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远离尘嚣》中的宿命论

2020-09-10邓宇萱

今古文创 2020年6期
关键词:哈代托马斯女性主义

【摘要】《远离尘嚣》也许是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中最具“田园牧歌”风格的一部。哈代在这部小说中刻画了一个“新女性”——芭斯谢芭·埃芙汀,她具有女性主义意识,反抗传统婚恋观和父权主义。然而,受困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她最终还是屈服于传统,由“新女性”转变为“旧女性”。本文将对这一悲剧进行论述,并从中诠释哈代的宿命论。

【关键词】《远离尘嚣》;托马斯·哈代;女性主义;宿命论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6-0019-02

一、背景概述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擅于在作品中利用巧合、意外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推动情节发展,最终通过人物的结局体现“宿命论”。“宿命论”是一种人生观,它承认所有的行为都受事物的本性或命运的控制。人物一直在努力掌控自己命运,然而仅因为某些不经意的行为,最终毁掉了其真正想获得的人生。

在《远离尘嚣》中,父权与男权的在场,被赋予了某种神秘色彩与威权意味,其通过物化女性,并试图剥夺、限制这一群体在财产继承上的权利,实现着对于女性的规训与控制(韩淑俊,2020)。哈代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是典型的父权制社会,女性被视为“第二性”,低于并从属于男性,是生育的工具,男性欲望的对象。“贞洁、顺从、忍耐、牺牲”是衡量女性好坏善恶的标准。遵循这些标准的女性被定义“房间里的天使”(秦豫晋,2010)。而企图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会被社会所排斥,甚至难以生存。

许多人认为《远离尘嚣》是哈代悲剧系列前的喜剧——全书基调活泼,并且女主人公有一个看似圆满的结局。因此,国内评论家大都不把《远离尘嚣》放入哈代的悲剧小说系列。但这样就无法看到哈代“宿命论”在书中的体现。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角度对芭丝谢芭进行分析。只有从这一角度阐述该作品,才会发现它展示的依然是“宿命论”悲剧性的主题。

二、反抗传统的“新女性”

维多利亚时代有一群女性,她们有自己的职业,为实现物质和精神上自由,争取社会地位而努力奋斗着。评论家称她们为“新女性”。哈代塑造出许多“新女性”形象。比如,身为农场主的芭斯谢芭;做挤奶工的苔丝;当老师的淑……这些女性有着美丽、迷人的特质。哈代以此来对比出那些没有瑕疵的维多利亚“正派女性”形象,从而纠正人们对女性的“不正确”认识,恢复真实的女性。

芭丝谢芭在前往她姨妈家的路上偷偷拿出镜子欣赏自己的容貌,表现出她的爱美与虚荣。人们看到了一个正常女性应有的天性:女性渴望被人欣赏和崇拜。她不愿受束缚,她不愿像“淑女”那样骑马。她继承叔叔的庄园之后,就对所有的雇农说:“你们现在有了一位女主人,而不是男主人……我根本不需要管家,我已经下定决心用我自己的头脑和双手来管理一切。”(哈代,2008)她親自去卡斯特桥集市上推销她的作物,与买家讨价还价。集市上农场主伯德伍德对她的漠视伤害了她的自尊,于是芭丝谢芭耍了个花招,给他寄了张匿名情人节卡片。表面上这像是一个女孩轻佻的冲动行为,但根本上是对这个地区最受尊敬的男人甚至他所代表的男权社会的挑战。从作者倾注、显现的情感意蕴与价值取向来看,女主角芭斯谢芭则被形塑为具备自由人格、富有奋斗精神、携带某种本真野性的“祛魅者”,其面对父权意志与男权秩序的压迫,采用了身份自证的方式去抗争,即通过展现自己能够独立生存、且可以获取丰厚的经济收益,从而赢得公众尤其是男性群体的尊重与认可。(韩淑俊,2020)

伯德伍德是威瑟伯里一位富有且受尊敬的农场主;奥克曾经是个很有前途的农民。他们俩都向她求婚,但都被芭丝谢芭拒绝。因为他们只想让她做一个贤妻良母,前者想把她变成“芭丝谢芭·伯德伍德”,后者想把她变成“我的妻子”。他们谁也不希望她成为独立的“芭丝谢芭·伊芙丁娜”。而这些是芭丝谢芭所抗拒的。

奥克向芭丝谢芭求婚时,描述了他理想的婚后幸福生活:“我有一个又漂亮又舒适的小农场,一两年之内你就会有一架钢琴——我要好好地练习吹笛子,好在晚上与你一起合奏……我们还会有漂亮的花和鸟……还有一个黄瓜架子——像那些绅士和淑女一样……在家中的炉火旁,你举目时,我必在那里。我举目时候,你也必在那里。”(哈代,2008)奥克认为这是一个女人所渴望的生活。而这种生活的代价是失去自由,成为男人的财产。芭丝谢芭表示自己“讨厌被认为是男人的财产”。

她选择了特洛伊中士,一个没有稳定收入、来历不明的人。按照传统婚恋观,他绝不是理想的丈夫人选。芭斯谢芭却不顾人们的质疑嫁给了他。她有资本随心所欲,嫁给让她动心的人。特洛伊只着眼于即时即刻的现世浮华,只追求眼前的享受。(杨尧维,2020)这样的男性也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所以农民们不喜欢他。但恰恰是这种不羁迎合了芭斯谢芭不愿受拘束的心理。婚后,特洛伊甚至还得依靠芭斯谢芭的财产生活。芭斯谢芭的爱情选择体现了她反抗父权社会,保护自身独立的精神。

