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反转型新闻的传播机制

2020-08-31张瑞

西部论丛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新闻价值传播者

张瑞

摘 要:当今社会,自媒体的发展使得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权威媒体的传播。信息传播求快求新、受众思维刻板臆断、编辑求转求赞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快餐型消息充盈媒体,其中便不乏颇具戏剧化的反转型新闻。反转型新闻指的是媒体报道的信息随着时间的展开,呈现出与初始公布消息完全对立的信息状态,且后者被证明系事件真实消息的新闻报道。这是对大众媒体权威与公信力的羞辱。全面思考反转型新闻产生的原因,并从其特征出发,找出应对之策,希冀为业界思考如何平衡信息传播的准确与快速抛砖引玉。

关键词:反转型新闻;传播者;UGG;新闻价值

自媒体的发展为受众发布消息、选择信息、评论媒体提供了便利。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有利于信息的自由流通与情绪的自由释放。但是,信息发布的简单易行也使得新闻的发布与扩散变得简单而粗暴,真假消息混杂,前后发布矛盾——充满戏剧性变化的反转型新闻便是一例。

一.事实截然相反:反转型新闻的戏剧性变脸

Web2.0时代,传播内容呈现出“UGG”[1],即“用户自制内容”或“用户自创内容”的新态势。一方面,它的活力使得传统媒体在主动利用UGG后内容制作更多样和丰富;另一方面,其专业性程度欠佳的弊端也带来一些值得反思和警惕的情况。

众所周知,大众传播内容是经过大众媒介的把关人搜集、整理、加工和传播的消息。它是媒介规范性、专业性操作的结果。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失实的大众传播内容屡见不鲜。其中,反转型新闻更是因其戏剧性、颠覆性的内容呈现而引发受众对媒体真实性新闻价值坚守能力的鄙夷。

反转型新闻,笔者将其定义如下:媒体报道的信息随着时间的展开,呈现出与初始公布消息完全对立的信息状态,且后者被证明系事件真实消息的新闻报道。

2020年8月9日,一篇名为《乞讨钉子户扎根景区20年,工作人员无奈:儿子开车送,还买了房》的新闻在网络上热传。新华网的这篇文章讲述了镇江金山寺景区一位乞讨20年的老人,对外声称自己“有三个小孩要养,生活困难”,而现实生活中有车有房生活无虞。稿件配发的视频中,景区保安队长、市救助站受理科科长等人,都以无奈的语气进行了“事实阐述”。搜狐网、腾讯网等多家机构都有相同内容的信息发布。铺天盖地的传播态势甚至还在微博热搜中占据了前列位置,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由此发起的小调查话题“你在街上遇到乞讨者,会给予帮助吗”也在热度不减的次日吸引了5.9万微博用户参与。

经传统媒体或新媒体发出消息,或在自媒体发酵后再经传统媒体加工、转发后,信息往往会引发大众的跟风转发及评论。在这一新闻中,公众神经被“职业乞丐”、“坏人老了”等标签所触动。细看网友的评论,“消费善良”、“建议入刑”等理性表达愤慨的话语占据多半,但语言过激的评论,诸如抨击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差劲”、调侃人性灰暗“全国都有”的互动反馈也有一定空间。

但是,反转出现了。《镇江金山景区“乞讨钉子户”,记者探访发现真相》的文章经由环球人物杂志发出,中华网河南发出《镇江金山寺老人景區乞讨20年,儿子开车接送“上下班”?社区回应来了》的文章……与之前完全相反对立的消息经由不同的媒体发出,且后者被证实是事件的真实消息:老人患有精神疾病,无房;其儿媳及孙子无劳动挣钱的能力,三个小孩全靠儿子打工养活;所谓“车”是电动车——老人无车无房、生活困难,这才是真相。

随着媒体报道的转向、信息披露的全面,网友的关注点也显现出由前述的愤慨老人到当下的嘲讽媒体的状态。如广西政法官微在辟谣文章出现后依然发出假信息的行为,被受众指责其“官微就这水平?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呢”,调侃媒体环境“造谣上热搜,辟谣没人看”的怪相。这些戏谑的评论,掺杂了无奈,也道出了反转型新闻之所以出现的某一层面原因。

