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造林密度对林下经济作物的影响作用

2020-08-31杨周慧

西部论丛 2020年10期
关键词:栽种密度造林

杨周慧

摘 要:秉承可持续发展战略,当前的林业经济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其中,造林密度是对林下经济影响最直接的因素之一,造林密度的大小将会直接影响到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发育,若不加以关注,则会对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因此,本文将分析林下经济作物和造林密度的关系,并提出造林密度和林业造林密度二者协调发展有效策略,从而为林业资源开发和科学化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帮助。

关键词:林业;造林密度;造林密度

森林即是社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主要生态系统,也是经济开发中的重要经济资源。在新时期背景下,如何处理造林密度和林業生态效益间的关系,让森林可以充分发挥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助推林业资源的稳健可持续发展,是现阶段林业生态经济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故而,将着重探讨造林密度与经济作物的关联性,以便了解二者直接的关联性。

一、林下经济作物和造林密度二者的关系

林业生态效益和造林密度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具体的影响效果体现在林下经济作物上,包括:对林下经济作物生长速度的影响,对林下经济作物幼苗生长的影响,对林下经济作物生长因子的影响等几个层面。在不同密度下,农作物的生长速度、生长高度也不尽相同,此处以食药用菌为实验对象,将其分为1000株/hm2,1500株/hm2,2000株/hm2五个密度等级,在食药用菌种植后,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观察活动。从结果来看,按照1000株/hm2种植食药用菌,农作物的平均生长高度可以达到4.45±0.49cm,而按照1500株/hm2种植食药用菌,农作物的平均生长高度下降至4.32±0.29cm,按照2000株/hm2种植食药用菌,农作物的平均生长高度仅为4.11±0.24cm,可见,种植密度和农作物的生长高度呈反比,密度越高,则农作物所能获得的生长空间越低,生长高度则越低。而从农作物的生长胸径看,1000株/hm2种植的食药用菌平均生长胸径为3.24±0.19cm,1500株/hm2种植的食药用菌平均生长胸径为3.11±0.16cm,2000株/hm2种植的食药用菌生长胸径为3.09±0.15cm[1]。即表明对于林下经济作物而言,生长空间越大,其生长速度与质量才能越好,如果生长空间过小,则生长高度和生长胸径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究其原因,造林密度会影响到经济作物的环境状况,比如按2000株/hm2种植食药用菌,其生长环境的温度指数、土壤湿度、土壤营养度要素都比按照1000株/hm2规格种植的食药用菌生长环境低上不少,农作物的种植间距过于密集,会造成经济作物的温度控制不足,以及营养保持失调,所以为了让经济作物达到最佳的生长状态,需尽量扩大种植间距,减少每公顷的农作物种植株数。

二、实现林业生态效益与造林密度协调统一的策略

(一)科学进行栽种

为了提升经济作物的生长速度与生长高度,需要选择合理的时间进行栽种,一般是选择雨水较多的秋季进行栽种。同时,根据土壤墒情、立地条件以及经济作物种类来确定栽种的深度,如果林区存在着部分沙质土壤,可以在农作物的苗株栽种布置水渠,以此来充分提供给经济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进而提升其成活率。林业人员栽种时,要考虑到其生长所需的必要条件,还要根据土壤的适宜度、经济作物在林区的出苗和成熟时间进行正确的抉择。如果林区的湿润度较高,可选择在温度较为适宜的春季进行起苗,但如果环境较差,则需要在雨水较为充沛的秋季进行起苗工作[2]。在这个时节进行起苗,农作物的苗株能够得到充足的水分滋养,加上该时节的土壤水分蒸发速度相对来说较为缓慢,且土壤并未被完全冻结,苗株处于一个最佳的生长时机,在经济作物栽种过后,要注意对其进行除草、扩穴等工作,同时要根据林区的造林密度,合理设计地膜覆盖的方法。常用的地膜覆盖方式是当水渗入到土壤中时,选择一个1m见方的地膜中心洞,在洞口将农作物套入其中,接着进行地膜平铺的操作。

(二)加强育苗养护

如果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快,则要适时早间苗、早定苗,去弱留壮、去病留健,间苗和定苗的时间也要选在晴天的下午进行,在双株留苗处理中,两苗之间的距离必须足够开阔,按照合适的造林密度确定每公顷的株数。经济作物苗的管理工作核心在于培育壮苗,奠定丰产基础。而经济作物根系进入土壤的深度和根的数量会受到土壤的影响,应通过铲地、趟地的方式进行中耕,消灭杂草,使土壤的通透性有所改善,同时提高地温,方便微生物活动,保持土壤中水、肥、气、热的协调性,确保经济作物根系快速生长[3]。林业工作者要根据经济作物在苗期的养分需求,分次施肥,同时注意种肥和苗株间距,避免出现苗被肥料灼伤的情况,完成施肥后要及时浇水,防止肥料伤害种子和苗株,生根之后快速吸收养分,确保在苗期旺盛生长,根多、茎粗、叶片肥厚,夯实丰产基础。

(三)做好后期管理

林业工作者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林场保护措施,从根本上确保经济作物能够健康成长。同时做好经济作物的防寒管理,建立合理的病虫害预防机制,给经济作物创建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在对经济作物进行养护生活,要严格把控氮肥及磷肥的使用数量及次数,在确保经济作物成活率的前提之下,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合适的氮肥及磷肥。当农作物栽种完毕,相关管理人员要适当采取封闭措施,避免牲畜误入林场而对农农作物造成不必要的损害。相关工作人员要定期对林场进行排查,如若发现漏栽、死苗等问题,要及时采取补栽的措施,最大化地减少损失。

三、结语

经济作物是发展和推动绿色经济建设的关键一环。从实际情况看,经济作物所拥有的生长空间越大,则自身的生长状况越好。林业工作者在经济作物的栽植和育苗中需加强对苗株的管理,同时注意对苗株之间的间距控制,确保彼此所处环境的适宜程度,以便实现最佳的生长质量。

参考文献

[1] 菅彩媛,苏文斌,任霄云,等.不同种植密度对籽用西葫芦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9(9).

[2] 林什全,陈新强,李志良,等.龙脑型阴香造林密度与施肥试验研究[J].林业与环境科学,2019(4).

[3] 牟光.速生杨树苗栽培技术与造林密度管理探讨[J].种子科技,2019,37(03):71+74.

猜你喜欢

栽种密度造林
不同栽种密度对香港四照花生长的影响
惊蛰吟
数字
湖南省今冬明春计划人工造林150万亩
浅析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和造林技术
栽种了一个长在心尖尖上的花园
“密度”练习
密度的应用趣谈
密度的不变性与可变性
咖喱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