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此刻,我非常想去附近走一走

2020-09-06刘冲

智族GQ 2020年8期
关键词:现代科技出境消失

朋友小杨跟我抱怨,哎,好想去日本旅游啊。以前哪里想得到自己会这么长时间不出国?过去他可是每个月都要安排一次短途出境旅游的。

2020年过了一半多了,出境旅游依然遥遥无期。我知道这看上去像是个“第一世界”问题,但这确实是朋友圈常见的“哀号”。

可能只能代表一小撮人,旅行之于我最大的意义,也许是一种奇妙、浅层和短暂的与这个世界的轻连接,所以这个旅行地必不能是太近太熟悉的,旅行时间长短也都可以,但频率最好高一些。于是我便能浅尝辄止地在一个异域环境中尝试表现出一个不同侧面的我,用另一种方式与陌生的地点和路人互动,然后还能迅速跳回我的安全区。

早些时候我可能不愿意承认,我与这个世界发生关系的能力实在不怎么样。换而言之,我与人的弱连接能力实在是“弱爆了”。除去亲人、朋友和同事这些因为各种生理心理或者利益关系绑定的关系,我与陌生人发生关系仅有的高光时刻恐怕就是在旅途中发生的了。而且那个时候的我还约等于我的alterego。如果换成真实的我,恐怕我对旅游的热爱都会不复存在了。

弱连接能力直接间接导致的一些后果可能是:低自信,社交圈不断缩小,不善人际关系,持续性单身(无法从身边找到合适对象),间断性强烈孤独感……

这里当然有社会结构性的原因。前段时间才看了项飙老师和许知远老师的视频访谈,里面提到的“附近消失”是一个最近讨论度比较高的概念。因为现代科技、地缘经济和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发展和变化,人们的生活社交半径急剧变小,两点一线成了标配。一天辛苦工作下来,哪有什么时间去家附近的社区与人互动呢?如果可能,勉强加入的小区业主微信群,我们也是希望越少互动越好,当然把这个群调成“消息免打扰”是大多数人的标配。

再把半径扩大一点儿,我们对于小区周边的了解也好不到哪里去。现代科技将我们周边的环境轻易数据化了:打开滴滴发现附近那个位置是打车最佳上车点,打开美团发现周围几百米有一家口味不错的外卖店,打开大众点评发现小区不远处新开了一家适合拍照打卡的咖啡馆……

周围的人就更不用说了。且不提那些和你发生一次性关系的快递、外卖工作者,你甚至住了好几年都不太认识你的隔壁鄰居、小区里遛弯的老年人、小区外便民小卖部的老板娘。

除了这些真实存在却被我们视而不见的人,还有那些用微信就能发现的“附近的人”。不会吧,不会吧,不会现在真的还有用这个功能结识新朋友的同志吧?(如果真有,当我没说,对不起。)

一件事儿引到另一件事儿,我们弱连接的能力就这样慢慢枯萎了。这样折损的除了我们的沟通社交能力,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信任能力”也在潜意识里慢慢消失了。我们当然不能把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淡化完全归咎于“附近消失”,但我们的确失去了一个锻炼打磨陌生人之间信任感的场域。

说到这里,那就必须要怀旧一下了。在我小时候,也就是90年代初期,我会每天走着路去上学。从我家到学校有一条大路一条小路,我会依据我想要和谁做朋友来选择今天走哪条路。我也几乎了解每一家小店铺,哪家早餐店卖的烧卖最好吃,哪家磁带店上新最快,我甚至还隐隐约约知道离家不远处几栋小别墅里男女主人的八卦。

我住的小区里就更不用说了。因为住的是家属楼,所以我们一帮年龄相仿的孩子每天放学后都会混在一块玩儿,和男生玩攻城,和女生玩跳皮筋,知道哪家阿姨做的饭最好吃所以经常去蹭饭,知道哪家爷爷最爱下象棋所以经常去挑战。虽然那个时候并不知道,但我们那一代人就以这种玩乐的心情把“附近”变成了一个熟稔且天然的游乐场。

现在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小朋友们有他们自得的快乐,而我们成年人也只会躲在屋里吹空调,然后在朋友圈里抒发想去远方的渴望。

写到这里我突然生出了一种强烈的不可遏制的想去附近走一走的欲望。然后,结果你肯定是知道的,我并没有出门。原因无非就是那么些,你猜的都是对的。

刘冲 代理编辑总监

猜你喜欢

现代科技出境消失
现代科技展示古今历史
消失之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浅析现代物理与现代科技
消失
论我国的限制出境制度
猪八戒学习无理数
出境定居的党员党籍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