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效才是装配式建筑的“必杀技”/

2020-09-04赵钿

建筑 2020年16期
关键词:必杀技现浇装配式

近三年,装配式建筑在全国各地得到迅速推广和应用。2020年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发布全国装配式建筑发展情况统计,2019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4.2亿m2,较2018年增长45%,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约13.4%。其中,上海市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3444万m2,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86.4%;北京市1413万m2,占比为26.9%。湖南省1856万m2,占比为26%;浙江省7895万m2,占比为25.1%。江苏、天津、江西等地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占比均超过20%。

从2017~2019三年的统计数据来看,重点推进地区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分别为7511万m2、13538万m2、19678万m2,占全国的比例分别为47.2%、46.8%、47.1%,这些地区装配式建筑政策措施支持力度大,产业发展基础好,形成了良好的政策氛围和市场发展环境。

在新开工的装配式建筑中,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中占据了最大的份额,2019年,新开工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面积2.7亿m2,占新开工装配式建筑的比例为65.4%;钢结构建筑1.3亿m2,占新开工装配式建筑的比例为30.4%,其中,钢结构建筑在公共建筑上应用的数量比较多;木结构建筑新开工面积242万m2,其他混合结构形式装配式建筑1512万平方米。木结构和其他混合结构应用比例不足5%。

装配式建筑是需求侧和供应侧的共同需求

我国城镇住宅人均拥有面积越来越高,2019年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0.8平方米,许多城市的住宅总套数已经超过了城市家庭的数量,总体上,我国已不存在住宅总量短缺的局面,但是,在一些城市存在住宅供应的结构性不均衡,主要是新市民(蓝领、单身、年轻家庭)的居住需求难以满足。另一方面,老百姓对住宅的质量和居住的品质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许多住宅上出现的质量通病在现行的建造模式下基本上难以克服,因此,发展新型建造方式越来越具有急迫性。

1.雄安市民服务中心—企业办公区

另外,受人口变化的影响,建筑行业的主要劳动力—农民工的老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年轻人的就业意向不再选择又累又脏的建筑工地,人工成本的迅速上升,建筑行业的人工成本越来越高……所有这些,倒逼建筑行业加速向新型建造方式(装配式建筑)转型。

高效高质才是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在建筑行业,现在有两种主要的建造方式。

第一种,是工地现场为主,采用钢筋、混凝土、砌块、涂料等建筑原材料,通过大量的人工现场作业,以半人工半机械的方式进行建造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代表就是占市场份额最大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建筑,许多钢结构建筑虽然比现浇混凝土建筑“利索”些,但从组织方式和技术管理上与现浇混凝土建筑同出一门,没有根本区别,也可以算做是同一类;为方便,我们暂时称之为“传统现场建造”。

另一种,就是装配式建筑,是将“工厂生产”与“现场建造”相结合的装配建造方式。

这两种建造方式,经常会在项目实施的决策会上进行直接竞争。

1. 成本竞争分析

传统现场建造的技术,尤其是现浇混凝土建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在行业内是主流技术,几乎所有的施工企业都会做,行业内也在管理和组织方式方面发展出一整套成熟的运行模式,建安成本也比较低。但是,传统现场建造的低成本优势也在迅速减小,由于现场建造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人工成本的快速上涨,使得现场建造的房屋的建安成本也在快速上升,这也是许多总承包企业在几年前就开始转型的重要原因。

装配式建筑是个新事物。以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为例,建安成本比传统现场建造的建筑普遍高出每平方米一百多元~几百元。为什么装配式建造比传统现场建造的建筑成本高呢?

首先,装配式建筑的安装精度高、建成质量好,实际上的建设标准比现场传统建造的建筑高,因此,质量提升了,成本自然也会增加。

西双说,那简单,现在就可以还你。他将手里的借条折一下,再折一下,然后展开,问罗衫,是不是三等分?罗衫莫名其妙地看着他,搞不懂他接下来会有什么名堂。西双嗤地从借条上撕下一绺,弹一下,甩给罗衫,说,三万块钱的三分之一,正好一万,还你。

其次,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结构构件是在工厂中生产的,与在现场施工的方式相比,构件在生产安装过程中要经过脱模、养护、堆放、运输、安装等各种不同的工况,钢筋和混凝土的材料用量一定会比现浇施工的单一工况略有增加,另外生产环节的税费也是增量成本中的新增部分。

综合以上因素,装配式建筑在成本上没法与现场传统建造建筑直接竞争。

另外,在装配式建筑发展初期,建安成本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行业处于学习曲线的初期,企业还没有完全掌握技术,缺乏专业队伍和熟练工人,没有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当行业有了一定规模,企业具备了这些能力,装配式建筑的综合成本一定会下降。

当然,装配式建筑的成本不是每一项都是增加的,虽然在预制构件的生产和运输上产生了部分增量成本,但也要看到由于建筑质量好,使得现场人工、抹灰量、外脚手架、材料浪费等成本大大减少。这些“减量成本”,随着人工费用的增加,对抵销装配式建筑的一部分增量成本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当前阶段,比较建安成本,装配式建筑比传统现场建造的成本是净增加,因而直接从成本方面进行竞争,目前的装配式建筑没有任何优势。

2. 差异化竞争分析

传统现场建造的建筑,质量通病多,在建设过程中的用水、材料的浪费大,对环境的污染也很大。从住房人角度看,这样的房子虽然便宜(当然从购房人的角度看,房价并不低),但是也是个低质量的产品,甚至仅仅是个半成品。现在,住房总量已不再短缺,这样的房子当然不能满足新时代人民对更美好居住生活的要求。而装配式建筑,实际上技术难度比现场传统建造的建筑高,房屋的建设质量明显也比现场传统建造的房子高一大截。

