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发展中国大豆科技和振兴大豆产业策略分析*

2020-09-07

大豆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大豆进口

孙 磊

(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南京 210095)

大豆原产于中国,在中国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大豆是植物蛋白和植物油的主要来源,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21世纪以前,中国大豆产量和出口量长期居世界第一位。在1995年以前,中国还是大豆净出口国,占世界市场份额的90%以上,是当之无愧的大豆生产大国,年产1 000万吨左右,基本可满足国内消费需求。随着人口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中国对大豆的需求逐年增加,供需矛盾日益突出。1995年,中国首次成为大豆进口国,随后呈逐年上升趋势。2000年进口突破1 000万吨,2010年突破5 000万吨,2017年高达9 553万吨[1]。近2年受中美贸易战影响,大豆进口量略有下降,2018年进口8 803万吨,2019年为8 851万吨。目前,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5%以上,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2]。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中国大豆产业的发展。2019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亦称中央“1号文件”,文件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做好“三农”(农村、农业和农民)工作,文件正式提出了“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多途径扩大种植面积”[3]。为中国大豆产业的振兴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提振了全国大豆从业者的士气。

1 中国大豆科技和产业发展现状

1.1 大豆品种增产不明显,单产水平较低

自1978年以来,经过全国大豆育种学家的不懈努力,中国已经培育出1 800多个大豆新品种,在生产上已实现4~5次品种更替,大豆单产提高了近140%[1]。但是,与国外大豆主要生产国相比,中国大豆单产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巴西、美国和阿根廷等大豆主要生产国大豆平均单产已经高于200公斤/亩;与之相比,中国大豆平均单产还在120公斤/亩左右徘徊。

1.2 大豆的种植面积萎缩,农民种植大豆积极性不高

大豆与玉米、水稻等作物相比,产量和效益都没有优势,造成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不高。前几年,由于受到国际大豆的冲击,造成国产大豆价格下滑,进一步降低了种植大豆的经济效益,导致中国大豆面积的逐年下滑,2015年全国大豆种植面积下降到9 000万亩[4]。在黄淮海主产区,由于近几年大豆症青的影响,造成大豆大面积绝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许多原来种植大豆的农户开始改种玉米。因此,近几年在黄淮海产区,大豆面积下滑严重。

随着国家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和补贴计划,特别是大豆振兴计划的提出,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豆农的积极性,近两年大豆种植面积在逐渐增加。但是,大豆的比较效益相较于玉米、水稻等作物仍有一定的差距。

1.3 对外依存度大,进口来源过于集中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每年进口大豆量超过9 000万吨,对外依存度达80%以上,可以说国外大豆主宰着中国国内市场。目前,中国进口大豆的来源主要集中在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以2017年为例,当年中国进口大豆量为9 553万吨,从美国进口3 248万吨,占总进口量的34%;从巴西进口5 063万吨,占总进口量的53%;从阿根廷进口约669万吨,占总进口量的7%。中国从以上三国进口的大豆量占到了进口总量的94%以上。大豆进口来源的过于集中,增加了中国大豆产业的风险[2,5]。

1.4 外资渗透国内大豆产业

世界四大粮商ABCD(A指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B指邦吉(Bunge),C指嘉吉(Cargill),D指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控制着中国80%的进口货源[6]。目前ADM、邦吉、嘉吉、丰益国际等跨国粮商在中国近百家大型油脂企业中的64家企业持有股份,控制了国内60%以上的大豆压榨能力,中国大豆压榨加工80%的产能由四大国际粮商控制[7]。这种情况加剧了中国大豆产业的风险。

2 解决对策和建议

2.1 加快推进品种选育,建立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育种体系

农以种为先,好的品种是获得高产的前提,目前,全国的大豆科研工作者都在积极努力,加快推进大豆新品种选育,先后成立了北方大豆育种协作网和黄淮海大豆育种协作网等攻关联合体,开展联合攻关,已选育出多个优良品种如郑1307、齐黄34等。

为了进一步提高育种效率,并加快推广速度,要推动建立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化育种体系。目前,中国大部分的种子企业,都是靠购买品种进行繁种做推广销售,没有自己的品种选育队伍,也没有自己的品种。科研单位在品种选育上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又没有自己的推广销售队伍。造成了育、繁、推的脱节,这与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等现代化的育种体系有很大的差距。

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推动建立中国特色的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化育种体系。2019年“大豆振兴计划”提出实施大豆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加大大豆育种创新投入,加快培育高产、高油、高蛋白、耐密、多抗、宜机收的大豆新品种。推动实施品种后补奖励政策,提升育种主体积极性[8]。

2.2 加快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提高大豆单产水平

良种配良法,好的品种要配合高效的种植模式,才能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潜力。近年来,全国大豆产业技术体系,联合全国的大豆岗位科学家,开展联合攻关,打造“个十百千万”高产创建工程,即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打造个位亩数田,十亩试验地,百亩展示片,千亩高产方,万亩示范区。通过近几年的联合攻关,目前中国大豆亩产基本上实现了“400公斤可复制,300公斤成常态,200公斤大面积”,大豆单产水平显著提升。

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科研、推广、农技、植保、农户等多部门联动协作,推进大豆种植良种良法配套,实现中国大豆单产水平的跨越式提升。2019年“大豆振兴计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大豆平均产量达到135公斤/亩,到2022年全国大豆平均产量达到140公斤/亩[9]。将逐步缩小与世界大豆主产国的单产差距。

