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意的存在

2020-09-06何明艳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4期
关键词:存在林黛玉自由

摘  要:红楼梦这个历史的经典巨著,不同的时期品读会有不同的感受,林黛玉这个诗一般存在的女子,她纯美的精神、真的神韵、诗的灵性、超越世俗功利的价值精神理念,闪耀着高洁无瑕的形象光环。曹雪芹用高度凝练的手法向世人展现了这个独特的艺术形象存在,黛玉的存在是诗意的,是一种本真性的、自由的、超越性的存在,引发着我们对人生存在哲学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林黛玉;本真性;自由;超越性;存在

作者简介:何明艳(1996.6-),女,壮族,云南昆明人,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专业、书法美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4-0-02

引言:

在封建门阀大家族的生活背景下,人的活动与存在一定程度上是背离人的本性而存在的,落入了被食、色、性、欲设定和摆置的境地。而黛玉却不同,她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在那浑浊的境域下实现了他自己诗一般的存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作《人,诗意地栖居》中的一句“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 安居在大地上”[1],人的存在不仅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更是一种本真性的、自由的、超越性的存在。追寻黛玉的一生,那个诗一般存在的女子,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意蕴,引发人对人生存在的深刻反思,从而上升到审美的人生境界的体悟。最终回归到人类的精神家园这个存在的澄明境界。对促进人性圆融完整有着一定的启示价值,使人回归存在的本真状态。

一、诗意的存在

(一)本真性的存在

人的本真性存在涉及到人的真实性问题,就是要把人从直接体验的生存状态展现、揭示出来,让其澄明或处于无遮蔽状态,这样才活得真实与真切,回归存在的本源状态。林黛玉的本真性存在就集中体现在她的用情上,她的真情与她的真性,她的情是至真至纯的。

首先是在情感上,她的情是最真最纯的,不含一点杂质。对宝玉她倾尽了她所有的爱意与真心,朝思暮想,用情至深,即使最后他的爱情是一场悲剧,她的爱情是凄美的,犹如她的一生也是凄美的,但众所周知她心理眼里都是宝玉。她的这种爱情是至诚至坚,至纯至圣的,不含半分杂质的,是动人肺腑, 撼人心灵的。对紫鹃她亲如姐妹,无话不说。对宝钗虽然起初有嫌隙,但是后面她坦诚相待,视若姐妹对香菱她竭尽全力诚心教授诗学,对贾母她发自内心的敬重与爱戴。相比于宝钗、袭人王熙凤的圆滑世故、八面玲珑,她敢爱敢恨、坦诚率真、自然真诚的精神品质,不管是高兴也罢,不高兴也罢,她毫不掩饰她的情感,她的情是最真也是最纯的。其次是在性情上,她任情任性耿直率真,有什么说什么,从不掩饰。集中表现在当周瑞家的送花时的言语,贾母问麒麟在哪里见过时她对宝钗的言语,打趣袭人是好嫂子等事件上,都体现出她毫不遮掩的真性情,虽然遭人怨,但是她展示了一个毫不掩饰的真性情,她敢爱敢恨远于心计,此刻谓真性情中人也。

当代生活的片面发展科技主义对人文精神的挤压,极大地扭曲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面对现代都市生活的各种现实与压力,人们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克制和压抑的,也就是说这种情感是被加工处理过的。是被克制的感情。法国古典主义者波瓦洛说:“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爱”[2],看了好几遍红楼梦,但最终还是比较喜欢林黛玉,人们之所以喜爱和同情一个有很多缺陷的并不完美的林黛玉形象,而不喜欢长处似乎很多通透玲珑的薛宝钗的原因应该就是这个吧,我想现实生活中我们大概也是比较喜欢像林黛玉这样真情又真性的人吧,因为黛玉的真性与真情,她的存在是一个本真性的存在。