二.反转型新闻出现的原因探析

1.受众促使,新闻消费求快求奇。从受众层面来说,新奇性的信

息是最吸引其眼球的。再配以声画并茂的图片、视频,更增添了受众被误导的砝码。快餐文化追求速成,它以表达通俗和短期流行为特征。具体到媒体环境里,快餐文化即为新闻快餐。当今媒体信息繁多,具新奇特质的消息也充斥界面,这就形成了新闻作品的快餐化消费现象。受众只关注并快速阅读媒体提供的消息,对信息真假与否的推敲变少了,尤其是涉及易触发受众神经的两极性事件及标签化群体时,此心理尤为明显。比如2015年的假新闻《村支书性侵村民留守妻子:村里一半都是我的娃》,后被证实只是一句“私下吹牛的话”,新闻反转。但因“村支书”、“性侵”、“留守”的标签甚“迎”大众胃口而得以被多方转发和评论,这种求快、求奇的消费心理造成的影响并没有消失。笔者认为,受众人文关怀思想的滥用和“弱势群体=正义”错误思维,也会造成自身对新闻的歪曲解读,进而在转发和评论时造成对新闻当事人的伤害。

2.传者失误,把关失当+求赞求转。一般来说,新闻报道由信息

收集、编辑、发布等环节构成,这也是传播者对信息进行甄别和重新加以结构化的过程[2]。依据怀特、盖博、休梅克等学者对影响把关人因素的研究来看,日常事件到达媒介而形成的图像由多种因素作用。而对于新闻赖以存在的生命线——真实性来说,把关失误主要由如下原因造成:①线索为假;②采访不到位。例如,“金山寺乞讨人员有车有房”的论调来源于被采访对象的说辞,而非记者深入走访当事人所属民政、居住社区等得来的结果,这就导致支撑新闻的基本事实为假。学者李良荣认为,新闻价值是指能够构成新闻的事实所包含的引起人们共同兴趣的素质。媒体对于新闻价值的判读有其同质化倾向,加之媒体对点击量、阅读量的追求,记者编辑容易在求转发思维的影响下扎堆性关注、扎堆性错误报道,乃至之后扎堆性纠错,从而造成反转型新闻的出现。同时,由于多媒体的联合推送而致稿件铺天盖地般地出现集约性错误,这种情况多借由网络媒体编辑惯性的复制粘贴与求赞求转思维而致。

3.媒介环境:UGG与专业性的平衡。Web2.0带给媒体的最大推力在于它的创造力。现在的传播环境里,传播内容不再只是由专业人士向广大受众散播,而是受众本身就是内容提供者——这种用户自创内容相比较大众传播的专业人士来说,欠缺专业性,其表现之一便是信息的掺假概率。先错后对,是“反转”之谓的来历。如何平衡UGG带来的海量新闻素材与媒体基本的专业性之间的关系,是需要传统大众媒介思考的,否则,求快的编辑和求奇的受众会在反转型新闻的怪圈里兜兜转转,直接影响受众的新闻体验、媒体的公信力塑造和新闻当事人的正常名誉等。

三.反转型新闻呈现的特征分析

1.先错后对,反复消费受众好奇心理。反转型的新闻在网络上的例子不胜枚举。几年前“扶不扶”的思想引发民众恐慌时,有媒体曝出“老外扶起被撞大妈反被讹诈”,后证实是“老外违规驾驶并撞伤大妈”;“香港女婴被内地人拐走”的新闻,后被证实是母亲将死亡女儿扔掉并嫁祸于被拐;月余前沸腾于网络的“名校大学生多次偷外卖被刑拘”的消息,新闻反转后,受众才从同情贫困学子的错误回归到正视法理的轨道上来;女子自称遭父母长期家暴,新闻反转后大众才知事实真相是有网瘾的女子捏造情形……这些新闻,在反转前均符合新闻价值选择的标准,甚至在“奇特性”这一因素上更具吸引人目光的筹码,因此,吸引着广大受众进行阅读、转发、评论。随着媒体工作人员的深入探访和事件自身的持续发酵,真实的信息逐渐浮出水面。前期因猎奇心理催生出的受众同情与关注,为后续真实信息的披露埋下了隐患,也就导致了先错后对的反转型新闻出现“假消息漫天散布,辟谣后无人关注”的怪相。

