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年级写作教学层递式教学策略的课堂志研究

2020-09-06陈丽菡

现代交际 2020年14期

陈丽菡

摘要:写作作为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三年级进入习作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为更好地研究三年级的写作教学,采用课堂志的方法,深入银川市某小学三年级的作文课堂,通过课堂观察,描述课堂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与说明,发现其中问题,提出改进的可行性操作路径,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分层递进式的写作教学训练体系。

关键词:三年级写作教学 层递式教学策略 课堂志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4-0164-02

小学三年级处于写作教学的第一个转折时期,这一时期是写作教学走向序列化和规范化的关键期。我们主要探讨层递式写作教学策略是否符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写作特点,是否符合新课标对这一阶段写作教学的目标要求。本文采用课堂志的研究方法,深入课堂,旨在丰富写作教学的理论,为写作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思考。

一、小学写作层递式教学策略的基本含义

(一)层递式写作教学策略的内涵

“层递”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层层递进”“逐级递进”。陈骙曾云“上下相接,若继踵然”,表明了层递的特点。从词源解释中可以看出,层递式教学是一种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层层递增的程式。

层递式写作教学将写作教学作为一个整体,以学生的心理发展、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为基础,分解写作教学目标,落地至各学段、各年级及每堂写作课。新课标在课程设计思路上明确提出:“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划分四个学段,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熟悉各个学段写作教学的总目标和分目标,从学生原有的写作基础出发,找到承接点,展开新层的写作教学,写作目标层层深化,步步加强,为学生下一阶段的写作奠定基础。

(二)小学层递式写作教学的特征

1.以学生心理能力的发展为基础

不同学段学生心理能力的发展特点是小学层递式写作教学的基础。学生写作过程是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感知力等多种心理能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写作教学要以学生心理能力的发展为基础,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征,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消除他们对写作的畏惧心理。

2.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依据

写作是语文的延伸与生活的外延的美丽约会,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用文字描绘自己的体验与生活,鲜活的生活体验经过文字的二次加工,变得优美文艺,有血有肉。小学生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与建立感知的阶段,教师应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想说的话,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伴随经历的日益丰富多彩,体悟的逐渐深刻,小学生会愈发关注实际生活所具有的内在价值。

3.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为主线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是贯穿小学层递式写作教学的一条主线。中低年级的学生经常出现“心有所想,欲说无言”的情况,教师应将教材中的资源与生活结合,创造恰当有趣的情境,鼓励学生敢说、乐说、会说,进而由说到写,循序渐进,从写几句话到看图写作再到命题式作文,不断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勇于且具体明确地表达自我,畅叙生活。

(三)层递式教学策略对三年级写作教学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作文学习效率

层递式教学策略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教师把握三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写作困境,采用多种方法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头脑中积累的素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一环节教师都应给予恰当及时的反馈,使学生产生继续写下去的欲望,保持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主动引导与学生主动学习并驾齐驱,提高作文写作的效率。

2.遵循学生学习规律,有步骤地进行整体教学

層递式教学满足语文作文的教学规律与要求,以学生心理与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据,教师把握学生不同的发展节点,将作文教学分为多个层级,帮助学生把握各个步骤及其重点。分解总体目标,层层深入,逐渐积累作文写作素材和作文写作技巧逐,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则和认知水平的发展规律,由“量变引起质变”,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提高学生的观察与感悟能力,逐步形成语文写作技巧

层递式教学模式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细致地看待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事物,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把形象思维知识和抽象思维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写作中逐渐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情感,使写作水平“更上一层楼”。

二、研究方法及课堂中发现的问题

(一)研究方法

课堂志由王鉴教授首次提出,是一种观察记录、参与、体验、研究课堂教学的方法。课堂志的特点是“深描”,即对课堂中发生的现象尽可能详尽地描述,通过层层的挖掘,揭示出教学现象背后的意义,以进一步指导研究。

因此,笔者选用课堂志的方法,走进银川市某小学三年级课堂,对以“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为话题的一堂写作课进行观察研究。

(二)存在的问题

1.写作起步阶段,师生都有畏惧心理

师生畏惧心理的外在表现是,学生怕自己出错,教师怕学生出错。笔者所观察的课堂中,教师紧紧把控着课堂,不让学生偏离各个环节,不允许“偏离情况”出现。

导入后,教师在PPT上呈现出一段描写人物的话,抛出两个问题:同学们能猜出这是咱们班的哪位同学吗?能猜出准确的人吗?只有两名坐在窗边的男学生举手了,其中前面的那个男生手举得很低,还微微低头,教师叫起那名男同学。他回答道:“我不能猜出来。”笔者不由地疑惑:学生们没有明白老师提问还是不敢回答问题?教师有没有意识到学生不明白?教师的这段人物描写是否典型?

