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价值和自由思想探析

2020-09-06徐明霞

现代交际 2020年14期
关键词:人学手稿马克思

徐明霞

摘要:以往人们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学思想研究,主要集中于人的存在论、本质论和发展理论的思想架构方面,然而其人学思想远不止这些。从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出发,系统梳理研究书中关于人的需要、价值和自由的思想,有助于全面、系统、全方位地了解和分析人的内在本质,为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人的发展问题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思路。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学 需要 价值 自由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4-0206-0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创作起点,是形成马克思新的世界观的关键作品,同时也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来源地。《手稿》中的人学理论的伟大意义并不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充分发展的成熟的马克思人学理论体系,而在于它提供了人学理论的原生样态、基本框架,可以说,《手稿》也是马克思的第一部人论著作[1],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研究人学理论的重要文本。但是学者关注最多的是《手稿》中关于人的存在论、人的本质论及人的发展理论等基本框架方面的思想,却忽略了人学思想的其他方面,特别是人的需要、价值和自由的思想,后者作为人的发展的动力、价值方向及最终目的,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这些思想理论的研究有助于系统、完整、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为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人的发展问题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思路。

一、人的需要思想

马克思在《手稿》中批判地繼承并发展了费尔巴哈人本学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人是什么”的问题,并提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特性,同时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的论述,从而体现出人的“本性”的需要,即劳动的需要和社会关系的需要。

1.人的劳动的需要

人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人来源于自然,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手稿》中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2]167其中“欲望”就是人的本性的需要,人的劳动就是人作为自然的、有生命的存在物的一种“自然力”,劳动作为“欲望”存在于人的身上,就是说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人是自然存在物,动物也是自然存在物,都是自然的生命体;但是人又与动物有根本的区别,“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2]96,“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是人成为人的来源和根据,人正是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没有劳动就不会有人类社会。人的存在和发展更离不开劳动,劳动使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得到增强,使人同动物区别开来,劳动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人是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确证自己的存在的,人通过实践活动满足基本生理需求及其他更高层次的需要;因此劳动是人的本性的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

2.人的社会关系的需要

人是社会存在物。虽然在《手稿》中马克思还未提出人的现实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但他已经意识到社会关系对人的重要性,并提出“个人是社会存在物”。马克思认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而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2]122,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性,这是从“类”的总体的角度来说的,而人又是具体的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践活动必定是在社会关系中发生的,受社会关系的影响,因此一定的社会关系是人的基本需要。人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人的存在也离不开社会关系;因为自然存在是人的基础的存在,没有自然生命体的存在,也就无所谓人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才表现为人的自然存在,离开社会,人就不能成为人,人是在社会中产生的,在社会中发展,脱离社会的鲁滨逊式的人是不存在的。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得到发展。可见社会关系是人的基本需要。

3.劳动需要与社会关系需要的关系

人的劳动需要和人的社会关系需要都是人的“本性”需要,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但是劳动需要又是最根本的需要。没有劳动,就不会有人的存在,劳动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社会关系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人的关系,实践活动决定了社会关系的形态,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同时,社会关系需要也为劳动需要创造了条件,离开社会关系的劳动是不存在的;劳动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够实现,受一定社会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劳动需要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离不开社会关系。

无论是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还是人的个人需要、社会需要,首先都是人的需要,是在实现了“人的本性”需要的基础上的,都离不开劳动需要和社会关系需要,其中劳动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人是劳动的产物,只有在满足劳动需要的基础上,人才能产生其他需要,劳动是人的需要的根本内容,也是人满足其他一切需要的手段。

二、人的价值思想

《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的类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人的活动是对象性活动,“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是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2]97,“人的生产是全面的”,人的劳动是创造一切的,人的价值就是人的劳动创造,就是人能够创造一切的价值,人的劳动是万物价值之源泉,人的价值是一切价值形态中最高的价值,这就强调了人区别于物的根本特征和人作为劳动主体所具有的价值[2]164。这里所体现的人的价值,就是人作为人的价值,它强调了对人的劳动权利和创造精神的满足,是对人的社会地位和尊严的承认,体现了人格价值。人在实践过程中不仅创造了产品,也创造了人自身,人的价值正是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和人自身正是人的价值表现。从劳动产品来看,产品是人为社会创造的,是人对社会的贡献,满足了社会需要,也体现了人的“社会价值”,也就是“人生价值”。从人自身来看,人作为活动的主体和价值客体的统一,体现了人的人生价值和人格价值的统一。人生价值是为他人或社会做贡献来实现的,而人格价值则是人作为活动的主体,是人的主体性的体现,是人得到人的劳动权利和创造精神的尊重和需要的满足。[2]162-165

