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外”出彩

2020-09-10史玉兵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黄球白球钟面

史玉兵

我听过许多公开课,羡慕那些优秀教师行云流水似的教学,也见证过更多的课堂意外的发生,低效运作的现象,教师不能在预设和生成之间求得平衡。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这就要求教师在精心准备、预设生成的同时,还要根据自己对课堂各种信息的捕捉和把握,采取有效措施,让意外生成精彩。

一、课前精心的准备,预设生成

我们强调动态生成,并不反对精心预设。只有在备课时精心预设,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设计出多种应对策略,才能促进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在教学“可能性”时,一上课我便精心设计了一个“陷阱”:将学生分为8个小组,事先将黄、白两种不同颜色的乒乓球分别放入8个箱内,让学生们分组从箱子里把球摸出来,摸出黄球多者为胜。摸完后学生们“气愤”地发现,有些小组的箱子里全是白球,有些小组的箱子里全是黄球。大家都觉得“太不公平!”这里我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时,时机已成熟,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在只放了黄球的箱子里去摸会怎样?”学生肯定的说:“只能摸出黄球!”“对,是‘一定只能摸出黄球!那么能否摸出白球呢?”“不可能!”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在只放了白球的箱子里去摸又会怎样呢?应该怎么说?在小组里说说看。”学生根据前面的说法,互说互听:“在只放了白球的箱子里去摸,‘一定只能摸出白球!‘不可能摸出黄球!”接着我又将黄白球混合放到8个箱子里,这时再去摸,“猜猜看结果会怎样?”根本不用再去摸了,学生都知道“可能”摸出黄球,也“可能”摸出白球。到此,通过学生喜爱的活动,建构起了“概率”最基础的知识:“一定”“不可能”和“可能”三个概念及它们出现的特定情况。

二、善待学生的错误,启发引导

课堂是动态的,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小插曲”,面对这种“意外”,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应该敏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意外”,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表达的机会。即使孩子错了,也不能责备孩子。只要我们从容面对,因势利导,善待意外,就能变意外为惊喜,让课堂在“节外生枝”处绽放精彩!

我曾听了一堂观摩课,内容是“时、分、秒”。课堂上,教师轻松自如地“操纵”着课堂,学生思维活跃,表现积极。大约20分钟后,师生进入了童话情境——找朋友。课件中出现了熊猫、白兔、笨笨熊、大耳朵狗等动物,它们手中分别举着显示不同时间的钟面(7点、8点10分、9点55分、10点55分)。学生们更加亢奋了。“请拿出课前发给大家的时间卡片,认准手中的时间,看谁最先找到自己的朋友。”老师的话音刚落,学生们都跃跃欲试,不一会儿,大家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这时,意外发生了——当课件上的熊猫举着“9点55分”的钟面,边啃竹叶边说:“我的朋友在哪里?”只见一个小男孩兴冲冲地站起来,大声说:“在这里!”我仔细一看,“坏了!”小男孩举的时间是“10点55分”。“错了,错了!他的朋友不是熊猫!”同学们的喊声让小男孩羞得满脸通红,高举的手无力地耷拉了下来。

这时,只见老师走到小男孩身边,蹲下来摸着他的头:“说说看,为什么熊猫是你的朋友?”

“我喜欢熊猫,再说熊猫手里的钟面和我手里的‘时间一样呀!”

有同学马上说:“不对,如果熊猫是他的朋友,熊猫举着的钟面的时针应该快指着11了。”

这时,老师摸着小男孩的头说:“你愿意跟熊猫做朋友,说明你是有爱心的孩子。其实,你只要把熊猫手里的钟面拨一拨,熊猫就愿意与你交朋友了。”

课件上的熊猫手里的钟面随着小男孩的拨动在走,一直拨到了9点55分。“老师,我明白了!”小男孩大喊,“分针指向了55,时针还没指正10呢!当然只能算9点55了。我把分针拨到55,时针拨到接近11,但还没到11。这下,熊猫就是我的朋友了!”小男孩乐得一蹦老高,得意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老师用得体的方法,指点了迷惘中的学生,让意外变为惊喜。

三、倾听学生的回答,变废为宝

当学生的思维与老师的预设相偏离时,教师不必忙着为自己的下一个环节奔忙,而应先来听听学生的分析、听听他们的想法,因为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方式和思考过程比答案本身更为重要。

我曾听了一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公开课,课中出现的“意外”,颇有意义。

师:谁来说说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征呢?

生1:长方体有24条棱……

生2(急不可待地打断生1的发言):错了!长方体只有12条棱。你看,一条、两条……(生1拿着长方体模型数着)

师:生2同学能主动发言,应该表扬,但我们要尊重别人,最好等别人把话讲完再发表自己的看法。你说是吗?(生2不好意思地点点头)生1同学,能把你认为长方体有24条棱的理由讲一讲吗?

生1:我原来想既然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边,那么长方体就该有24条棱。这种想法确实错了,我数了数,长方体只有12条棱。

师: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边,应该有24条棱呀,为什么只有12条呢?(全班出现一阵骚动)

生1:老师,我知道原因了!因为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相交于一条棱,刚才我算重复了,应该是4×6÷2=12条棱。

师:大家明白他的意思了吗?

生3:我明白他的意思了。长方体每条棱都是两个相邻面的公共边,所以长方体的棱应该用每个面的边数乘以面数,再除以2。

师:生1同学竟然能从面与棱之间的关系来考虑问题,不仅求出了长方体的棱数,而且还发明了一个公式,真了不起!好,我们就给这个公式命名为“生1公式”。(顿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认为长方体有24条棱,这时教师没有急于否定,而是给他一个解释的机会,进而使他发现错误,并创造出一个令听课教师都深感震惊的“公式”。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出,错误往往是宝贵的教学资源,错误走向真理往往仅是一步之遥。因此,只有善待学生的错误,给学生“说理”“講理”的机会,才能充分挖掘错误中的合理因素,引导学生走向创造、走向成功。

猜你喜欢

黄球白球钟面
可爱的黄球
怎样借助学生作品更好地认识钟面
概率中的摸球问题
开心养鼠记
走迷宫
乒乓球
把握教学要求 凸显知识本质
画出的“认识”
“摸球”探究活动花絮
一年级单元同步自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