教师教学的畏惧心理一般源于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部分教师不能静心和耐心地思考学生的阶段发展特点,没有从学生的角度進行指导。教师应遵循学生特有的学习规律和认知发展水平,正确看待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观点,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有效利用学生出错这个特殊资源,带领学生走上写作之路。

2.教师对重难点的把握不够,课堂成效打折扣

笔者观察到:课堂进行到大致十分钟时,教师开始讲解人物写作的规则。讲解完后,教师便让学生自己来描述班上的某名同学,并互相猜一猜。回答问题的学生仅是对穿着、外貌进行描绘,无法描绘人物的典型特征。这一情况的出现是否和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描写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及教师讲解的方式不合理有关?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选择表现描写对象特点的事例,融入自己对人物的真情实感。教师应准确有深度地把握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层层分解至每一个环节,步步深入,将目光置于整个单元,整本教材,整个学段,纵向与横向双向把握,理清内容之间的梯度关系,使学生掌握写作技巧,促进学生进步。

3.教学环节存在脱节,学生参与态度懈怠,抑制学生写作主动性

在整个四十分钟的课堂中,主要环节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在猜谜环节,教师话音刚落,学生就给出了答案,后三排和第四组的大部分学生没有开口回答。教师没有趁热打铁来分析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直接进行下一环节。这样的导入有没有达到目的,有没有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值得反思。

小组学习开始几分钟后,后面的大部分学生开始随意聊天。距离笔者最近的两名男生,时而和前面同学搭几句话,时而玩弄手中的铅笔。结束讨论后,出现一个“意外状况”,一名坐在第一组倒数第二排的女生积极举手,但她回答的是上一个问题,教师立即打断她的回答。学生参与度低是对写作话题不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还是没有理解教师的意思?课后,笔者提出是否能够看一下教师本节课教案时,该教师未回应。因此,笔者不确定该教师是否有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教师应在把握课堂的基础上,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有趣的人事物,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写作主动性,从而形成活泼、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写作教学课堂。

三、三年级写作教学层递式模式的实现路径

(一)先“放”后“收”的写作顺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师首先要放手,引导学生从与生活相关的内容入手,让学生用眼来观察,用心来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去写,“我笔写我心”,勿过多限制学生的写作思路,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和兴趣,使学生在自由表达中合理放飞个性。

第二步才是“收”,在完成对“写什么”的内容指导后,开始关注“怎么写”。教师讲解相应文体的写作规则与手法,引导学生规范严谨地写作,帮助学生完成从二年级写话到三年级写作的过渡,在逐步规范中体会到成功写作的乐趣。

(二)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写作教学要真实地展现学生生命的本色。教师联系生活,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且有趣真实的情境,为学生的观察助一臂之力,乱花不再迷人眼;同时有利于唤醒学生的个体感受,激发其表达欲望,用文字畅快表达、体悟生活之美。

(三)教师把握学段特点,循序渐进与承上启下相结合

三年级写作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激发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语文实践能力和习作自信心。教师应深刻理解把握学段与学年的要求,调动学生记忆,回顾前期知识,引导学生对周围事物进行细致观察,抓住其中特征,引导学生恰当地从写话走近写作,潜移默化地渗透学生的情感,用文字表达内心情感,为下一阶段更深刻的情意表达奠定基础。

(四)明线与暗线相结合的指导贯穿于整个教学

教师带领学生层层进入,使学生明晰所学的任务,掌握写作步骤即为“明线”。此“明线”为一根灵活、生成的“线”,教师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兴趣灵活引导,在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同时,也使课堂教学浑然天成。

“明线”还需“暗线”陪,方能体现教学的“润物细无声”。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在分享各自话题中,渗透写作技法的指导。教师适时梳理与合理提问,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自我感悟。

四、结语

层递式写作教学模式是新课改下的一项要求,有助于写作教学的深化发展。依据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标要求,教材与生活相结合,深入理解和具体划分层级目标,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分层递进式的写作教学训练体系,顺利度过写作转折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鉴.课堂志:回归教学生活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4(1):79-85.

[3]崔蕾.小学作文序列化教学的探索[D].苏州:苏州大学,2014.

[4]王成.小学习作教学重难点的厘清与突围: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5《好朋友的画像》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9(5):76-79.

责任编辑:赵世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