(二)自由的存在

自由一词不仅蕴涵着人的物理机体摆脱强制和依附关系,更蕴含的是人心灵的一种高度自由状态。人类衡量存在的一种自主性,它本身就是自由的。

早年丧父母,从小寄人篱下,由于家境的巨大落差,林黛玉从林宅搬至贾府后,深受贾府场域下特有的豪门文化的压迫,人际交往、规矩制度物理环境等都给林黛玉巨大的压力,她的日常生活起居言行举止是被凡尘缛节束缚的,但是在贾母与贾宝玉的庇佑下,她在她的小天地里,活成了世人眼中独特的潇湘妃子,虽然寄人篱下,困于贾府,但她的心灵是自由,思想也是自由的,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她的诗词才情上。她具有灵敏的审美感悟力,在这狭小的大观园世界里,有冷月、有花魂、有秋窗、有风雨等等美的意象,对于她来说诗词古赋信手拈来,大观园的才女中就数她的才气最高才气最独特,“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诗云“颦儿才貌世应稀”。人的心灵只有在高度自由、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她的眼睛和心灵才会向大自然敞开。她总是能以独特的视角和言语表达她的所观所想,相比于宝钗活在繁文缛节上的拘谨、圆滑、事故,黛玉她实现了心灵与思想情感表达的高度自由、和谐状态,这就是她与宝钗最大的不同。“在她的身上,有着恃才傲物、自命清高、目下无尘的文人骨气和精神洁癖,有着冲淡平和、超然物外、天人合一的隐逸追求。也让她成为大观园中的第一才女”[3]。所以说她是自由的,相比于大观园最后落魄每个人的遭遇又不相同,相比之下黛玉也是最自由的。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指出,“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所引起的敬畏和赞叹就越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4],对于林黛玉来说头上的星星就是封建伦理纲常的自然社会法则,内心的道德法则就是自己为自己立定的自由法则,而这个自由法则就烙印在她的内心深处,从而实现了心灵与思想的自由,人的精神只有在高度自由和谐的状态下,她所展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和艺术成果价值,才能发人深思、经久不衰。林黛玉在这种自由的心灵状态下,“决定着自己的房间,决定着自己的生活”。

(三)超越性的存在

在这普遍奔忙与营造的时代,人沉沦于物欲,操劳于筑造,人以分析、辨别之智奔忙于功利场中,终其一生,结果是人的内在的灵性,诗性也越来越少。人变得越发没有了最初的灵气,这就是海氏所担心的现代技术理性独霸人生世界,“充满劳绩”的人,陷入一种前所未有的被技术设定和摆置的命运。超越性的存在蕴含着存在者超越世俗功利而本真性的自由的存在于世界当中,自由就是存在者之解蔽的自由观。人的存在不仅是一个物质性存在,更是一个充满灵性追求“自在”的精神性存在。人具有物質性与精神性相统一而存在的特性,更多的是追求精神性的满足和愉悦。林黛玉给世人展现的是一个超越时代,超越功利世俗,敢于质疑封建伦理的思想价值观念。她在红楼里是一个另类的、独特的存在。

首先在倡导诗书传家,功名取士,“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伦理制度下,她不仅才气逼人、才华横溢、学识渊博、贯通古今,而且还孜孜以求勤奋好学,如饥似渴的阅览古籍,博览群书,以至于爱看书爱哭都成了她的典型形象特征,她如痴如醉的沉浸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畅游其间,竟和宝玉一起偷看《西厢记》,那种超越时代的叛逆精神,宝钗就不一样,她恪守封建大家闺秀的培养理念,批评黛玉不该看这些书,做些女儿家针线多好,宝钗不敢,而黛玉骨子里却带着一种超越时代凡尘缛节的叛逆精神。其次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胎孽根”、贰臣逆子的贾宝玉,黛玉竟引以为知音,唤为知己、结为同心,帮宝玉应对贾政的考察从思想到行动都对宝玉给予支持和肯定。宝玉厌恶四书和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把那些追逐科举考试、仕途经济的封建文人叫做“禄蠹”。他讨厌这种世俗功利之心,而黛玉和宝玉在思想观念上高度契合,甚至心灵也是高度契合的,在爱情观上,黛玉也是自由的,和宝玉相知、相恋到“相守”,虽然她们的爱情最终以悲剧结尾,但是留给后世凄美的同时,也让世人看到了封建门阀时代下两颗逆流而上但真挚而纯洁的恋人之心。由此我们看到黛玉她有着超越时代,超越功利世俗,敢于質疑封建伦理的思想价值观念,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虽然这一光辉最终抵挡不过封建伦理纲常这场暴风雨,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种观念有着深深的人文主义关怀意蕴,闪耀着它微弱的光芒,是多么的可贵。

