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成性角度论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异同

2020-09-06朱倩仪

现代交际 2020年14期
关键词:共性差异性传统节日

朱倩仪

摘要:节日是文化的一种体现。中西节日既因地域、历史、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有着各自的特性,又有一定的共性。首先阐释节日文化的含义,探讨中西节日文化的共同点,包括全民參与、追求娱乐狂欢、刺激全民消费、缅怀历史人物、培养人们对美的创造力和欣赏力五个方面,然后从起源、价值取向、人文延伸意义三个角度分析中西节日文化的不同之处,希望能为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节日 共性 差异性 交融性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4-0068-02

节日是文化的一种体现,随着中华文化逐渐走向世界,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节日文化也处于不断交融相通之中。节日不仅使人们体验欢乐,增进感情,还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一、节日的文化含义

节日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节日一般分为几类:一是指宗教仪式或庆典的日子,如西方的圣诞节;二是纪念历史上某些值得讴歌、缅怀的历史人物的节日,如西方的情人节、中国的清明节;三是由于资源与地域性气候特征慢慢形成的节日,如我国的中秋节、加拿大魁北克及我国哈尔滨的冰雪节;四是庆祝国家成立的节目,如国庆节。

二、中西节日文化的共同点

1.全民参与

以我国春节为例,每到春节来临,儿女们会想方设法回家与父母团聚,除夕的团圆饭至关重要,极具仪式感。成年人会给老人和孩子礼物或红包。

而西方每年圣诞节时,平时独立门户的家庭成员也会团聚在一起吃大餐,举杯庆祝,共度圣诞夜,然后互赠礼物。

2.追求娱乐狂欢

在节日里,中西方人不约而同地集会聚餐、举办各种喜庆活动。如西方的狂欢节从中世纪一直延续至今,按照天主教的习俗,耶稣复活节前四十天必须斋戒,教徒们在此之前抓紧吃喝,狂欢三天三夜,这就是狂欢节的由来。美国学者帕特里奇在《狂欢史》中描述道:“人们身着华丽服装,装扮成神女和精灵等在全城各地跳舞嬉闹。三四月份要举行月神节和纪念狄俄尼索斯的节日。人群唱起赞美歌,舞之蹈之,夜晚人们更是不醉不休。”市民举行欢腾的街头化装游行和盛大的假面舞会,放开肚皮畅饮大吃,把一年的辛劳压抑全部宣泄出去。欧洲还会打破常规,搞一些象征性的游戏,如把市政厅钥匙交给“愚人”,排演妇女执政典礼,举办各种讽刺性的演出和演讲。

无拘束的全民狂欢在中国的元宵节也体现得尤为突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的夜晚,各家张灯结彩,大人孩子都走出家门,游灯河、猜灯谜。从汉代起就有放灯习俗,宋代达到高峰。宋朝的临安城内有数以千计的舞队,到处锦帐花海,车水马龙。发展到今天,元宵活动有所简化,但看灯、猜谜、吃元宵仍被传承下来,欢乐性质始终不变。

3.刺激全民消费

庆祝传统节日意味着从官方到民间都需要购买大量食物、衣物、装饰品,制作道具、准备礼物、外出消费娱乐等。西方圣诞节购物潮是一年中最大的爆发性商业消费期,圣诞节前的零售额占了全年销售额的很大一部分。以圣诞树为例,从19世纪起,圣诞树的风俗遍及欧洲。到1948年,美国每年销售的圣诞树约2800万棵,有10万英亩土地专门种植圣诞树,年出产价值5000万美元。连小小的圣诞卡也能创出高额利润,到20世纪中期,每个圣诞节卖出的卡片约15亿张,更别提人们购买礼物的开销了。巴西的狂欢节最为壮观盛大,人们每年都要为此购买昂贵的节日盛装和面具,准备多天的食物,花费可观。

中国人庆祝节日也是十分慷慨:元宵节购买元宵、花灯、鞭炮;清明节购买祭祀物品祭祖,四处春游休闲;中秋节置办月饼瓜果和丰盛的家宴;国庆节是人们出游的黄金周;春节更要置办年货、买新衣,添置首饰,等等。无论古今中外,在传统节日里,人们的消费力永远是持久的,旺盛的。

4.缅怀历史人物

中西方都有专门纪念历史人物的重大节日,如我国的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传说五月初五这天屈原跳江而死,人们划船去寻找他的遗体,因为担心遗体被鱼吞食,于是用粽叶包裹米饭喂鱼。这也是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公元270年,罗马帝国的基督徒瓦伦丁在狱中被处死,临刑前他为深爱的典狱长的女儿写了一封长信。人们纪念他为正义、为纯洁的爱牺牲自己,把他行刑的那天定为“圣瓦伦丁节”,后来2月14日又被定为情人节。

