;留美幼童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6-0081-02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其中就有一个群体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便是中国近代留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留学生发挥出了重要作用,通过到欧美或日本学习政治、经济、军事、医学等科目,学成归国后投身社会建设,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而第一个毕业于欧美名校的中国人是容闳,他在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国,在筹备江南制造总局、推动幼童赴美留学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贡献,尤其是中国近代留学教育事业,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其留学教育思想及实践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容闳留学教育思想基本内涵

容闳的留学教育思想其根源所在,就是他认为中国要想富国强兵,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即所谓“西学东渐”。但在当时那样的社会环境下,要变革国内的教育和人才选拔机制是非常困难的,于是他提出要派遣中国的优秀人才出国留学。对于出国的留学生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短期性学习,即出国考察,短期接受西方先进知识文化的培训。另一类则是长期学习,这便是留美幼童计划。容闳提出“政府宜选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学,以为国家储蓄人才。派遣之法,初次可选定一百二十名学额以试行之。此百二十人中,又可为四批,按年递派,每年派送三十人。留学期限定为十五年。学生年龄,须以十二岁至十四岁为度。视第一、第二批学生出洋留学著有成效,则以后即永定为例,每年派出此数。派出时并须以汉文教习同往,庶幼年学生在美仍可兼习汉文。至学生在外国膳宿人学等事,当另设留学生监督二人以管理之。此项留学经费,可于上海关税项下,提拨数成以充之。”①终于,当第一次鸦片战争过去仅3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乌云刚被吹散、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仅8年后,当内外战役大面积停歇,中国与外国的外交关系正面临一个较为缓和的时期,清政府设置出洋肄业局,由容闳和陈兰彬共同管理,专门负责幼童留美计划,前期具体的筹备和实施也基本上按照容闳的规划执行。

二、留美幼童计划的实践

在容闳的积极推动下,清政府同意挑选120名左右的幼童留学西洋,但幼童的挑选并不顺利。当时的中国仍然实行科举考试制度,官宦子弟和富贵人家的子女大多希望是通过科举考取功名,并且清政府并未明确幼童学成归国后能享受到什么做官的权利,因此社会上的富贵人家基本上都没有愿意送自己子女出洋留学的。容閎只得挑选许多家境贫寒的子弟,这样东拼西凑,好不容易才将人数凑够。

留美幼童的年龄都平均超不过13岁,由容闳分开队伍来带领,穿过太平洋去遥远的美国学习知识。首批30名幼童签订《自愿书》表示“疾病生死, 各安天命”②,于1872年8月11日登上了前往美国的轮船。③在这艘船上的那些单纯的青少年们绝不会认为中国政府实施强军富国的目标会是自己的责任。

清政府之所以将美国作为幼童出国留学的目的地,并非随机,而是有其原因。“所称中美新约有优待规定一节,实不成理由,因英国固已表示欢迎之意,其他各国又何曾拒绝。且就学术水准而论,当时的美国与西欧各国相较瞠乎其后。所以我们可以说,曾国藩、李鸿章及恭亲王等人决定派幼童赴 美国,确与衷心对美国有好感有密切关系。”④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与容闳也密切相关。容闳作为策划、组织、倡议实施者,是幼童留美计划的核心人物,他是中国第一位耶鲁大学的毕业生,对美国自然是非常熟悉并很有好感。1868年中美两国签订了《续增条约》,也称作《蒲安臣条约》。该条约第7款规定:“嗣后中国人欲入美国大小官学,学习各等文艺,须参照相待最优国之人民一体优待。”⑤换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美国欢迎中国派遣留学生,并且要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可享受最惠国人民待遇。不仅是之前强调的各种原因外,还与美国不断争取的精神有不可分割的原因。因为容闳的助力,政府终于决定让年幼的孩子去美国学习。根据这个历史事件来看,赴美留学的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的原因不仅是具有前瞻性的知识人的鼓励,还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有关,比如美国的鼓励与支持,清朝政府战争的停息。幼童抵美后,大多寄宿在美国人民的家庭中,过着美式生活,接受美式教育。宁波海关副税务司霍搏逊的文牍李圭于1876年赴美国参加“费城世界博览会”,他与幼童相处在一起,幼童们的表现让他大为称赞:“是诸幼童,孰有不就陶熔而成令器哉!他年期满学成,体用兼备,翊赞国家,宏图丕烈,斯不负圣朝作人圣意也欤。”⑥这里也可以看出,幼童在美留学成效是不错的。但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不少幼童已经融入了西方文化,他们不愿穿着中式服装,还有留学生剪掉了辫子,甚至信仰基督教,这就引起清政府的不满。从清政府统治者的角度出发,留学生的这些变化,对于留学教育是毫无益处的,他们不能对年幼孩子发生的变化产生认同,反而把他们的行为列为不与正常伦理相符的叛逆之道。甚至把留学的行为认为会推到清政府的统治。在留美幼童计划实行9年后,最终宣告结束,所有幼童强制回国。当时的幼童大多就读中小学校,仅有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二人顺利完成学业。留美幼童计划的终止,也就标志着容闳留学教育思想的实践最终失败,尽管如此,这些幼童回国后仍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三、容闳留学教育思想及其实践之影响