“此在作为日常共处的存在,就处于他人可以号令的范围之中。不是他自己存在;他人从它身上把存在拿去了……常人怎样享乐,我们就怎样享乐;常人对文学艺术怎样阅读怎样判断,我们就怎样判断”。[5]是的每个社会都存在单面人,她们落于俗套,没有一种超越时代的反叛精神,只会人云亦云,随风飘摇,摇摆不定,而黛玉不同,她把封建礼教下被遮蔽的人性之超越精神解放出来,使这种精神处于敞开状态,虽然它的光芒是那么的微弱,最终还是被封建伦理纲常这场暴风雨熄灭,但是这种光芒曾经照耀着宝玉、黛玉,温暖着宝玉黛玉。她有着超越时代,超越功利世俗的批判精神,在那个年代是多么的可贵。林黛玉就是在自己的身上反抗着时代,就像尼采说的,在自己的身上反抗时代,即使这种反抗是多么的弱小。

二、总结:

生活需要诗,需要诗意,诗,是生活的精灵。是心灵的净化剂,没有诗意的世界是沉闷的,缺乏生机的。没有诗意的存在也是沉闷的,没有生机的。为什么林黛玉的形象如此令人刻苦铭心,我想正是因为她的人物形象体现着浓浓的人文关怀意蕴,她活出了我们内心的渴望,纵使她小气、敏感、多疑,但是她确实是最真实的存在,但她向往真实、平等,追求青春、爱情和自由的美好品质,黛玉的诗意就是她那种本真、自由、超越性的诗一般的存在,纯真得令我们神迷。林黛玉“诗意存在”具有激励人们寻找人生皈依,获得人性圆融之深邃意境的深刻意义。我们循着黛玉的人生诗境,发掘其深层意蕴,对自身的存在有一定的启示价值。

参考文献:

[1][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下卷)[M].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

[2]曹雪芹.红楼梦(脂砚斋/评)[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5.

[3]陈诗赓,杨萍.林黛玉性格中“真”的神韵[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09):164-166.

[4]《西方哲学圆柱选集》[M].商务印书馆.1982.436-437.

[5][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摘  要:红楼梦这个历史的经典巨著,不同的时期品读会有不同的感受,林黛玉这个诗一般存在的女子,她纯美的精神、真的神韵、诗的灵性、超越世俗功利的价值精神理念,闪耀着高洁无瑕的形象光环。曹雪芹用高度凝练的手法向世人展现了这个独特的艺术形象存在,黛玉的存在是诗意的,是一种本真性的、自由的、超越性的存在,引发着我们对人生存在哲学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林黛玉;本真性;自由;超越性;存在

作者简介:何明艳(1996.6-),女,壮族,云南昆明人,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专业、书法美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4-0-02

引言:

在封建门阀大家族的生活背景下,人的活动与存在一定程度上是背离人的本性而存在的,落入了被食、色、性、欲设定和摆置的境地。而黛玉却不同,她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在那浑浊的境域下实现了他自己诗一般的存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作《人,诗意地栖居》中的一句“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 安居在大地上”[1],人的存在不仅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更是一种本真性的、自由的、超越性的存在。追寻黛玉的一生,那个诗一般存在的女子,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意蕴,引发人对人生存在的深刻反思,从而上升到审美的人生境界的体悟。最终回归到人类的精神家园这个存在的澄明境界。对促进人性圆融完整有着一定的启示价值,使人回归存在的本真状态。

一、诗意的存在

(一)本真性的存在

人的本真性存在涉及到人的真实性问题,就是要把人从直接体验的生存状态展现、揭示出来,让其澄明或处于无遮蔽状态,这样才活得真实与真切,回归存在的本源状态。林黛玉的本真性存在就集中体现在她的用情上,她的真情与她的真性,她的情是至真至纯的。

