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素食文化观念的异同探讨

2020-09-06王雁

现代交际 2020年14期
关键词:素食文化

王雁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并反省人与自然的关系。素食主义日渐兴起,中西方素食发展历程各不相同,且素食受经济、政治、地理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特点。分析中西素食观念的发展、特点及差异,并从宗教、伦理、健康三个方面探讨中西素食观念异同的深层原因,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中西文化的不同。

关键词:中西对比 素食 文化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4-0060-02

素食是饮食文化的一种,近年来对素食的研究多数集中在饮食方面,如素食的营养研究,素食的营销发展研究等。本文从文化角度,对比分析中西方素食的发展、特点及差异的根本原因,旨在了解素食这种现象,促进中西方两种文化的交融。

一、中西素食观念的发展及特点

国际素食者联合会(International Vegetarian Union,其前身为素食者联合会,1889年成立)将素食主义定义为一种“不食肉、家禽、鱼和它们的副产品,食用或不食用奶制品和蛋”的习惯。常见的素食有完全素食者、偶尔会吃肉的半素食者和奶蛋素食者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素食的理解更加自由,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人对素食的认知也各不相同。

1.中国素食观念的发展及特点

周秦时期,古人在祭祀祖先或者进行重大活动的时候,会事先沐浴、更衣并食素食,达到“净其身,清其心”的目的,以表示对祖先的尊重。中国古代代表人物庄子、韩非子都以素食为主。《庄子》载:“仲尼日:‘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嗥天不宜。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韩非子》中说:“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中国人对吃比较讲究,花样众多。受佛教影响,素食在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最快,明朝,民间开始了食素养生,除了对味道的追求,对烹饪手法也有了深入的研究。到了清代,素菜已经形成了三大派系,即寺院、宫廷和民间素食。现代生活中的素食,更采用纯天然植物为原料,后经高科技手段加工,营养价值胜于肉食。在中国,以素食为主的家庭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因穷而食不起肉,第二种是受宗教影响,第三种是为身体健康,第四种是为保护动物和生态环境。在20世纪90年代前,第一种家庭占大多数,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很多家庭吃不上大鱼大肉,而多以素食填饱肚子。当人们不再为温饱担忧后,开始关注自身健康及周围的环境,由此第三、第四种家庭的比例也在增加。中国人的素食观念很大程度上受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人们以土地上的农作物为生,且中国人思维整体偏感性,对素食的观念随意且不够系统。

2.西方素食观念的发展及特点

西方的素食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印度皇帝阿育王皈依佛教,主张素食主义。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倡议人们用豆类等素食替代肉食。从柏拉图起,就出现了以伊壁鸠鲁和普鲁塔克等为代表的非基督教哲人提倡素食,还包括恩裴多克里斯、泰奥弗拉斯托斯、波菲里等哲学家。文艺复兴时期也出现许多主张素食的著名人物,如但丁等。17世纪后,英国出现素食主义运动;18世纪,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法国的伏尔泰也是素食主义的拥护者。此后素食主义运动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素食的人数激增。西方古时,多是游牧民族或者海洋民族,通过养殖和狩猎来满足日常饮食。现代西方的素食分为几种类型,如严格素食、蛋奶素、鱼素等。西方对素食的调味比较单一,不如中国注重“色香味”俱全。西方人有着科学的素食观念,十分注重素食搭配,从而满足人体的需求。美国素食资源协会经过调查发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的食素人群急剧增强,还有37%的美国青年选择不吃红肉,可以说是美国食素大军的同路人。西方可供选择的素食种类较多,还有专门为素食人群开设的餐厅,相比之下中国就略少。

二、中西方素食观念差异比较

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着不同的文化类型。文化的差异形成了饮食文化的差异,决定了饮食观念的不同;但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提起素食,人们最先想起的便是宗教。在汉代传入中国的佛教的食素传统确立以后,佛教徒们为了宗教信仰而食素。西方的宗教基督教也主张吃素。近年来,随着素食主义的不断发展,其他影响素食观的因素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如身体健康、伦理等。