2.3 推广多样化的大豆种植模式,千方百计扩大大豆种植面积

拒估算,按照现在的大豆平均亩产计算,中国要完全做到大豆自给,至少需要再增加8亿亩大豆,这在中国人多地少,要优先保证口粮的国情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尽管2019年国家提出实施“大豆振兴计划”,调减了玉米面积,增加大豆面积,计划到2020年,全国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4亿亩,到2022年,全国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5亿亩,达到本世纪以来最高水平[9]。但是,对于中国巨大的大豆需求缺口,也只能是杯水车薪。

近年来,科学家通过研究,提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实现了在玉米不减产的前提下,平均可增收大豆约100公斤/亩。如果按全国玉米总面积5.5亿亩计算,全部采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可增加生产大豆约5 500万吨,可以解决60%的进口量,大大降低中国大豆产业的对外依存度,可以有效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随着“大豆振兴计划”的实施,茶树、果树等其他作物与大豆的套作模式也在逐步示范推广。有研究发现,在茶树空行中套种大豆,可以有效减少茶树的病虫害,并改善茶叶的品质[9]。在果树林中套种大豆,可以防止杂草,减少锄草成本,在改善水果的品质方面也有一定效果,同时增收一季大豆,有效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效益[10]。以上模式,可以一定程度上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提高大豆的总产量,降低中国大豆对外的依存度。

2.4 整体调控和区域化推进相结合,提高农民种豆积极性

大豆在中国广泛种植,根据地理环境,中国大豆种植区域分为三大主产区,即东北主产区、黄淮海主产区和南方主产区,各大产区的生产方式有很大差异。要采用整体调控与区域化推进相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共同促进国产大豆的发展。

东北作为中国最主要的大豆主产区,其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到全国的40%以上。2019年“大豆振兴计划”提出做大做强东北和黄淮海优势产区,稳定西南间套作产区,计划在东北春播区,继续巩固玉米非优势区结构调整,适当调减低产低质低效和地下水超采区的水稻种植,扩大大豆生产,推行大豆与玉米等作物合理轮作[9]。

黄淮海夏播区,因地制宜推行麦豆两熟轮作种植模式,将低质低效区玉米改种耐旱耐瘠薄的大豆,推广高产、高蛋白优质食用大豆品种[8]。黄淮海产区,近几年受大豆症青的影响,造成大面积绝收,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大豆种植面积急剧下滑。在该区域,解决大豆症青问题,保障农民种植大豆的收益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南方产区,种植模式多样,品种繁杂,更要偏重于大豆品种的更新,而且南方,工业比较发达,豆制品加工业比较发达,要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积极推广订单模式,构建“加工企业+种植农户”的模式,保障豆农的权益,同时保障加工企业的原料品质从而保障企业效益。积极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等间套作模式,发展优质食用大豆。

2.5 把大豆作为轮作的主推作物,加大推广力度

大豆自身可以固氮,是环境友好型作物,可以与其他作物进行轮作,改善土壤环境。中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紧张,作物连作情况严重,造成作物病虫害爆发,土壤退化。在美国,会定期开展土地休耕,来恢复地力。但是,中国的耕地资源紧张的状况,导致很难通过土地休耕来恢复地力。在现有条件下进行有效的轮作是必不可少的,开展大豆与水稻、玉米、棉花等作物的轮作,可以有效改良土壤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另外,相对休耕,轮作可以保障农民的收益,开展大豆与其他作物轮作,可以一定程度上扩大大豆的种植面积,提高大豆总产量,提高国产大豆的自给率,降低大豆对外依存度。

2.6 积极拓宽国外市场,争取多渠道进口

目前中国进口大豆的主要来源,集中在美国、巴西和阿根廷,进口渠道狭窄,很容易被操控,要进一步拓宽进口渠道,实现大豆进口多元化。近两年,国家逐步推进与俄罗斯、缅甸、越南、柬埔寨等周边国家的合作,扶持这些国家的大豆种植,扩大从上述国家进口的大豆量。比如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有着大量的黑土地,目前,中粮集团、中国农业发展集团等多家企业,都在积极布局在俄罗斯远东建立大豆种植基地,这种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大豆产业对美国和南美国家的依存度。

2.7 发展饲料和油脂替代产品,降低大豆的需求量

大豆的终端产品是豆粕和豆油,豆粕用于养殖业,豆油供人民食用消费。有针对性地采取产品替代措施,减少对豆粕豆油的消费,也是降低中国对大豆需求量的有效途径。降低了大豆的需求量,就相应降低了大豆的对外依存度。

2018年10月,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批准发布《仔猪、生长育肥猪配合饲料》《蛋鸡、肉鸡配合饲料》两项标准,降低配合饲料蛋白含量。新标准的出台将有效减少豆粕等蛋白饲料原料用量,据测算“新标准”在全行业全面推行后,养殖业豆粕年消耗量有望降低约1 100万吨,带动减少大豆需求约1 400 万吨[11]。

另一方面,由于人口众多,目前中国食用油年消费量大约3 100万吨,其中豆油的消费量约为1 600万吨,占整个国内食用油消费的一半以上。为了减少对大豆的需求量,在食用油生产消费方面要实行多元化的方针,引导人们多消费菜籽油、花生油、葵花油等其他植物油,从而降低对大豆油的需求量。

3 讨论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以及中美贸易争端的影响,中国大豆产业对外依存度高居不下的现状,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和挑战。要加快推进中国大豆产业的发展,提高对大豆科技发展的投入,扶持大豆产业,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国产大豆的总产量,同时一定程度上降低对大豆的需求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碗里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全国大豆产业工作者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共同努力,破解困局,努力实现中国大豆科技的飞跃式发展,振兴中国大豆产业。

猜你喜欢

大豆进口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孟加拉允许贸易商进口70万吨大米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我国2022年1-8月进口粮食等农产品数量、金额、吨价变化分析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对进口代收保付业务的思考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大豆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