首先是在情感上,她的情是最真最纯的,不含一点杂质。对宝玉她倾尽了她所有的爱意与真心,朝思暮想,用情至深,即使最后他的爱情是一场悲剧,她的爱情是凄美的,犹如她的一生也是凄美的,但众所周知她心理眼里都是宝玉。她的这种爱情是至诚至坚,至纯至圣的,不含半分杂质的,是动人肺腑, 撼人心灵的。对紫鹃她亲如姐妹,无话不说。对宝钗虽然起初有嫌隙,但是后面她坦诚相待,视若姐妹对香菱她竭尽全力诚心教授诗学,对贾母她发自内心的敬重与爱戴。相比于宝钗、袭人王熙凤的圆滑世故、八面玲珑,她敢爱敢恨、坦诚率真、自然真诚的精神品质,不管是高兴也罢,不高兴也罢,她毫不掩饰她的情感,她的情是最真也是最纯的。其次是在性情上,她任情任性耿直率真,有什么说什么,从不掩饰。集中表现在当周瑞家的送花时的言语,贾母问麒麟在哪里见过时她对宝钗的言语,打趣袭人是好嫂子等事件上,都体现出她毫不遮掩的真性情,虽然遭人怨,但是她展示了一个毫不掩饰的真性情,她敢爱敢恨远于心计,此刻谓真性情中人也。

当代生活的片面发展科技主义对人文精神的挤压,极大地扭曲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面对现代都市生活的各种现实与压力,人们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克制和压抑的,也就是说这种情感是被加工处理过的。是被克制的感情。法国古典主义者波瓦洛说:“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爱”[2],看了好几遍红楼梦,但最终还是比较喜欢林黛玉,人们之所以喜爱和同情一个有很多缺陷的并不完美的林黛玉形象,而不喜欢长处似乎很多通透玲珑的薛宝钗的原因应该就是这个吧,我想现实生活中我们大概也是比较喜欢像林黛玉这样真情又真性的人吧,因为黛玉的真性与真情,她的存在是一个本真性的存在。

(二)自由的存在

自由一词不仅蕴涵着人的物理机体摆脱强制和依附关系,更蕴含的是人心灵的一种高度自由状态。人类衡量存在的一种自主性,它本身就是自由的。

早年丧父母,从小寄人篱下,由于家境的巨大落差,林黛玉从林宅搬至贾府后,深受贾府场域下特有的豪门文化的压迫,人际交往、规矩制度物理环境等都给林黛玉巨大的压力,她的日常生活起居言行举止是被凡尘缛节束缚的,但是在贾母与贾宝玉的庇佑下,她在她的小天地里,活成了世人眼中独特的潇湘妃子,虽然寄人篱下,困于贾府,但她的心灵是自由,思想也是自由的,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她的诗词才情上。她具有灵敏的审美感悟力,在这狭小的大观园世界里,有冷月、有花魂、有秋窗、有风雨等等美的意象,对于她来说诗词古赋信手拈来,大观园的才女中就数她的才气最高才气最独特,“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诗云“颦儿才貌世应稀”。人的心灵只有在高度自由、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她的眼睛和心灵才会向大自然敞开。她总是能以独特的视角和言语表达她的所观所想,相比于宝钗活在繁文缛节上的拘谨、圆滑、事故,黛玉她实现了心灵与思想情感表达的高度自由、和谐状态,这就是她与宝钗最大的不同。“在她的身上,有着恃才傲物、自命清高、目下无尘的文人骨气和精神洁癖,有着冲淡平和、超然物外、天人合一的隐逸追求。也让她成为大观园中的第一才女”[3]。所以说她是自由的,相比于大观园最后落魄每个人的遭遇又不相同,相比之下黛玉也是最自由的。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指出,“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所引起的敬畏和赞叹就越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4],对于林黛玉来说头上的星星就是封建伦理纲常的自然社会法则,内心的道德法则就是自己为自己立定的自由法则,而这个自由法则就烙印在她的内心深处,从而实现了心灵与思想的自由,人的精神只有在高度自由和谐的状态下,她所展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和艺术成果价值,才能发人深思、经久不衰。林黛玉在这种自由的心灵状态下,“决定着自己的房间,决定着自己的生活”。

(三)超越性的存在

在这普遍奔忙与营造的时代,人沉沦于物欲,操劳于筑造,人以分析、辨别之智奔忙于功利场中,终其一生,结果是人的内在的灵性,诗性也越来越少。人变得越发没有了最初的灵气,这就是海氏所担心的现代技术理性独霸人生世界,“充满劳绩”的人,陷入一种前所未有的被技术设定和摆置的命运。超越性的存在蕴含着存在者超越世俗功利而本真性的自由的存在于世界当中,自由就是存在者之解蔽的自由观。人的存在不仅是一个物质性存在,更是一个充满灵性追求“自在”的精神性存在。人具有物质性与精神性相统一而存在的特性,更多的是追求精神性的满足和愉悦。林黛玉给世人展现的是一個超越时代,超越功利世俗,敢于质疑封建伦理的思想价值观念。她在红楼里是一个另类的、独特的存在。

