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对现代艺术的理解

2020-09-10韩冰

黑河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现代艺术

韩冰

[摘 要]近几十年来,现代艺术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大众视野,其中有些作品往往令常人难以理解。对于现代艺术的这种“不理解”现象,人们基本上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简单化的否定,认为不为人们理解的作品没有意义;另一种则认为艺术创作本是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因而艺术有时不可能都被大家理解,艺术不为大多数人所理解是自古就有的现象。

[关键词]现代艺术;艺术心理;理解和评价

从艺术发展史来看,现代艺术表明一件作品的完成不仅意味着创作上的“完成”,更重要的是在引伸意义上——即观摩、思考和连续想象的过程中逐渐接近于完成。一方面,各民族、各时代都有自己喜闻乐见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另一方面,有些艺术大师们走在时代的前面,开创了一些新的艺术格局,往往不为当时大多数人所理解,但许多年后,人们发现这些所谓怪异的作品竟是划时代的杰作。所以,我们不能以理解人数的多少来判定一副艺术作品的优劣。

一、“不理解”的普遍性

当我们考察人类文化系统发展史时,发现不理解现象绝不仅是艺术领域的特有现象,在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不理解现象。例如,在民族习俗、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方面,甚至在人们心目中最为精确、客观、最有世界语言的科学理论之间,也一直存在着不理解的现象。美国著名的科学史家库恩和费耶阿本德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颇有影响的“不可通约性原理”。他们认为,科学理论家们总是在这种或那种理论框架、“范式”中来看待世界,并相信世界就是自己的理论所预设的那种样子。例如,在地心论者看来,地球不可能不位于宇宙中心。库恩等人还指出,即使大家都在使用同一个概念,但在各個理论“范式”中,同一概念的内涵也是不相同的。对于各种理论,是由各个科学家所处的时代、角度、立场不同,而产生的不相同理解和评价。

现代心理学(如“发生认识论”、“格式塔理论”)告诉人们,对于同一对象,人们站在不同的方位、标准上,将会发现不同的东西和不同的关系。从相对意义上讲,真正的艺术作品是永远不会完成的,而相对的“完成”则是作者和读者双重智慧的结果,即创造的结果与思考与再创造的结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了解人的观察、认知、理解是有选择性的、有创造性的,绝不是被动、消极的反映事物。

现实世界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方位、并且变化万千的复杂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由于个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的不同,人的认知、理解必然有选择性、倾向性。所以,在这个多层次、多方位的世界中,无论我们发现什么,结果总是既创造出一些内容(增值),又必然要忽略、损失一些内容(减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人们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强调、追求什么,忽略、摒弃什么,都是由个人的价值观念所决定的。例如,印象派绘画虽然表现了大自然灿烂丰富的色彩,但却破坏了具体的形象;写实主义一方面塑造了真实、典型的形象,另一方面却又忽略了艺术的个性。所以,人们对各种文化形态、各种艺术流派之间的不理解,归根到底是价值观的不理解,用库恩“不可通约性原理”解释为“价值的不可通约性”。

二、人类渴望相互理解、对话

文化史表明,人类的文化艺术只要在发展着,这种不理解现象就不会消失,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

然而,人类自从偷吃了上帝的禁果以来,她的后裔们便执着地要求了解一切,渴望相互理解,沟通感情,渴望永恒的对话。事实上,科学和艺术发展的动力正在其追求对世界、对人更深刻、更广泛的理解。科学和艺术的每一次变革都是为了向人们揭示出全新的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也就是为使“更多的人理解更多的世界”、出现更多的对话。当然,为了实现这一愿望,科学艺术在每一次新的变革中都必须创造出一种新的语言(用库恩的话来说就是“范式”的革命),这势必要造成人们新的不理解,出现更广泛的对话。可见,不理解是暂时的、相对的,最终会达到更深刻、更广泛的理解。在整个文化发展史上,理解和不理解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这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课堂上,教师要用理解和不理解的辩证关系告诉学生,不理解会通过一个新方位的转换关系而转变为可理解。人类既有能力创造各种形态、各种流派的文化体系,也必然同样有能力沟通、理解这些文化体系,使这些文化体系为人们的相互了解、对话服务。

