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不同整地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2020-08-31刘杰

西部论丛 2020年10期
关键词:冬小麦

摘 要: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农机耕作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改善了农作物生长环境,增强了农作物的适应力。文章以冬小麦种植为例,对农耕中不同整地方式加以分析,研究其在冬小麦生长发育中的作用,以期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关键词:整地方式;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品种和播量。本次研究选取了农大211冬小麦品种作为研究对象,每667平方米播种量控制在20千克左右。

1.2试验设计。本次研究选择的耕地方式有五种,耕翻+耙地、耕翻+旋耕、旋耕两遍、深松+旋耕、重耙+耕翻+轻耙。

1.3田间管理。将冬小麦的播种日期定在10月初,施加二铵和复合肥增加土壤肥力。每公顷施加的二铵肥在7.5千克左右,复合肥按照18:17:10的比例每公顷施加50千克。种子除在初期阶段进行浇水润湿外,在11月中旬、4月中旬和5月初分别喷灌浇水,保证土壤湿润度。在4月初期对田间杂草予以清除,可使用苯磺隆药剂辅助开展。在5月终末期阶段,实行病虫害防治,喷洒吡虫啉、粉锈宁和敌敌畏等药剂。

2数据分析

2.1不同整地方式对冬小麦单株性状带来的影响

1)对次生根的影响。不同耕地方式对冬小麦次生根的生长也会存在不同,次生根的条数越多,冬小麦的根系也就越发达,最终产量也会越多。如上图所示,返青期内次生根条数最多的是旋耕两边的耕地模式,可达到4.7条,最少的是翻耕+旋耕方式,仅3.5条;到起身期,次生根的数量逐渐增多,且存在明显变化,其中发展最好的当属翻耕+耙耕和翻耕+旋耕的作业方式,次生根数量达到15.8和14.2条。而最终拔节期内,则是旋耕两遍和深松+旋耕的方式有利于次生根生长,数量在13.4-13.6条左右。计算最终值,翻耕+旋耕的处理方式最有利于次生根生长。

2)对冬小麦单株分蘖的影响。冬小麦单株分蘖能力将决定亩穗数的数量。根据现有数据可知,旋耕两边的作业方式,可保证冬小麦在返青期、起身期、拔节期内分蘖能力良好下,单株分蘖的数量分别在3.2、3.6、1.6,平均数值明显高于对照数据。

3)对冬小麦叶面积系数的影响。冬小麦叶面积系数的高低决定了土地上绿叶面积的大小,关乎冬小麦的光合作用。通过试验研究,分别获取起身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内冬小麦叶面积系数参数,发现只有重耙+翻耕+轻粑的耕作方式的叶面积最小,不利于冬小麦光合作用。

4)对植株高度的影响。植株高度决定的是冬小麦植株的长势情况,研究人员分别对起身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实行观察和记录,在这五种耕地方式中,翻耕+耙耕处理方式在促进植株生长中起到显著效果,各阶段长势情况分别为30.4、38、58、71;翻耕+旋耕处理方式次之,相关数据参数分别为26.5、40、59、68;最差的是旋耕两遍,各阶段长势数据为25.7、35、53、69。

2.2不同耕地方式对冬小麦群体的影响。按照标准对照表,对不同耕地方式下,冬小麦的基本苗、返青茎数、起身期茎数、拔节总茎、抽穗期苗穗数、灌浆期苗穗数展开对比分析,结合最终数据了解冬小麦群体的变化特征。对比分析后,发现翻耕+耙地的处理方式最有利于冬小麦生长,各对比参数分别为35、108、153、93.5、66.5、54.5;有最适合的自然也有最不适合的,在这五种方式中,深松+旋耕就是最不适合的,相关参数为30.3、88.8、128.5、85.5、56、51.5。

2.3对冬小麦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从穗部性状分析,五种耕地处理方式对比中,占据第一、第二位的是重耙+翻耕+轻粑、翻耕+耙地的处理方式。穗粒基本相同,都在27粒左右。从产量上分析,翻耕+耙地的处理方式产量最高,在37.04左右,相比于标准规范值增加了10.16%。而翻耕+旋耕、旋耕两遍、深松+旋耕三个处理方式的产量最低,在32.77、32.59、33.79,相对减产了9.56%、11.95%、3.11%。

3結论和谈论

根据上述试验对比可得出以下结论:促进次生根生长方面,翻耕+旋耕的处理方式最为有利,旋耕两遍的处理方式次之,不过后者在使用后,越到后期带来的不利条件越多,次生根生长也逐渐减弱,冬小麦减产;从单株分蘖能力分析,以翻耕+耙地、翻耕+旋耕、深松+旋耕这三种处理方式最为显著;植株长势方面分析,最好的处理方式为翻耕+耙地,最次是重耙+翻耕+轻粑的方式,旋耕两遍存在着前好后弱的现象;在群体状态中,则是翻耕+耙地、重耙+翻耕+轻耙的处理方式最优,其他方式在亩穗数的增加上明显处于劣势。

通过对五种不同耕地处理方式的对比分析了解到,翻耕+耙地的处理方式最为适合冬小麦的成长,产量和质量均高于其他方式。虽然对亩穗数和千粒重这两个数据展开分析,是重耙+翻耕+轻粑的处理方式最佳。但其产量较翻耕+耙地要低,这是因为翻耕+耙地的处理方式会加厚土壤耕作层的厚度,土壤的稀松度增加,但又不至于出现失温失墒的情况,满足冬小麦生长需求。

4结语

希望通过上文的试验研究,从业者可了解不同耕地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并在日后加大重视力度,采取合理措施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明西.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技推广. 2019(05)

[2] 郝艳茹,赵香莲.不同播种方式和施氮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基层农技推广. 2017(10)

[3] 刘统兵.水分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J].  农家参谋. 2020(04)

[4] 翟二华,焦军伟.高温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及预防措施[J]. 河南农业. 2020(10)

[5] 张琨琨,曹重阳,孙帅,贾文庆,余功明.微量元素锰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进展[J].  现代农业科技. 2016(22)

[6] 梁笃.烯效唑对晋中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 2017(07)

[7] 郝国芹.浅析秸秆还田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J].  种子科技. 2017(09)

作者简介:刘杰(1982.11—)女,汉族,籍贯,辽宁北票人,北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职称:农艺师,专业:农学,研究方向:农技推广。

猜你喜欢

冬小麦
冬小麦田N2O通量研究
冬小麦的秘密
腐殖酸与化肥配施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冬小麦春季病虫害防治
冬小麦田间生产管理技术与要求
冬小麦种植管理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
冬小麦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慢慢生长
小麦高产栽培途径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临夏县冬小麦宽幅精准匀播最佳施肥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