首先在倡导诗书传家,功名取士,“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伦理制度下,她不仅才气逼人、才华横溢、学识渊博、贯通古今,而且还孜孜以求勤奋好学,如饥似渴的阅览古籍,博览群书,以至于爱看书爱哭都成了她的典型形象特征,她如痴如醉的沉浸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畅游其间,竟和宝玉一起偷看《西厢记》,那种超越时代的叛逆精神,宝钗就不一样,她恪守封建大家闺秀的培养理念,批评黛玉不该看这些书,做些女儿家针线多好,宝钗不敢,而黛玉骨子里却带着一种超越时代凡尘缛节的叛逆精神。其次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胎孽根”、贰臣逆子的贾宝玉,黛玉竟引以为知音,唤为知己、结为同心,帮宝玉应对贾政的考察从思想到行动都对宝玉给予支持和肯定。宝玉厌恶四书和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把那些追逐科举考试、仕途经济的封建文人叫做“禄蠹”。他讨厌这种世俗功利之心,而黛玉和宝玉在思想观念上高度契合,甚至心灵也是高度契合的,在爱情观上,黛玉也是自由的,和宝玉相知、相恋到“相守”,虽然她们的爱情最终以悲剧结尾,但是留给后世凄美的同时,也让世人看到了封建门阀时代下两颗逆流而上但真挚而纯洁的恋人之心。由此我们看到黛玉她有着超越时代,超越功利世俗,敢于质疑封建伦理的思想价值观念,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虽然这一光辉最终抵挡不过封建伦理纲常这场暴风雨,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种观念有着深深的人文主义关怀意蕴,闪耀着它微弱的光芒,是多么的可贵。

“此在作为日常共处的存在,就处于他人可以号令的范围之中。不是他自己存在;他人从它身上把存在拿去了……常人怎样享乐,我们就怎样享乐;常人对文学艺术怎样阅读怎样判断,我们就怎样判断”。[5]是的每个社会都存在单面人,她们落于俗套,没有一种超越时代的反叛精神,只会人云亦云,随风飘摇,摇摆不定,而黛玉不同,她把封建礼教下被遮蔽的人性之超越精神解放出来,使这种精神处于敞开状态,虽然它的光芒是那么的微弱,最终还是被封建伦理纲常这场暴风雨熄灭,但是这种光芒曾经照耀着宝玉、黛玉,温暖着宝玉黛玉。她有着超越时代,超越功利世俗的批判精神,在那个年代是多么的可贵。林黛玉就是在自己的身上反抗着时代,就像尼采说的,在自己的身上反抗时代,即使这种反抗是多么的弱小。

二、总结:

生活需要诗,需要诗意,诗,是生活的精灵。是心灵的净化剂,没有诗意的世界是沉闷的,缺乏生机的。没有诗意的存在也是沉闷的,没有生机的。为什么林黛玉的形象如此令人刻苦铭心,我想正是因为她的人物形象体现着浓浓的人文关怀意蕴,她活出了我们内心的渴望,纵使她小气、敏感、多疑,但是她确实是最真实的存在,但她向往真实、平等,追求青春、爱情和自由的美好品质,黛玉的诗意就是她那种本真、自由、超越性的诗一般的存在,纯真得令我们神迷。林黛玉“诗意存在”具有激励人们寻找人生皈依,获得人性圆融之深邃意境的深刻意义。我们循着黛玉的人生诗境,发掘其深层意蕴,对自身的存在有一定的启示价值。

參考文献:

[1][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下卷)[M].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

[2]曹雪芹.红楼梦(脂砚斋/评)[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5.

[3]陈诗赓,杨萍.林黛玉性格中“真”的神韵[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09):164-166.

[4]《西方哲学圆柱选集》[M].商务印书馆.1982.436-437.

[5][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猜你喜欢

存在林黛玉自由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怀疑与存在:米兰?昆德拉《庆祝无意义》
浅析笛卡尔之“上帝”观
林黛玉眼中的“大”和“小”——《林黛玉进贾府》建筑居室的探究
从林黛玉之死看刘心武的荒谬语言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
微信圈子的“存在”之痒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