2.声像兼有,假消息足以蒙蔽受众。从形式上看,反转型新闻多

是以“有图有真相”和“现场视频为证”为宣传点。在“金山寺乞讨老人有房有车”的相关消息报告中,附近工作人员、景区保安队长、救助站处理科科长三个人在视频中均有出现,并以声情并茂的语言表达、具名具姓的字幕配给来增强真实度。但是,假信息的内容表达,再生动的陈述、再具名的表达,也无法掩盖其虚假的本质。然而,对于沉浸于新闻阅读、无法接触新闻当事人的普通受众而言,这样的信息包装足以促发其关注与转发。因此,才会出现反转型新闻先错后对扎堆性报道乃至频频登上微博热搜。

3.传播过程上看,往往由多家媒体共同助推。当今媒体环境不再

是报纸、广播、电视三分天下的时代,而是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通力合作的时代。这样的媒介环境为多种类、多信息的流通提供了更多可能,但也为先错后对的反转型新闻报道增加了机会。集中关注

——扎堆报道——集体纠错——热点散去,这样的模式形成过程里,不乏人民网、新华网等知名媒体的参与,同样,自媒体的跟风播发、受众的聚集式围观,都使相关的消息传播态势升温。媒体注重新闻的速成,以期占领阅读和转发的流量;受众关注并快速阅读媒体提供的消息,助推着假消息的散播和辟谣力度的加大。在传播的过程里,短期、速成、跟风、同质化,是多方促成的结果。

四.减少反转型新闻出现的对策提议

1.受众群体应注重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当下媒介环境下的受众

作为信息的传播者,需积极提升自身使用媒介的能力,不做网络暴民、不信谣不传谣是基本素养。更重要的是,在面对不同媒体中的各种信息时,受众选择信息的能力、質疑信息真假和全面与否的能力、理解信息并思辨反应的能力等,也是其素养提升的着力点。反转型新闻的出现,有制造噱头获得流量的主观造假成分,有未能甄别以致蒙蔽的信息选择失当成分,归结为一,即媒介素养有待提升。

2.媒介工作者应时刻谨记以新闻专业主义为标杆。学者陆晔和潘忠党认为,新闻专业主义是“一套定义媒介社会功能的信念,一系列规范新闻工作的职业伦理,一种服从政治和经济权力之外的更高权威的精神,以及一种服务公众的自觉态度”[3],其核心原则是客观性。媒介新闻工作者应以事实为准绳,深入现场,遵循程序正义[4],至少表达新闻故事的两面,均衡分布采访对象的话语占比,而非只为转发效应、点赞效应而传图片、传视频,不注意核实新闻线索。

综上所述,反转型新闻的出现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在新闻快餐化阅读的环境下,UGG与专业媒介新闻生产的设法平衡、受众媒介素养提升的呼唤、媒体从业者的新闻专业主义重塑等,都是减少甚至杜绝反转型新闻出现的措施。如此,大众传媒方能营造真实客观的媒介环境,为受众认知社会提供可信赖的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0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大学出版社

[3] 胡正荣.传播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6

[4] 姜德峰.新闻报道也强调“程序正义”[J].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

猜你喜欢

新闻价值传播者
时传祥纪念馆:做好三种精神的记录者和传播者
新闻人要做好社会的“瞭望者”
豪车交通事故报道中媒体刻板心理及对策分析
新闻传播渠道中传播者权力问题的分析
1927年至1937年湖南省炎陵县红军标语的发展
策展新闻视角下的中美新闻APP比较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法治媒体如何讲好法治故事
怎样让民生新闻更“接地气”
灾难报道中的伦理失范与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