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澳门非遗搭棚工艺

2020-09-01郑子璇

居业 2020年5期

摘 要:中国传统的建筑技术中有一类特别的临时性建筑工艺,这种以竹子为主要材料搭建而成的临时性建筑十分具有特色,在广东以及港澳地区广为流传。澳门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数十个,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搭棚工艺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部分。而戏棚建筑是搭棚工艺的典型代表。在澳门每当传统的神诞节庆,寺庙门口就会搭起临时戏棚建筑,上演神功戏庆祝神明的诞辰。

关键词:搭棚工艺;戏棚;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编号:2095-4085(2020)05-0060-02

戏棚作为搭棚工艺中十分具有艺术代表性的一种主要源于它的人文特性。在澳门戏棚是粤剧表演的场所之一,粤剧自产生以来一直都是民间娱乐的一种重要方式,而它的表演场所也就随之具有研究价值。戏棚的艺术价值源于它建筑构造的特殊性,由竹子作为材料,通过竹子之间相互的捆扎,构成稳固的临时建筑,这种捆扎工艺今天成为了一门非遗手工艺。

1 搭棚工艺——戏棚概述

搭棚工艺中的戏棚是上演神功戏的场所。戏棚这种古老的剧场形式,时至今日只在港澳及个别地区流传使用,大在部分地区已经失传。澳门的地理位置临海,在古时候多数人民依靠打渔为生,人们为祈求风调雨顺,保佑平安等目的十分信奉妈祖、北帝等水神,每年神明诞生的日子,人们会举办祭祀活动,酬谢神明。在祭祀活动中,搭棚唱戏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戏棚往往建于寺庙的正门口,为的是让神明可以看到戏剧表演。所以一开始神功戏上演的目的是为了在神明诞辰之日来娱乐神明,随着时间的发展,神功戏逐渐开始面向大众开放,其目的从娱神转变为娱人。澳门至今依然搭建戏棚的神诞节有土地诞(农历二月初二)、北帝诞(农历三月初三)、妈祖诞(农历三月廿三)、谭公诞(农历四月初八)。

2 戏棚的历史沿革

港澳的地理位置毗邻广东,大部分风俗习惯受到广东影响。所以搭棚工艺的源头自认源自广府搭棚工艺。在1863年,德国画家爱德华·希尔德布兰特在画作中就真实地呈现了澳门妈祖诞及妈阁庙前搭戏棚演戏的情景。作品中能看出当时的繁华场景。

3 工艺技术

每年神诞节前一至两周,就会开始在寺庙门口搭建戏棚建筑,图中为澳门北帝庙戏棚的搭建过程,戏棚就是通过竹子的相互捆绑、固定搭建而成,竹子之间捆扎使用的是竹子表面削成的薄竹条,它被称为“竹篾”。

在搭棚行业中,竹子的摆放有不同叫法,在戏棚搭建中與地面垂直的竹子被称为“针”,打横的竹子被称为“牵”,起到固定的斜竹子被称为“唱”。每一个部分都由三角形组成,十分牢固。

在搭建完基本的棚架部分后,现代的戏棚会在戏棚的四周及顶部围上红白蓝的防水布,起到遮风挡雨的作用。根据爱德华·希尔德布兰特的作品能看到,古时候会使用图中的茅草或葵叶来挡雨,建造所使用的物料都是取自于当地盛产的植物,所以十分具有地域特色。

4 结 语

在人文层面,自古以来戏棚与粤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粤剧表演的临时性场所,是粤剧的重要载体之一。古时候人们娱乐方式稀少,戏曲表演在当时起到重要的作用,粤剧一步步发展至今,戏棚见证了粤剧的发展过程。在建筑层面,竹质的建筑材料通过手工捆扎,短时间架起一座建筑工人们看戏使用,具有很强的功能性与实用性。

戏棚建筑发展到今天离不开一群手工艺者的坚持,但是目前澳门的搭棚手工艺人十分缺稀,这个现实情况值得关注,一旦失传这种通过捆扎竹子建成的建筑将消失,与众多非遗一样,面临着各式各样的困境。所以戏棚发展到今天需要逐渐改变发展的方向,需要与艺术、与文化进一步融合。以香港为例,为了将传统的戏棚与现代艺术相结合,香港以西九大戏棚为主题制作文创产品,这种活化行动可以让传统的戏棚焕发出新的光彩,把戏棚引向了新的发展方向,值得参考。

参考文献:

[1]程宜.广府搭棚艺术[J].文化遗产,2013,(04):146-151.

[2]谢燕舞.棚、观、集--关于竹棚、戏曲及市集文化的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

作者简介:郑子璇(1994—),女,汉族,广东茂名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