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科学建构

2020-08-31祁梦诗

西部论丛 2020年10期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构

摘 要: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推动了网络时代的到来,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网民数量达8.5亿人,社交网民普及率达到61.6%。这意味着我国进入了网络高速发展的新时代,这也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挑战。在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更加隐蔽,客体主体性逐渐凸显,主客体之间互动方式更加多元,这都为我们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建构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基础、最核心的问题,是我们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前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依托新媒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虽无本质区别,但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厘清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客体关系成为我们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是当前网络时代的产物,其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无本质区别。正如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拥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一般特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主体定义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人。由此推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即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思想品德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的个体或群体。网络作为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网络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也更具特殊性,网络空间中思想政治教育者披上了神秘的外纱,成为"网民"。然而,在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也是具有神秘身份的"网民"。如何界定二者之间的身份,还需回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本质上来。在网络空间中同樣身为"网民",能够依据一定的目的和方式,有计划、有组织的发布信息,对浏览网络信息的"网民"施加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个人或群体,我们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网络空间,利用互联网这个媒介将自己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道德理念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以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新方式有目的的传达给他的教育对象,虽然他的身份由课堂上的教师转变为网络世界的网民,但他的行为本身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本质特征。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与马克思认识论中所阐释的客体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相呼应,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活动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处于从属和被动地位,被动地接受主体的引导和主体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第一,客体能够主动、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主体所教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内心接受之后外化为实际行动。二是指客体对主体所传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有自我判断、辨别的接受,甚至客体会对主体所传授的内容产生质疑和排斥。在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同样是披着神秘外纱的网民。然而同样身为网民,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却有很大的不同。有的网民只是浏览其他网民发布的信息,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进行观看,在这个过程中,他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自己所观看的网络信息的感染,我们将这类网民就定义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更加遮蔽。首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导性下降。不同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身份都是“网民”,在网络空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通过网络这个媒介进行,这就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有了时空上的分离,从而使双方的互动方式间接化。主体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及时感知到客体的心理变化,不能及时解决客体在学习和接受知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容易引发客体对主体的质疑,使主体的主导性下降。另外,网络空间的复杂性对主体发布的信息也产生了一定的质疑和冲击。网络空间中各种社会思潮的信息相互碰撞,必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对其教育主体发布信息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削弱主体的主导性地位。第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在场方式虚拟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发布信息到网络中介上,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浏览此信息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进行思想品德、价值观念的灌输和传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是活生生的呈现在其客体面前,而是隐藏在互联网的背后,通过发布网络信息这种方式呈现出来,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在场方式被虚拟化了。第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呈现方式隐性化。在教育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倾向于使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网络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将其教育目标、教育内容融入到具体的载体中,通过电影、短视频、表情包、话题讨论等隐性的方式对其教育对象进行感化,这就使得教育主体在呈现方式上被自己所创设的“活动”所代替,以隐性化的方式所呈现。例如,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期间,央视新闻就在其微博客户端发起了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的话题讨论,到目前为止,这个话题共有706.6万网民参与讨论,阅读量高达63.4亿。网络上,成万上亿的网友,通过话题讨论、制作小视频、发布与国旗合影的照片等方式为祖国母亲庆生。在这个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被遮蔽,在表象上呈现为话题讨论的“活动”,引导客体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主体所传授的教育内容并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行动,达到其教育目的。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逐渐凸显。首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参与性更强。在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发布信息后,教育客体往往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浏览,然后对信息进行转发、评价,主动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教育主体进行互动交流。如前文所举央视新闻发起的 “我和我的祖国”话题互动的例子,在网络空间,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教育客体往往会主动的参与到教育主体发布的活动中来。这得益于网络空间比起其他教育环境有很大的开放性、自由性,教育客体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灵活选择是否参与主体所发布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在参与过程中能够主动的与教育主体进行互动交流。第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意识更强,主体性发挥更加充分。网络空间是一个开放的、多向互动的平台。网络空间中各个网民之间的身份都是平等的,可以随时将自己的想法发布出来与其他网民进行互动。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主客体关系间的平等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空间。网络空间中不是只有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发布信息,更是由多个主体在发布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此,在网络空间,客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一个或多个主体发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浏览、吸收,而不是被迫的接受单个主体的教育内容。客体还可以对主体发布的内容提出质疑和反驳,有辨别、有选择的吸收主体所发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新变化。首先,主客体身份转换更加便捷。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主客体的身份都是网民,在主客体互动的过程中,客体也可以转变成主体,主体也可以转变成客体,这种隐蔽的教育方式使得主客体身份的转化更加便捷。第二,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虽然我们极力倡导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关系,但在现实课堂上,教师的威严不言而立,学生惧怕教师的威严,从而不能够真实表达内心的想法,也就导致教育者无法真实的了解到受教育者的内心想法。而在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都披上了网民的外纱。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由传统的教师与学生互动转变为网民之间的互动交流。这种身份的转变使得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主客体关系更加对等,客体可以更加轻松自在的发表自己真实的看法和观点,从而便于主体捕捉到客体的思想动态,从而真实的掌握客体的受教育程度和所欠缺内容,更加高效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三、改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启示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需要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和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客體,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种方式,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并无本质区别。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主体必须扎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用扎实的理论功底指导实践,是我们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第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思想与行动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坚守政治底线,传播正能量。

(二)组建专业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队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新方面,必然面临许多新问题。我国网民数量众多,网络空间的纷繁复杂,必然需要更多的人投入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这就需要我们组建一支专业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队伍。首先,要健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机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兼具专业素质、政治意识、创新精神和法律意识。要在众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中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投入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才有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组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定期开展培训学习,了解最新的网民思想动态,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其次,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意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有超强的主体意识。在网络空间,主体的主体性容易受到遮蔽,这就给其他不良思想的传播留有漏洞,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一定要积极抢占思想阵地,传播正能量,积极引导受教育者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面对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渗透时能够坚守信仰,从容应对。

(三)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良性稳定的互动方式。首先,利用技术手段搭建稳定的主客体互动平台。我国虽然网民众多,网民上网使用的APP也多种多样,但缺乏一个稳定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交流的平台。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应积极搭建稳定的互动平台,如建立网络聊天室,构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校园网等。第二,积极构建良性的网络互动机制。在网络平台上,可以采用主客体双向隐身的方式,降低客体的防备心理,使得客体可以真实的反应自己的想法。与此同时,引进奖惩机制和积分机制,增加平台的趣味性,对能够来平台上反应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吸引更多的客体参与其中。第三,加强与受教育者的情感互动,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应加强情感交流,教育者积极与受教育者沟通感情,达成情感认同。与此同时注重理论认知教育,主体要发挥创新思维,根据实时变化的热点事件加入政治理论观点以动画、小视频、漫画等方式吸引客体观看,从而达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总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培养客体的情感体验,在主客体间的良性互动中培养客体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提升其自觉抵御西方错误思潮影响的能力,明辨是非。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祁梦诗(1995年),女,汉族,籍贯:河北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构
建构模型 探求最值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建构游戏玩不够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聋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