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微传播语境下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保护

2020-09-02安钰盟谷雨

传媒论坛 2020年7期
关键词:微传播思考建议传统村落

安钰盟 谷雨

摘 要: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微传播逐渐成为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传统村落作为中国古老农耕文明孕育的重要文化遗产,借助微传播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传承,使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焕发新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传统村落及微传播的介绍切入,进而探讨如何通过微传播对传统村落进行传承保护。

关键词:微传播;传统村落;思考建议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7-000-02

一、引言

传统村落是中华儿女历经千年创造、保护并使之传承的珍贵财富,凝结着无数人的智慧与乡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建筑价值,兼具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传统村落不同于一般的古代建筑或遗留文物,是人们日常居住、生产和生活的地方。坐落于华北平原的河北省,其传统村落具有浓郁的北方特色,这些传统村落依据地理属性和不同的海拔特征,分为平原型、丘陵型、山地型和高原型四大类。传统村落不同的要素和特征,是不同地域、民族、文化和不同发展阶段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演变的体现,包含着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方言土语、历史故事等。在数千年农耕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传统村落记录着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应该被重视和保护,这既是当前文化传承、繁荣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在社会转型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必须面对的课题。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速了信息技术的更新与新媒体的发展,随着“自媒体”这一传播主体的迅速扩大,“微传播”越来越成为文化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展现出了强大的传播力量和传播效果。不同于电视、报纸、书籍等宏传播,微传播以“微”为最主要的特点,大多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其传播内容是“微内容”,如一句话、一段视频甚至一个表情符号;传播体验是“微动作”,像转发、点赞、投票、评价等;传播对象是“微受众”,比如朋友圈、群组、粉丝等等。

作为的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微传播互动性强,语言具有人性化、网络化的特点,并长于使用视觉化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向受众传递所需信息。传统村落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活化石”,要在当代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就必须回答好保护与发展、传统与现代、传承与融合的时代课题。而当前信息技术和微传播的兴起,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提供了数字化保护和互联网传播的全新路径。

二、微传播在传统村落传承保护中的具体策略

(一)借鉴微传播“小而美”的特点,让传统村落文化走上互联网

传统村落文化不是宏大叙事,它往往蕴藏于乡村生活一幅幅生动的图景中,体现在微小、鲜活又独具特色的细节里。微传播变单向、宏大、严肃的传播方式为群众自发、随时随地、点滴记录式的传播,乡村风景、特色小吃、方言俚语,让传统乡村生活图景得以在网络重现。比如,石家庄井陉县作为河北传统村落第一大县,通过举办一系列特色民间艺术活动,借助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渠道广泛传播,让传统乡村风貌、特色民俗、生活方式重回人们视野;邯郸磁县“打铁花”民俗视频,引起社会各界对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的广泛关注和转发。像这样身边写实、细微生动、点滴呈现的文化传播,不仅能够纠正只注重乡土建筑和历史景观保护的工作偏向,还能够让传统村落的文化脉络和精神内涵在网络世界得以延续,从而真正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二)借助微传播的人际传播途径,打通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乡情脉络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传播的生命力在于参与。保护传统村落,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保护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这也是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意义所在。微传播基于人际传播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契合和还原了传统文化的维系模式,更加贴近以乡情、亲情、友情等为载体文化传播途径。邢台宁晋县以乡贤为载体,借助微传播渠道传承先贤事迹、培育当代乡贤、弘扬文明乡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并在当代互联网传播中大放异彩。还有一些传统村落,通过征集老照片、组织故乡游、讲述家乡故事等乡情活动,点对点推送、传与受互动、链条式发动,打通了传统村落文化传播的乡情脉络。借助微传播,既发动了同乡、同宗、同族人士积极参与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又能够让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流入现代生活,用传统文化滋润和涵养心田,从而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城市生活与乡村情感的有机联通。

(三)充分挖掘微传播的巨大潜力,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带来新动力

传统村落不是“文保单位”,而是生产生活的场所,是具有独特特点的社会组织结构。保护传统村落,关键在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传统与现代、传承与融合的关系。在互联网时代,借助微传播的能量,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不但不矛盾,反而是和谐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邢台市邢台县在英谈等传统村落的保护中,广泛借力微信、微博等传播渠道,打响传统村落旅游品牌,村民旅游收入连年增长,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相统一。保定阜平骆驼湾村,通过微传播推介自然风光,发展乡村旅游,探索出了精准扶贫的新路子。所以,保护传统村落不是原封不动、一成不变,而是要坚持尊重历史和尊敬群众生活并重,在充分调查了解之后,因地制宜,建设适宜当地人民生活和产业发展的村庄,不断发展以乡村民俗、人文资源、自然景观等为主体的特色产业。只有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统一、传统与现代相融合,让传统村落人宜居、共现代、同发展,才能够真正做到保护可持续。

(四)放大微传播的磁化效应,充分发掘释放汇聚群众传播的庞大能量

与宏传播相比,微传播多数是非专业化运作、亚组织的行为。虽然从个体上来看,大多数微传播方向是无序的,但一旦数量达到一定的临界值,微传播就会产生磁化效应,吸引周边群众关注同一話题,进而引发巨大的传播热潮和社会传播效应。经调查统计,2019年河北省内粉丝量超过1万的微媒介数量就达到1669个、年阅读量数十亿人次。基于微传播的磁化效应,通过加以有组织的宣传引导,发掘、培育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潜力、关注传统文化的微媒介,组织一些传统村落文化的宣传、推介、培训和论坛,不断提高微传播主体的视野、层次和水平,推动传统村落文化传播达到一定的临界条件,就能够将群众自发传播的小能量,汇聚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的大合力。

三、结语

当前,我省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意识显著提升,但系统化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才刚刚开始。在此过程中,需要相关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探索,也需全民共识和各界参与。虽然微传播还具有小、散、乱、杂等不足,但也具备情、真、意、美的优势,能够广泛覆盖社会各个层面,只要我们掌握规律、有效利用,就一定能够让传统村落文化在互联网时代重焕生机,让古老村落与现代文明实现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李一品.冀西山地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探析——以河北省大梁江村为例[D].河北工业大学,2017.

[2]胡燕,陈晟,曹玮.传统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内涵[J].城市发展研究, 2014(1).

[3]郭明飞,杨磊.微空间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及其防范体系构建[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5,(002):28-33.

[4]吴理财.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基于中西部五省的实证调查[J].社会主义研究,2013(04):121-128.

[5]史可.江苏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6]汪欣.传统村落与文化生态[J].文化月刊,2013(12):120.

其他作者简介:

谷雨,男,汉族,河北张家口人。研究方向:文化产业、新媒体传播。

作者简介:安钰盟,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研究方向:新闻学。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2016年度项目《河北省传统村落文化数字化保护和微传播研究》 (项目批准号:HB16XW004)。

猜你喜欢

微传播思考建议传统村落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对山东高考改革的几点见解
“微传播”时代微信平台在医学期刊中的实际应用
试论物理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教育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公共领域视野下的高校微传播研究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传统媒体微传播的“把关”角色探索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