1.宗教

在中国,素食的发展主要受道教和佛教的影響。起初由于人们对祖先祭拜和对鬼神敬畏,形成了食素的习惯,自南朝梁武帝颁布《断酒肉文》以来,寺庙皆吃素,佛教教导人以慈悲为怀,不杀生且戒荤。道教主张人体应保持洁净,而谷物、荤腥等都能破坏气的清新洁净。同时道教还主张“道法自然”“返朴归真”,在烹饪时取天然之味。大多数中国人的思维是人本主义内向型思维,也就是认识世界即寻求人生意义的过程。这种思维的前提是人与自然的直接统一。中国的素食观更多是认为人与其他生物一样,是客观自然的一部分,应和谐相处。在西方,古罗马时期基督教的修行者认为肉食是一种残暴的奢侈行为。在旧约的圣经中,天主说:“但凡有生命的带血的食物,你们不可吃。我一定会追讨害你们的生命的血债;向一切野兽追讨,也向人追讨;向每一个人,我将追讨他兄弟的灵魂。”基督教的信徒每逢星期五斋戒日不能食肉。西方的食素观更多的是以神为本,也就是人对神的服从,上帝即为一切。

2.伦理

人是 “生命主体”,因而人拥有“天赋价值”,动物也是自己的“生命主体”,动物也拥有“天赋价值”,动物与人都有获得尊重的平等权利。人与动物平等,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和谐相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成为地球的主宰,为了得到肉食,将动物圈养,大肆虐杀动物来满足自己的口腹,导致动物失去了自由和生命。1975年,彼得·辛格在其《动物世界》中描述了人类对动物行为,提出人和动物是平等的。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开始反省,素食主义也进一步发展。在中国,自古以来受佛教影响,讲究“以慈悲为怀,爱物放生”,如简子放鸠等,中国的食素多是因为动物可怜,不忍心食肉而致。而在西方人的眼中则是人与动物平等,一同享有生存的权利。

3.健康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饱受“富贵病”的折磨,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的一份报告称,食物中95%的毒性来源于肉类、蛋类等,主要原因是饲料中含有各种添加剂等有害物质,从而引发多种疾病。而有证据表明,合理搭配的素食可以满足人体的需求,无须承担食肉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无须担心肉食中的各种添加剂,也无须担心食肉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西方的素食注重营养的搭配,这与西方人的逻辑思维息息相关。西方多数是开放的海洋国家,重视环境拓展,形成了外向型思辨模式。而中国的素食则更注重味道的鲜美,没有达到西方对营养比例的要求,因为中国是封闭大陆环境,且是农业国家,从而形成了中国人内向且偏综合的思维方式。

三、结语

现代社会推行的素食主义,有利于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有利于可持续共同发展。人们认识到人与动物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贵低贱之分。素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对地球的污染,使地球的环境和生态系统得到更有效的保障。当然,推行素食并不是完全不食肉,而是要让地球所有生物处在一个平衡之中。到目前为止,许多地方还有吃奇珍异兽的陋习,而大自然已经敲响了警钟。提倡素食,不仅能使环境减轻负担,同时也能使自己的心灵减轻负担,使人与自然长久地共存。

参考文献:

[1]安素霞.素食文化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J].生态经济,2005(6):99-101.

[2]彼得·辛格.动物解放[M].孟祥森,钱永祥,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3]戴涛,熊喆.论素食发展的历程[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4(1):13-16.

[4]高晨阳.中国哲学的人本价值取向与内向型思维模式[J].山东大学学报,1993(2):21-28.

[5]李明晨.试论素食产生与发展的深层原因[C]. 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文學院.2015食文化发展大会论文集.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食文化研究会,2015:261-268.

[6]廖婧.浅谈素食主义的多维生态视域[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444-445.

[7]罗华莉.素食主义在环境保护中的道德反思[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49-53.

[8]孙通海.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9]汤姆·雷根,卡尔·科亨.动物权利论争[M].杨通进,江娅,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10]武保勤.中西素食观念异同的文化探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0(4):56-58+62.

[11]袁圆.素食主义发展简史[J].世界宗教文化,2003(3):13-14.

[12]严耕,杨志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系统建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13]张觉.韩非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4]周爱东.中国素食探源[J].中国烹饪研究,1999(2):55-59.

[15]张睛睛.现代饮食文化之素食观[J].食品安全导刊,2017(6):57.

[16]中国基督教协会.圣经(中英对照)[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素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世界素食日
谁远谁近?
素食,一场席卷全球的绿色风暴
西班牙科学家3D打印“素食牛排”
“弹性素食”
传承 民族 文化
素食主义 掀起GO Green饮食潮流
气候素食
什么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