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原则上是统一的,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劳动发生了异化,“工人生产的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2]92-93,这里的“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就是说人没有得到人该有的尊严和尊重,也就没有“人格价值”。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劳动不但没有使人获得应有的人的权利和尊重,反而创造的价值越多,越失去人的尊严和人性,也就越没有价值。“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2]90個人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冲突。马克思提倡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本性的复归,就是要实现人的解放,实现人的正当的需要和人格、尊严,实现人的人格价值,从而实现人的人生价值和人格价值的统一。

三、人的自由思想

《手稿》中,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特性,而“类”是历史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最高形态,这并不是说个体生来就有“自由自觉”的特性[3],因此“自由自觉”是人的理想状态。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社会“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2]120,这种人的自由的状态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2]96人是类存在物,是在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中证明和确证自己的,人与世界是对象性的关系,他作为活动主体与周围的自然、社会和自身发生对象性的关系;人要实现其自由,就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统一;只有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三者的统一,人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人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四、现实意义

《手稿》中体现的人的需要、价值、自由的思想,是人的发展中的动力、方向和目标的重要因素,需要思想是发展的动力源,可以促进发展;价值思想是方向舵,保证发展的政治方向;自由思想是目的,确定人的发展任务和要求,缺少了这三方面的研究,人的发展理论研究就是不完整的,不能根本解决现代人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需要、价值、自由既是人类发展的理想状态的体现,也是人的发展过程展开的方式,为促进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案。

1.需要促发展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成为人生活的第一需要”,这个“劳动”首先是“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自觉、自主、自为”的表现,表现了人对主体性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自主、自为的活动有着越来越强烈的需要,也是对个人主体性的需要的体现。而在现实社会中,传统的“家族本位”“社会本位”“群体依赖性”等思想,制约着“个人独立”的主体性的发展。因此应该根据人的主体性需要促进人的发展,加强人的个人主体性的培养,加快人从无主体性到个体独立主体性的转变,同时也要预防西方先进国家的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占有性”主体性的负面影响,这种主体性重个人而轻社会,是一种“人本位”的思想体现,是我们应该扬弃的。在培养人的个人主体性的同时,要注重培养人的“类本位”的思想,使人们不仅关注个人利益,也关注社会、全球的利益,使人具有“世界历史”的眼光,促进人的“类主体性”的发展,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做好准备。

2.价值保发展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确保人的发展过程中的正确方向,从而加速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目标。人的价值包括人格价值和人生价值,人格价值的实现有利于人的主体性的发展,而人生价值也就是人对于社会的价值,体现了人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体现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统一。克服了人占有、征服的主体性,克服了社会中“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风气,有利于人的“类主体性”的形成,从而确保了人发展的正确的方向。我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国家,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一切为人民的原则,人民的利益有了根本保障,虽然还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从总体上说已经解决了人的人格价值问题,即对劳动者尊重和满足的问题,因此在承认人的人格价值与人生价值统一的基础上,应该坚持以培养人的人生价值为重点,鼓励人们为集体和社会多做贡献[4]。

3.自由定发展

自由是每一个人的追求,但自由并不是无拘无束,自由是遵守规律、遵守规矩的前提下的自由。马克思的自由观是建立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基础上的,只有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本质的统一,人才是自由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同时道德缺失、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各种社会问题日益凸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对立也日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实现人的自由,就要树立正确的自由观,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利,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本质的统一,如此才能确保与“自由而全面”的自由相一致,才能保证人的真正的自由的实现。

五、结语

《手稿》作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基础性和根源性的体现和解释,而其中关于人的需要、人的价值及人的自由的思想并不是孤立、单独地存在,无关紧要的,它是人的发展最终的理想状态的体现,也是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对于解决当代人的发展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人学建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7,46(4):23-2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4]袁贵仁.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人学手稿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劝学
北人学没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作家手稿
天价手稿
罗丹手稿
北人学没
王夫之人学思想研究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