这些节日始于历史悲剧性事件,由于激发了人们的共鸣和共情,从而代代延续下来,演变成全民共同纪念和庆祝的重大节日。

5.培养人们美的创造力和欣赏力

西方的狂欢节和我国的元宵节都是大型群众性的艺术创作活动,狂欢节上人们要自制各种奇特的假面具和奇装异服,练习鼓乐表演节目,装饰花车;而元宵节扎花灯、做彩船的民间技艺闻名海内外。人们在节日里参与工艺品制作、杂技、舞蹈、音乐、戏剧等一系列的文化艺术活动。西方的很多著名雕塑作品就是为节日盛典而创作的,我国的戏剧、剪纸、雕刻等艺术的发展传承也深受传统节日的影响。节日庆典不但培养了普通民众的技能,还提高了人们的审美力和创造力,对人类社会的艺术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中西节日文化的不同点

1.起源不同

西方的节日与基督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离开了宗教,西方的大部分节日就不存在了。现在西方大多数国家采用的公元纪年就是以传说中的基督诞生年为元年的,故西方人对新年非常重视。每年12月25日的圣诞节,是基督教为纪念传说中的耶稣基督诞生的法定节日。复活节是基督教为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圣经新约》宣称:耶稣被钉死于十字架后第三天复活,这一天就是星期日(主日),因此人们在星期天去教堂做礼拜。复活节前的星期五是“受难节”也是为纪念耶稣受难。

中国节日不是源于宗教,虽然后传入的佛教对节日有一些影响,但并不起主导作用。由于中华民族古代以农耕生产方式为主,百姓的生计受气候和时节影响极大。人们期盼好天气,害怕天灾,逐渐有了敬天地的传统,具有比较强烈的世俗和实用主义色彩。在封建王朝,每年的大年初一,皇帝带领群臣祭天,全民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2.价值取向不同

西方人强调个性、本我的释放,主张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推崇个人英雄主义。狂欢节、万圣节这样的节日就体现了他们的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狂欢节期间,人们极尽怪异的装扮和另类的举止言行,无不彰显着西方人对个性的推崇。万圣节孩子们去邻居家讨糖果“treat or trick”是用扮鬼捣乱要挟的方式。

在中国,以捣蛋的方式来获得大人馈赠是不太可能的,更不可能让它成为节日风俗传下去。中国千百年来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的是“中正”不走极端,万事要适度。中国人把和谐适度、不过分不过火、不偏不倚作为为人处世的标准。人们在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上虽然热闹,但始终把握着“度”;即便是宋代“狂欢上元”,依旧强调不能乐极生悲,要张弛有度,游刃有余,反对恣意挥霍享乐,反对狂欢无节制。在节日庆祝“度”的把握上,西方追求“无度”,中国自古至今都主张“适度”。

3.人文延伸意义不同

西方的节日主要围绕基督教,是对神的崇拜,“以神为本”;而中国自古以来崇敬的“天”更多的是指大自然,而非宗教意义上的神明。上天是指我们生存、生活的环境。农业社会风调雨顺才带来好收成,而天灾会使民不聊生。从这点来说,中国传统节日不是为神而设,是为自己的生存生活而设。如清明播种春耕,中秋秋收农作物,等等。此外,中国人十分崇尚孝道,不管是清明、中秋,还是春节,很多地方都有祭祀祖先、祈求祖先保佑的风俗。清明节更是祭拜故去的祖先和亲人、寄托哀思的节日。重阳节是中华民族弘扬孝道、尊老的节日。而西方节日极少向祖先祈祷与祝福,他们顶礼膜拜的是耶稣基督,是上帝。中国传统节日是“以人为本”,起点为人,服务于人。

四、现代社会中西节日文化交融相通的趋势

首先,西方部分节日被引进中国并被接纳。如中国的孩子会小范围内过万圣节,戴面具、化妆、做游戏等;圣诞节在孩子和年轻人中已经流行多年;每年2月14日的情人节已为中国人广为了解,商家甚至借机大搞巧克力和鲜花促销。而中国的春节因其喜庆欢乐,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受西方人的喜爱,很多国家会专门为“中国新年”举办各种庆祝活动。

其次,有些节日的肇始就是世界性的,并不属于哪一个国家或民族。例如五一国际劳动节、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等,反映了人类对某些群体利益的关注,获得全世界广泛的支持。

最后,全球化使一些地域性节日或商业旅游性节日成为中西方互通有无、共同分享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如每年五月澳洲的灯光节吸引了很多中国游客前去观光和购物,冬季哈尔滨的冰雪节已形成盛大的冰雪文化群,成為一系列文化演出和经贸活动的平台。

五、结语

中西方虽然在历史发展、宗教文化、地域气候等方面都不相同,但是人类的情感、喜好、需求和愿望是相通的。这些年来,西方节日部分被吸纳进中国,中国的节日也逐渐为西方所接纳和喜爱。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将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共性差异性传统节日
延安精神和三线精神的共性特性与继承弘扬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传统节日礼
因材施教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初中英语差异教学可行性探究
旋转体容球的一个有趣共性再探究
喜爱音乐的物理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