经济上不独立,“自由”如同没有根基的浮萍,妇女终究无法摆脱对男性的依赖。正因为经济上不依附于他人,芭斯谢芭才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设计自己的爱情及生活。

三、沦为“旧女性”

法国存在主义作家,西蒙·德·波伏娃的《第二性》为二十世纪女性主义翻开了新篇章。她认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造就的”(波伏娃,1949)。让一个独立自主的女人逐渐变成一个被他者化的女性,是“整个社会文明”。

芭斯谢芭继承了一座农场,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处,按自己的意志选择了伴侣,似乎将有一个理想的结局。而范妮的死拆穿了最大的谎言。

特洛伊的花言巧语满足了芭丝谢芭的虚荣心,甚至让她错误地认为他们是反抗传统的“同盟”。然而,随着特洛伊渐渐暴露他的真实人格,她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在范妮的尸体前,特洛伊无情地对芭丝谢芭说:“你对我什么都不是——什么都算不上。”(哈代,2008)——特洛伊不仅欺骗了芭丝谢芭的爱情,还背叛了她的信任。他从未尊重过芭丝谢芭,更不用说支持她的信念。特洛伊走后,农场主伯德伍德重新疯狂的追求芭丝谢芭,直到特洛伊戏剧性的回归逼疯了伯德伍德并枪杀了他。现实的残酷让芭丝谢芭感到孤独而绝望,她所有的信念被彻底否定。她逐渐失去了反抗父权社会的勇气和信心。

芭斯谢芭最终嫁给了奥克。这看似是一个好的结局。但人们忽视的事实是:二人的婚姻象征着一个“新女性”向“旧女性”的转变。她和奥克的结合实际上是她接受传统道德规范的开始。

对于饱受打击的芭丝谢芭,奥克或许是她最理想的丈夫——他善良、诚实、勤奋,而且非常爱她。每当芭丝谢芭遇到麻烦,他总是义无反顾地帮助她。特洛伊死后,芭丝谢芭一度消沉,是奥克一直在帮她打理农场。当她听说奥克要去美国时,居然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助,为要自己一人管理农场而恐慌。这和小说开头的那个芭斯谢芭截然不同。奥克告诉芭丝谢芭,所有的人都认为他会娶她。芭丝谢芭脱口而出:“这样说真是太荒唐了——太快了!”(哈代,2008),说明潜意识里,芭丝谢芭不想嫁给奥克。然而,她马上改口:“‘实在是太快了’才是我想说的……我也请你原谅!”(哈代,2008),因为她现在不得不依靠男人了。这种矛盾反映了她开始无奈地对传统父权屈服妥协,并依赖男性。

婚后的芭斯谢芭是什么样的?婚礼当天,“在盖伯瑞尔的要求下,她今天早上把头发梳成几年前奥克在诺科姆山上见到她时一样。奥克笑了,芭丝谢芭也微微一笑(她现在很少肆无忌惮地放声大笑过了)。”(哈代,2008)——原来的芭丝谢芭消失了,只留下一个失去财产、野心和自由的传统女子。现在她只是“加百列·奥克的妻子”,一个没有名字的女人。

四、结论

芭斯谢芭与三个男性的纠葛中,男性赢了;女性失败了,败给了束缚她们的社会与文化。芭斯谢芭从开始时女性意识高扬到最后向传统低头,一步步按照父权社会的规范变成“旧女性”,放弃了自我意志和权利。“女性终归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便是“宿命论”在该小说中的体现。因此,《远离尘嚣》是一部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更是女性的悲剧。

哈代将社会对女性的束缚描写得淋漓尽致。他赞美女性的力量和激情。但女性总是被忽视,被定义,被支配;男性左右着女性的经济、地位甚至命运,终其一生也难逃命运的捉弄。哈代试图告诉人们,是社会环境粉碎了一个女人所能取得的成就。在“宿命论”背后,是作者企图从另一个角度激起读者内心的波澜,让群众反思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芭丝谢芭虽未能摆脱父权制的摆布,但她有过决绝的抗争。无论结果如何,抗争过程是有意义的。这是哈代埋藏在故事中的那颗名为“希望”的种子。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们如今看到了一个和维多利亚时代不同的社会与许多实现自我价值的“新女性”。然而,不平等依然存在,未来的抗争之路还很长。因此哈代在作品中涉及的许多社会问题,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讨论意义。

参考文献:

[1]韩淑俊.本真呼唤·权力祛魅·自我追寻:《远离尘嚣》中的生态话语与主体建构[J].电影新作,2020,(02):72-75.

[2]秦豫晋.一只觉醒却永远被困的鸟儿——对《远离尘嚣》的女性主义解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1):26-29.

[3]托马斯·哈代.远离尘囂[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4]王晓娜.哈代早期爱情观在《远离尘嚣》中的渗透与体现[J].文化学刊,2019,(03):135-137.

[5]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I-II)[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6]杨兆维.现实的“尘嚣”该不该“远离”?—— 《远离尘嚣》中托马斯·哈代的“现实主义”倾向[J].国际公关,2020,(05):186-187.

作者简介

邓宇萱(1999-),广东省深圳市人,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学。

猜你喜欢

哈代托马斯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
怎样与一只熊分享
画与理
Feminism in The Princess Focused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ess and Her Father
托马斯的一节课
哈代之家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Tragedy of Tess
The Tragical Cause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女性主义的东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