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词妙用成趣

2020-09-02杨小源

东坡赤壁诗词 2020年4期
关键词:诗眼诗词

中华传统诗词使用的文字,特别是对仗用字以名词为最多,但动词的作用却格外重要。动是大自然、社会、人体永恒的本质的属性。历来,诗词家们对动词的使用十分重视。其应用十分广泛。其显著作用是能让诗词有动感,得趣味,生动鲜活。这里是本人学诗断断续续记下的对动词的关注及一些零星想法。

一、描摹动作抒写人物心理和心境

白居易《长恨歌》中有句:“揽衣推枕起徘徊。”对人物一连串动作的记叙和描摹,如此细腻。七个字,居然写出了“揽衣”“推枕”“起”“徘徊”四个动作,将人物的独特而复杂的心理,渐次充分地展现出来。大家知道,仙人“太真”即是杨贵妃。唐玄宗为了排遣对杨贵妃的思念,派出方士,作为天子使者“上穷碧落下黄泉”,寻到海外仙山。“揽衣推枕”是仙子太真“闻道汉家天子使”到来,“梦魂”为之惊醒,有如一潭死水,突卷波澜,惊喜地忽地坐起,揽衣披上,枕头推开,要起来即去见来使,但,心如电转,在“起”的一刹那,想起从前多少年间的好多好多的事。当然,也想到她何以不在长安,不在成都,可能还记得马嵬坡,于是她犹豫了,迟疑了,从迅速揽衣推枕而起,一下变成为徘徊不前。从字面看,写的全是外在的细微动作,但表现的却是纠结于内心深处翻腾的巨澜。像这样能生动表现人物心思心境动作的描写,可以称之为典型细节。类似的句子相当多:

“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听雨”,让我们洞察到诗人寂寞、空虚、凄凉的心境。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闲居夏午睡起二绝句》)两句对闲适的描写,将诗人百无聊赖的空虚心境,表现得非常真切。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有约》)不停的梅雨,不停的蛙声,不来的约客,主人寂寞无聊无奈而又坚持信守等待那样一种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展现无遗,让人哭笑不得。再看:“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韩偓《春尽》)这个写景颔联,接连使用“浮”“归”“入”“断”四个动词,使得景物更加凄清,更重要的是,烘托了诗人的悲凉情绪。几个动词把物境和心境结合起来,融和一体。

再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结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从、穿、下、向”等四个动词,把诗人的狂喜和似箭的归心,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见,动词在表现人物心理,传递人物心境方面,有无可取代的作用。

二、练动词而成为句眼和诗眼

寫传统诗讲究推敲炼字,有“一字师”“半字师”和“千里求一字”等很多动人的故事。唐代齐己拜 “一字师”就流传很广。说的是齐己写了一首题为《早梅》的诗,拿给郑谷看。诗的颔联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过,说:“开了数枝,就不能说是早梅了。不如改为“一枝”开。”齐己非常佩服,拜郑谷为“一字师”。修改诗词,涉及到诗的多方面,炼字为“眼”,是其中至重至难的一个方面。在古往今来的诗坛上,善于练字,且成就很高,诗圣杜甫当是其中之一。他往往将颜色字、数目字,放在句子的最前边,炼为句之眼,表示倾心,并起醒目和引领作用。这自然属于练字的范畴,但最见功力,也最具成效的是他锤炼动词为句眼或诗眼。这样的例句,在杜诗中屡见不鲜。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

《水槛遣心》中上句的“出”字,写出鱼儿的活泼,颇具动感;下句的“斜”字,极其准确地把微风中的燕子,刻画得惟妙惟肖。《春夜喜雨》中上句的“潜”字,下句的“无”字,不仅让读者感受到春雨的可贵可喜,而且感受到老杜的爱心。《登高》的首联两句,每句都炼得三眼,“啸和飞”两个动词则将动静相映成趣的环境,表现得如在眼前。老杜重视炼动词,还特别喜欢用“动”字作句眼或诗眼。

“旌旗日暖龙蛇动。”(《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鼓角动江城。”(《岁暮》)“石鲸鳞甲动秋风。”(《秋兴八首》)“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的“动”字,将旌旗上的龙蛇,写得飞腾起来;《岁暮》的“动”是惊动,震动。这是《秋兴八首》之七的第四句,将昆明池畔玉石雕刻的鲸鱼写活了,活灵活现。《阁夜》是写通过三峡倒影见星河,即天河动摇,气势宏大,景物鲜活,显见出动词“动”字作用。《月夜》的诗眼是“独看”二字。《春望》的诗眼是首句,又重在“破”和“在”两个动词。诗人因“国破”而痛,面对破碎犹“在”的山河而苦。

三、动词往往是形象变形的条件

利用通感或者拟人的手法,诗中的形象是可以变形的。死物,可以变为活物,有知觉,有思想,从而鲜活感人,诗便格外有情趣,有美感,有意境。造成这种变形的技巧有多种,依赖动词是十分重要的一条。例如刘庆霖的《冬日打柴》:“一把镰刀一丈绳,河边打草雪兼冰。捆星背月归来晚,踩响荒村犬吠声。”

诗为赋体,极具动感。“捆星背月”使柴捆变形加重——不能仅仅理解为柴上反映的星月之光,应当感受到“柴”重如星月。其重不可估量,让人想见贫儿的重负。重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想象,本村的,总在一起摸爬滚打十分熟悉的狗,听到熟悉的脚步声,通常是不会叫的,即使叫,也是亲昵的叫,而不是吠。但,今夜,其沉重的脚步变得陌生了,就是说那犬吠声是被沉重的脚步“踩响”的。

再如刘禹锡的《春词》:“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此诗用动词造成双重变形。其一“深锁春光一院愁”,愁有了形态,即变为一院春光,被锁住了。其二“蜻蜓飞上玉搔头”假花“玉搔头”因“蜻蜓飞上”而变为真花。

再比如,有一首题为《读书》的七绝:“满院秋苔未扫除,竹帘垂下静如初。庭前终日无人到,老树低头听读书。”

前三句写环境,一个很静的小院,秋苔未扫,竹帘犹垂,“无人到”是说没有客人来,但主人还是在的,在读书。第四句,异军突起,来了个听读书的——院中的老树。试想,院内若没有这老树,有根电线杆,就没法弯腰了。作者正是抓住了老树枝干弯曲下垂的特点,随弯就弯,连续用动词。“低头听”,无知的老树变为有知,让这首诗新鲜灵动起来,别有一番趣味。

四、关于使用动词有两点要特别注意

一是平水韵中有些动词如:潜、跳、过、看、探、思、望、忘、听、醒、泯、虑、驱、敲、凭、吟、挤等,属两读的字,使用时作平作仄都可以。在普通话里,声调不同,字意便不同,规定得十分明确,没有那么多两读的字了,就是说没有那么多便宜可占了。

二是使用动词要防止多而不当。美味不可多贪,感人诗词中用动词有多用而不当的时候。如唐代陈子昂的五律《春夜别友人》:“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古人评点此诗,指出:八句的腰字皆仄声不觉其病,然亦当戒。笔者以为,每句中间的字,全是仄声,如果尚可,那么其中七个动词,七句全是主谓宾结构,于声韵上造成重复,一顺边,也应视为病,应当避免。

(杨小源,笔名关东子。祖籍山东济南历城。系中华诗词学会﹤三届﹥理事、沈阳诗词学会副会长、柳塘诗社终身名誉社长。著有《听雪斋吟稿》)

猜你喜欢

诗眼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终究有一枚诗眼
诗眼
诗眼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猜诗词
抓住诗眼深化诗歌教学
抓诗眼,学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