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隆中”归属及诸葛亮“躬耕地”新探

2020-09-06胡新建

速读·下旬 2020年4期
关键词:刘表汉水江北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称自己“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后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记载"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此后有关隆中归属及诸葛亮躬耕地争论不休。笔者从隆中的战略位置出发,论证其不可能归属南阳郡邓县,并提出亮的故居地不能等同于“躬耕地”,最后得出结论,亮曾经在“隆中”居住,并在当时的荆州治襄阳县学习生活,但在江北的南阳盆地平原管理一定数量的土地,并在新野附近被刘备“三顾草庐”而出山,当比较接近历史事实的。

一、“隆中“与周边的区位关决定其不可能属于南阳郡邓县管辖

从隆中在当时的南阳郡和南郡的战略地位出发分析其究竟是否属于南阳郡,笔者认为这是关键的一环,而不能仅凭不确切的史料来猜测。从历史地理形势来看,东汉时期的邓县治和襄阳县治在邓城和邹家湾,中间隔着汉江和岘山,而“隆中”就是偏西的一块山地而已,明显岘山才是南阳郡向南突破汉水控制的战略要地,不控制岘山而去控制“隆中”本身就是悖论,就像现在襄城和樊城一样对立防控,而不是邓城和偏西的“隆中”来对立防控,故不存在南阳郡通过控制“隆中”来达到制衡南郡襄阳的目的。自秦以来南阳郡南郡的分界线在茨河到东津段就是汉江,就是刘表后来将襄阳县治迁移到北津戊,汉江南北都是刘表的地盘,没有任何必要将“隆中”划入江北的邓县管辖,所以两汉及三国前期的南阳郡邓县绝无可能越过汉水去管“隆中”这块飞地。否定了所谓的“隆中”属于南阳郡邓县后,依据亮的自述“躬耕与南阳”,也就否定了亮是简单的“隆中”隐居耕读生活,那他就一定是在南阳管理土地了,曾经住在“隆中”并在当时的荆州治襄阳学习生活,但在汉水北南阳这个大舞台实现人生抱负当为真实的历史。汉水以北平原广阔、土地肥沃,而以南则山多地少,故江北南阳盆地平原必定是刘表的粮草基地,亮和刘表又是亲戚,年轻的诸葛亮在“出山”前很有可能已经在刘表手下做事或者他本身就是地主,在江北的南阳管理一定数量的土地,所以诸葛亮才自称“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必然是在江北沃野千里的南阳大平原,至于“宛”当时到底在谁手里,这个也必須严谨考证再下结论,不一定属于曹操掌控。

二、诸葛亮在江北的南阳管理土地,而非单纯的“隆中”隐居耕读

亮的故居地和”躬耕地“绝非同一地方,必须用系统思维考虑问题,综合亮的社会关系以及否定“隆中属于南阳郡邓县”后,可以肯定亮绝不是单纯的十年隐居生活,而应以在江北的南阳管理土体为主,“躬耕地”是一个比较宽泛的面,所以不像“故居地”是一个点易于确认,卧龙岗可能是其中一处“躬耕地”,可以作为诸葛亮躬耕南阳的代表和缩影,诸葛亮文化也是我们南阳人理所应当继承并弘扬的。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指汉水以北的当今南阳最接近与历史事实,襄阳“隆中”为诸葛亮早期避难之“故居”也应是事实,但自习凿齿到谭其骧有些专家简单认为诸葛亮就是隐居耕读,所以将“故居地”等同于“躬耕地”,又为了迎合亮自称“躬耕于南阳”,就得出“隆中”属于南阳郡邓县的错误结论。

亮自称“躬耕于南阳”首先告诉我们一个基本的事实,亮在当时的南阳有地,种地有两种情况,亲自劳作或者管理土地,如果按“隆中”为亮的住宅,这也有两种可能,一是亮在“隆中”有地,而“隆中”属于南阳郡邓县;二是亮在江北的南阳有地,可能分布于南阳包括卧龙岗在内的多个地方,但隆中不论从历史还是地理形势来看属于南阳郡邓县管辖没有任何合理性,那就只有一种可能可以解释;为什么诸葛亮曾居“隆中”,还自称“躬耕与南阳“,那就是亮后来已在刘表手下做事或者本身就是地主在江北的南阳管理一定数量的土地,诸葛亮也并非亲自劳作,而是管理指导土地种植。

至于亮自称“躬耕”“布衣”,笔者认为很可能是谦辞,也必须要在《出师表》的整个语境中来解读,亮写此文的目的就是北伐前劝诫刘禅“亲贤臣、远小人”,亮通过贬低自己来凸显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高尚品质,实际上更多是向刘禅劝贤创设环境、烘托气氛。

三、“三顾草庐”“草庐对”当就发生在刘备屯军的新野附近

“三顾草庐”“草庐对”发生地,笔者认为必定就发生在汉水以北的当今南阳,很有可能就在新野附近,“草庐”只是临时性搭建的的住宅,也反映亮当时肯定不在家,估计是稻谷成熟的夏秋季节,诸葛亮来南阳指导粮食收获时,在新野与老朋友徐庶会面后,由徐庶举荐给刘备,在徐庶举荐的前提下,也不可能三次才见到诸葛亮,而应是每次都见到了,并多次交谈,而多次交谈也说明两者交流很方便,应该距离并不远,经过多次谈论天下大势,刘备才认定亮是有潜力助自己一臂之力的人才。实际上我国伟大的领袖、战略家、军事家毛泽东同志也是这么认为的,“避难隆中 躬耕在宛”,毛主席辩证、宏大的战略思维观是一般史学家所不可比拟的。

四、从教育观念上看,“躬耕地”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好机会

亮曾居于“隆中“而“躬耕”与江北的南阳能够比较合理的解释一些史学矛盾——“隆中”不可能属于南阳郡邓县,为什么诸葛亮还自称“躬耕与南阳”,亮早期在“隆中”居住,并在刘表时期的荆州治襄阳完成青年时期的成长、学习,但在汉水北南阳这个大舞台实现人生抱负当更接近真实的历史。

学习《出师表》课文目的不仅在于传承诸葛亮大智大慧、鞠躬尽瘁的精神,更在于培养学生一种考虑问题的系统思维方式,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好时机,不确定的东西如果下了定论,也不利于学生们辩证、系统思维观念的形成,在教育观念上来看,我认为这一点相对于在哪躬耕更为重要。正是在南阳这块沃土上,诸葛亮和刘备完成了相互对接,正是在南阳这片热土上,亮“忠诚担当”的奉献精神才薪火相传,不断涌现了朴实求真的南阳好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也激励一代代南阳人民勇于担当、无私奉献!

诸葛亮也已经成为人才的代名词,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人才是关键,希望南襄两地更加重视人才,做好“刘备”,搭建平台让现实中更多“诸葛亮”式的人才脱颖而出,助推两地经济社会大发展!

作者简介

胡新建,南阳幼儿师范学校讲师/河南厚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猜你喜欢

刘表汉水江北
碧血丹心铸青史 汉水浩荡祭英魂
江北东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歌曲:龟山苍苍汉水汤汤
江南的水与江北的沙
刘表托孤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