三、如何理解各种流派的艺术

“不可通约性原理”的创立者之一费耶阿本德在揭示出各派理论的不可通约性的同时,又进一步指出,各派理论之间虽然互相不能理解,但我们仍可以通过对各派理论进行比较的方法来了解、判别各种理论。他说:“客观事物存在着——是比较的客观基础”。这就是说,人们可以在一个全新的、系统的相互关系中来比较各种文化形态,从而理解各种科学理论和艺术流派。

由于人类的一切文化形态都是人们根据各自的价值所做出的创造物,是某些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人们“约定俗成”的“符号”,因而这些“符号”只能为各自的价值系统内的人们所理解。除非我们站到一个历史的、全面的、整体的高层次上考察各种文化形态的背景及其特定关系,才能理解各种文化形态、各种艺术流派的“符号”意义及其所代表的价值观。

例如,在课堂上,我让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考察某个民族远古时期的生活和某一动物之间不可分离的关系时,学生便可理解这个民族为什么把该种动物尊为神明的传统习俗。当我们全面掌握了观测者在低速和高速(接近光速)运动系统中的观测关系时,便既能理解牛顿经典力学理论中绝对、平直是空的涵义,又能理解爱因斯坦相对论理论中相对、弯曲时空的涵义。这两个理论体系虽然都追求对称、统一的美学价值,但由于他们处在不同的运动系统关系中,因而,这两个理论体系便代表着不同深度和广度的美学价值。牛顿仅仅统一了力学理论,而爱因斯坦则进一步使力学理论和电磁学理论这两个表面似乎不可“通约”“理解”的体系统一起来。

艺术的理解也同样如此,当我们站在追求视觉快感的价值角度上,就会忽略绘画的伦理道德意义,忽略绘画艺术具体、精确的形象,满足于华丽变幻的色彩给人的美的感受。所以,对于印象派绘画,教师就不会再用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形象的准确性来讲解印象派绘画了。而当我们超越了对事物形式美的感受,注意聆听人的心灵深处发出的呻吟、呼喊,感受到人的生命的燃烧、颤栗,感受到机械、纷扰的都市生活对人性的压抑、异化时,我们才能理解后期印象派绘画那种以粗狂、跃动的线条,野蛮、神秘的画面取代一切形式美的风格的涵义;也只有当人们处在一个“科学分析”的社会背景之下,不再沉溺于内心无力的呻吟、呼喊,以一种冷峻的态度去分析、剖解事物时,人们才能理解“分析的立体派”绘画中那些分解、变形、几何化的形象,理解这些“符号”的美学价值及其艺术涵义;也只有当人们生活在那种金钱就是一切、人与人之间感情淡漠的环境中,才能体会到“否定一切美的幻想,否定理性和文化价值”的感情,才能理解西方的“达达派、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理解这些绘画中怪异、丑陋形象的涵义。

四、理解和评价的关系

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文化形态、艺术流派,首先必须要让他们理解这些文化形态、艺术流派产生的特定关系及其价值观。同样道理,要想客观地评价各种文化形态、艺术流派就必须考察这些文化艺术流派在人们社会整体关系中的地位。

例如,当人们揭示了十年浩劫时期那个封建专制、黑白颠倒的时代背景及其价值观时,也同时对那种假、大、空的艺术做出了客观的评价,指出了这类形态的作品之拙劣。因為这类作品是为一小撮野心家的利益及其价值观服务的。

作为中国古代艺术思想的结晶之一,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整体性结构是体系的根本基础。中国古代画论体系是以集合的概念为基点的。概念本身是自足体,但由于内在的规律,如重叠、并列、多向等联系的性质,使其概念在其运用的过程中不容置疑地成为整体性结构的要素。教师需要为崭新的、充满生命力的艺术理论的产生清理出稳固的立足点,并为我们的时代和社会文化艺术体系的建立做出相适应的概念体系。

参考文献:

[1]涂蓉蓉.关于观念性绘画发展的思考[M].漳州师范学院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2]黄怀璞.关于审美问题的非艺术性思考[M].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责任编辑 陈始雨)

猜你喜欢

现代艺术
现代艺术发展对传统审美理论的颠覆
艺术的自律与比格尔的批判性反思
中学美术欣赏简述
民俗艺术文字符号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综合材料在水彩画中的应用
论“贵州现象”产生的三重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