一方面,这是中国教育历史上开始留学教育的第一阶段,也是中国对西方文化开始研究的第一阶段。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人民开始看世界,林则徐、魏源为主要倡导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等口号主张向西方学习。从口号就能看出来,林则徐等人所呼吁的学习西方其实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是由于国内外危机而不得不学习西方,以求能维护统治。容闳与林则徐等人则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容闳出身贫寒,父亲早逝,自幼进入教会学堂接受的主要是西方知识文化,成年后又留学美国,并且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容闳在耶鲁大学学习期间积极融入到校园文化中,与美国同学和老师相处较好。因此容闳回国后,提出的系列主张都是基于他本人的实践和反思,并且他对西学了解深入,而不像一般封建官员根本就不了解西方,想当然地認为西学不如中学。容闳回国后,既在理论上提出系统地向西方学习知识文化,还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以“幼童留美”的形式实践了自己的留学教育思想,这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尚属首次,开创了中国人系统学习西方文化的先河。

另一方面,容闳所处的时期正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清朝统治者顽固守旧。纵观容闳的教育背景,可以说他自幼主要接触的是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其实缺乏系统的学习,他的改革主张,终极目的是要改变中国的社会体制,发展资本主义。容闳的改革理念虽然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进程,但是却与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背道而驰,这样的下场绝对会受到当时腐朽的遭清政府顽固势力的阻碍。“当时的容闳所处的位置是两面夹击,容闳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身体力流淌着的是中国人的血液,但是,容闳自幼便接受西方教育,明显有别于中国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主政者眼中, 容闳更是一个工具,而操作这个工具的必须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出来的所谓“识大体”的人才。这种配合,正是当时的“中体西用”原则,而容闳正是处于这种中体西用的尴尬地位中。”⑦清政府统治者顽固守旧,对主张向西方学习的先锋人士和留学生,除了不愿意任用他们之外,还处处都防范他们,把他们当作异类来审视并对他们十分排斥。因此,所处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专制制度残存的时代,容闳的改革理想自然就遭受到了历史的局限性而难以实现。此外,在容闳看来,当时国内人民群众民智未开,无法依靠人民自身的力量来完成改革,而自己在国内也毫无影响力,实现改革理想只有依靠像曾国藩那样的清政府当权者。曾国藩称容闳是“庶几闳毅之选,不仅通译之材”“为中国可造之才” ⑧,李鸿章称容闳“洋学及西国律法探讨颇深,洋情既熟……其志趣尚知要好”。⑨从曾、李二人对容闳的评价可以看出容闳确实也得到了清政府当权者的肯定,尤其是对于他的外交能力。但是这仅仅是基于容闳的才能为他们所用之时,当容闳有个人的想法超过了清政府的需求时便会迅速被扼杀掉,留美幼童计划被终止就是很好的例子。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资产阶级和中国先进分子的劣势点。这意味着,由于封建主义统治着政府,中国要想发展资本主义是极为困难的。封建主义除了让民主和科学没有发展之地,还对我国诸多爱国知识分子进行抨击,就连民族资本主义也摇摇欲坠,这也就使得容闳教育改革的实践失败成为必然。

注释:

①容闳:《西学东渐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7页。

②容闳:《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百家出版社2003年版,第297页。

③1872年8月11日,首批幼童从上海出发;1873年6月12日,第二批幼童出发(还有7名自费生同行);1874年9月19日,第三批幼童出发;1875年10月14日,第四批幼童出发(还有3名自费生同行)。

④刘广京:《李鸿章评传——中国近代化的起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252页。

⑤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63页。

⑥容闳:《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百家出版社2003年版,第297页。

⑦王宏德:《浅析容闳教育计划的形成及幻灭》,《文教资料》2011年第9期。

⑧江世荣:《曾国潘未刊信稿》,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65页。

⑨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卷二,1905年金陵刻本,第34页。

作者简介:

朱锐,男,汉族,四川射洪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