经过几年的历练,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已经熟悉了装配式建筑,并积累了装配式建筑施工的经验和技术,主体结构的施工速度已经与现浇建筑不相上下,甚至更快,尤其是装配式内装的工期大幅度地降低,建设工期具有明显优势,如果采用钢结构,加上装配式内装,施工的效率还会有极大的提升。雄安市民服务中心企业办公区采用模块式建筑,创造了45天生产、45天施工的装配式建造速度的新纪录,为装配式建筑提高效率做了很好的示范。

所以,装配式建筑比传统现场建造的建筑,更能满足市场对高品质、高效率的需求,装配式建筑具有现场传统建造所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质量更好、效率更高。

当前,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高,项目的整体效益是不是就差呢?建安成本是个静态因素,资金的时间成本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装配式建筑的生产效率高、工期短,可以大幅度降低资金的时间成本(利息),对提高项目效益具有很大作用。

如何缩短装配式建筑的项目建设周期呢?围绕着这一目标,可以通过标准化设计降低实施难度,做好项目的设计、生产、施工组织管理,提高协同效率,通过施工组织穿插提效(并行工程),从而大幅度缩短建设周期,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从建筑的全生命期来看,评价项目的综合效益,不仅要考虑建设期间的投入,还要考虑运营阶段的维护支出和租金收益。如果将运营维护阶段的费用一起计算的话,建设阶段的费用仅占总支出的30%~40%。因此,通过提高建筑的耐久性,降低维修维护的费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装配式建筑在建设阶段的投入相对较大,但由于建造精度高,质量好,相比采用现浇工法的建筑,能够大大提高建筑的耐久性。从这个角度来讲,装配式建筑更“省钱”。

2.首钢二通厂钢结构住宅

综上所述,装配式建筑在建安成本不占优的情况下,只有努力缩短建设周期,提高效率,才能取得较高的效益,才有可能建立针对传统现场建造模式的竞争优势。

这也印证了一句名言:“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在于高品质,核心竞争力则在高效上。

钢结构建筑具有大幅度提效的潜力

在住宅产业化(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的早期,受制于当时的理念和技术,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作为一个新事物,未能突破当时的标准与规范的藩篱,不得不采用“等同现浇”的技术路线。这种技术路线的确定,破解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落地发展的现实问题,使得装配式的新技术能够在现浇技术的“大树”上“嫁接”成活,使得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有了可能。但是,由于保有大量的现浇工作,使得预制和现浇两种工法并存,也从根本上限制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安装效率的提升空间。在早期的工程中,预制部分的比例只有不到10%~20%,现浇工法的占比约80%~90%,后来,预制的比例才逐步提高(北京市2017年工作计划中规定,60米以下的建筑的预制率不应低于40%)。现在,预制率高的项目上也能达到50%~60%。实践证明,预制率超过60%以后,要进一步提高,技术上的困难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综合效益会急剧下降。因此,在现有的技术体系下,进一步提高建设效率的空间比较有限。而钢结构建筑的施工安装效率具有天然的优势。除了组合楼面施工中才会采用现浇工法,竖向承重结构(柱、斜撑)大都采用钢结构,不会出现2种工法互相制约情况。钢结构框架的施工安装能够做到“一柱三层”甚至“一柱四层”,主体结构施工的效率要比混凝土结构高很多。

但是,钢结构建筑的建安成本普遍高于混凝土建筑,因此主要用在公共建筑上,尤其在大跨度、超高层建筑上用的十分普遍,而在量大面广(也对成本比较敏感)的住宅类项目上应用却很有限,总体占比不足3%,成为政府非常关心、业界为之努力的一个大课题。

如前所述,现阶段,装配式建筑(无论是混凝土,还是钢结构)的成本增量是刚性成本,无法消除,只能随着建设规模的增长、标准化程度的提高以及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不断降低,但消除与现浇建造方式之间的差距,甚至降到比现浇技术还低,短期之内是不可能的(长期看,人工成本的比例达到建设成本的一半以上,装配式建筑的成本就会低于现浇建筑)。所以,当下提升装配式建筑的竞争力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提升装配式建筑的整体生产效率。

发展绿色建造技术、发展信息化施工技术,对提升建造的效率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是当前大多数施工企业努力研究的课题。

发挥工厂生产的高效优势,将装配式建筑的重心由工地向工厂转移,将工地与工厂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发展新的“制造+建造”方式,从而大幅度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整体生产效率,此事大有可为。

由于装配式建筑的部品部件是在工厂制造的,施工安装是在工地内装配而成的。所以提高效率要从工厂制造、现场建造两个方面同时抓,并将制造与建造融合成一个整体,才能真正地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效率。

中国是制造大国,也是联合国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中国的基础设施与其他低成本国家相比,也有体系上的优势,中国的制造能力在这些年逐步体现出了很强的竞争力。但在装配式建筑中,制造业所起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自百年之前,制造建筑的想法就出现了,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提出建筑是居住的机器,并大力推广工业化建筑。其后有大量尝试,但由于过于重视技术,而忽略了建筑的人文特征与人的需求的复杂性,使得工业化的居住建筑并没有获得社会的认可。因此,如何满足用户的需求,同时将制造的高效高质的特点发挥出来,就是当今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发展中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猜你喜欢

必杀技现浇装配式
装配式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装配式建筑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研究
现浇模板施工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关于装配式建筑的几点思考
简化圆锥曲线运算的几个必杀技
总决赛必杀技
预应力支架现浇连续梁施工技术
现浇X形桩低应变瞬态动测响应三维有限元分析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计算方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