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

2020-08-31刘宗哲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17期
关键词:生活化文本儿童

刘宗哲

《道德与法治》课程倡导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它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生活性是《道德与法治》最重要的特征,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生活德育论”告诉我们,儿童道德的行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围绕道德生活化的理念,要让课堂成为生活的课堂,成为儿童发展个性的舞台,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学习。

一、确定生活化的学习目标,培养生活化的情感目标

《道德与法治》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教材的观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态生成教学目标。要确立情感目标、行为与习惯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比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册《上学路上》一课时,考虑到我所在的学校地处农村,学校里也基本上都是当地的农村孩子和外来务工子女。和城里孩子相比,他们对城市交通法规缺少了解,在实际的生活中接触交通标志的机会也相对较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这样很容易发生危险。虽然学校、老师也经常就此问题进行教育,但对于接触不到这些知识的孩子来说则收获甚微。借助这节课,我想从细微之处入手,让学生学会常见的交通标志,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避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指导他们认识常见的交通手势,学会避守交通规则。所以这堂课的目标不仅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补充更多学生不常看得到的一些交通知识,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生活,让他们在头脑中时常紧期“安全”这根弦,为今后的生活做好铺垫,努力让行为规范从生活中来,在经过修正后再回到生活中去。

二、挖掘生活性的教学资源,积累生活化的课堂素材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教学《我和我的家》一课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各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別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双手套,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勾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由于我的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现在的新课程教材配有大量富有情趣、童趣的图片等课程资源,但不管怎么说,展现在学生面前的还是些无声无息的材料,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还是喜欢使图中人物、文中的内容变得有血有肉。这就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探寻学生生活中的矛盾或焦点。

三、探索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开展生活化的课堂活动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課程理念也倡导品徳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徳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如教学三年级《我学习 我快乐》一课,我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表演起来入情入境,对学生的触动较大。这样的角色粉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表演之后,学生对“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通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道德与法治》课程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问题,适宜开展活动学习。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

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教学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让学生从原有的生活经验入手,丰富拓展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最终体验快乐,回归生活。

猜你喜欢

生活化文本儿童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