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回归”视角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20-09-10王金波赵培全王健杨君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4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

王金波 赵培全 王健 杨君

[摘 要] 以“汽车安全工程”课程教学为例,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提出构建知识点间的关联与体系、计算机虚拟现实与实验等手段多维度学习、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和小组讨论等几个方面的措施,这一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四个回归;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 2018年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建设新工科、服务新动能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集群建设研究——以      交通类专业集群建设为例”(Z2018S031);2019年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山东省高等学校“长青联盟”教学改革专项      “汽车服务工程微专业建设项目”(Z2019S19)

[作者简介] 王金波(1979—),男,山东临朐人,工学博士,山东交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现代汽车动力学及其控制、課程与      教学研究;赵培全(1968—),男,山东平度人,山东交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系主任,主要从事汽车营销学、课程与教      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4-0298-02    [收稿日期] 2019-11-18

一、引言

2018年6月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重视“工匠精神”的传导和培育,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让更多的大学生和教师接受这一理念,从而培育现代化的工匠[1]。应积极响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校教师应顺乎时代发展大势,紧握科技发展脉络,为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书写“奋进之笔”。

二、现阶段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知识点散

课堂教学中存在知识点分散,似一盘散沙、不系统等问题,缺乏对知识点前因后果的讲解。教学应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纯地学习知识点的过程。没有一个紧凑完整的知识框架,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联想,不能自主地多角度分析问题,不利于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学生学习带有盲目性且容易顾此失彼,导致期末复习压力大、担子重。若实现知识体系的模块化、系统化、结构化,对于本学科乃至其他学科的触类旁通大有裨益。

(二)课堂学习手段单一

课堂学习以学生听教师讲解为主,课堂的整体风向由教师把控,但若教学方法拘于一式,教学内容囿于一隅,教学手段系于一格,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对知识的自主探索与好奇心降低,所有这些都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绊脚石。缺乏求知欲的学生,无论对以后的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中都将受到影响。课堂教学进程紧凑,多数同学不愿在课堂上直击问题,课上没有及时提出的问题课下便易忘却,学生课后运用教辅资料进行复习的难度大大增加。一个知识点的不理解,学生对于自我学习能力的信心就会下降一点,日积月累,当学生的信心值降到谷底甚至自我放弃时,他往往会选择一进教室门就往后排坐,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开始玩手机或睡觉。

(三)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在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互动与讨论,导致课堂“低头族”现象的普遍存在。传统教学模式约束多、弹性小,教师按照备好的教辅材料一味地向学生输出,缺乏互动式、交流式、启发式的学习,并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极易将学生引入单向思考的死胡同。课堂并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这样做的弊端往往在课堂上一半时就显现出来——课堂纪律差、教师不善调控、学生注意力分散。长此以往,师生关系疏远,阻塞知识的有效传递。

三、改革举措

(一)构建知识点间的关联与体系

系统论认为整体中的各个分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辩证统一。知识也是如此,各个知识点虽然各自独立但却是不可分割的。各知识点之间是互相关联的,汽车作为一个整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用系统论的观点将前后各知识点串联起来、并联起来、混联起来,做到触类旁通。将相似知识点放在一起讲授,结合各知识点的本质特征,使独立知识点间前后关联,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防止各知识点间的混淆和割裂,并且引导学生对知识点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思考,编织知识的网,网与网的节点在于他们之间的关联和联系,帮助学生厘清知识脉络,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并且在此过程中对知识点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组块化的教学策略,将若干知识点组合成数量少、体积大的信息组块,降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难度,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将新旧知识点进一步巩固加深。

(二)计算机虚拟现实与实验等手段多维度学习

1912年,英国教育家怀特海率先提出了综合课程的主张即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而实施综合课程是实现新工科课程改革,将课程协同化和综合化发展的必然途径。而“汽车安全工程”恰恰融合了汽车构造、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理论等多学科于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以汽车为核心将有内在联系的各门学科充分整合。鼓励同学们基于多学科的融合创新。发挥各学科优势,来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促进知识的综合化和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密切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直观性教育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视频动画,计算机虚拟仿真等手段多维度学习,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地掌握知识。这一原则是根据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提出的,借助计算机虚拟仿真等手段验证书中的结论,更形象更直观。同时注意及时指导学生,比如通过提问和解释鼓励学生细致深入的观察。并且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区别是否需要运用直观式教学,一般而言,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比较生疏时或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遇到困难时,才需要教师运用直观手段。为了直观而直观,会导致教学效率的降低。

(三)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和主体意识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来组织学习,目的在于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培养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学生对某一小节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上由任课教师抛出一个专业问题,比如:“车身结构应具有哪些功能?”4~6人组成的小组在第一排站立面向其他同学争先发言,无论是任课教师、组内成员还是台下的同学都可以对其发问,提出质疑,从而展开讨论,使得越辩越明。教师始终强调“不唯书、不唯上”,教材上的内容仅仅作为学习的参考资料,可能存在错误与不足,鼓励大家头脑风暴,有所赶超。提出的讨论议题,没有标准答案,完全是开放式,让同学们在争辩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通过讨论,活跃了课堂氛围。根据课堂讨论的效果,纳入同学的平时成绩,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教师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从“权威者”转向“同伴者”,从“主导者”走向“引导者”,尝试用平等的视角去看待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积极主动地构建一种和谐的氛围,实现与学生平等、民主的交流。鼓励和提高学生群体与个体的互动参与度,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成为互动的发起者,使课堂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同伴之间深度交流及协作探究的场所。随着学生自主意识的不断提高,学生在师生互动中从“被动服从”角色转变到“生成合作”角色,从“被控者”转向“生成者”[2]。

四、结语

通过“汽车安全工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从构建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与体系等五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满足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有效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斌.智能制造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18):9-11.

[2]毛清芸,陈旭远.课堂教学实践场域内师生互动:冲突与重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4):53-56.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融合APTECH体系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