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经济内在动力机制对我国产业布局的启发

2020-08-31单许昌邢学勇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0年6期
关键词:产业布局

单许昌 邢学勇

摘要:空间经济生成的内在动力机制是集聚力与分散力动态平衡的结果。产业在空间上往往呈现集聚状态,但随着租金的上升、通勤成本增加等逐渐变得规模不经济,产业开始向外围扩散或转移。我国产业布局存在着诸如区域协调成本过高,产业链亟待优化,战略新兴产业竞争力需要提高等问题。从空间经济生成的内在逻辑出发,本文提出了优化我国产业布局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空间经济;集聚力与分散力;产业布局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产业和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对经济影响巨大,我们经常看到某一地区的主导产业集聚在某一区位,人口也往往集中在某一特定地点。例如,我国的浙江省温州市是鞋业集聚区,以皮鞋制造业为例,温州形成了制鞋、制革、皮件三大主体细分产业以及其配套产业相互协作的产业链条。完整的产业链条让温州皮鞋生产的效率非常高,市场信息的及时反馈、全产业链的迅速反应,产生了产业集聚效应。产业的集聚也带动了从事相关产业人口数量的增加,大量务工人员远离故土,来到温州,进而刺激了当地消费,扩大了本地市场总量,形成了人口集聚效应。

温州皮鞋业的集聚现象只是我国产业布局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产业从空间整体上来说,大量的经济要素向东南沿海地区集聚,第一产业的产值比例逐渐减少,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比例逐步提升。这种产业结构布局,既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1 空间经济的内在动力与产业布局的内在逻辑

1.1 空间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为什么产业和人口在空间上分布会呈现集聚形态或分散形态,空间经济学给出了一个大致的解释,即经济要素的集聚力与分散力相互作用,共同促成了产业或人口分布呈现集聚状态或分散状态。Jacques-Francois Thisse[1]认为,高昂的运输和通勤成本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分散,而强劲的收益增长则是强大的集聚力量。他认为,产业在空间分布之所以存在差异,是因为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性至关重要。而在城市规模的解释上,他指出,城市也是集聚和分散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企业和消费者希望彼此接近而产生集聚,而分散力则决定了城市的规模上限,住房成本和通勤成本随人口规模的增加而增加,是分散力量最自然的选择;但是,导致集聚的因素不明,而城市规模是各种利益的来源,这些利益增加了公司的生产率和消费者福利。集聚产生规模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集聚让企业、劳动力、消费者共享公共设施和知识,有利于创新性技术和思想观念的创造、传播与应用。

1.2 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理论

经济增长是每一个国家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经济学界研究的核心问题。自亚当·斯密开创经济理论以来,产生了很多理论解释经济增长问题。其中,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得了广泛认可。有学者认为,人们可以在宏观层面上描述经济增长,但永远不能在宏观层面上解释它。因为他们认为经济增长是试验性地创造各种技术的问题,这些技术在动态市场和层次结构中面临潜在的购买者(客户)。因此,经济增长源于创造和使用技术的各种参与者以及与苛刻的客户的互动;创新市场中参与者之间以及参与者的思想之间的博弈引发了我们所说的产业演化;进而他们认为通过指定产生新技术的机制,而非通过外部提供技术,使经济增长内生化[2]。对经济变化的任何建设性看法都必须通过创新部门和公司作为高科技公司的客户和供應商所扮演的角色,认识到创新产品和流程对整个经济传播的重要性[3]。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资本的积累和知识的积累,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既有利于促进资本积累,也有利于知识的积累,最重要的是有利于经济主体的创新。

1.3 经济增长的区域性差异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不考虑要素和商品价格在地理空间上的差异,而现实中,许多国家的人口规模、平均收入、区域生产结构、资源分布、生产生活成本,都存在区域差异。例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比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更高。

从空间经济理论角度来说,之所以会发生贸易或交易,是因为各个地方的某种商品价格差异造成的。因此,贸易是由空间套利驱动的,处于均衡状态的一个位置的商品价格取决于其他位置的同一商品的价格,因为套利将价格差异限制在商品的运输成本上。某一地某种商品的价格,当消费者愿意支付价格等于另一地生产者愿意供应价格加上运输成本,两者达到平衡时,贸易就会发生。如果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小于生产者愿意供应的价格加上运输成本(不仅仅包括运费,还包括时间成本、壁垒成本等间接成本)时,则这两个区域之间无法产生交易。反之,就很可能出现两个区域的经济要素和商品的交易。因为集聚不仅仅会产生规模效益,还要为之付出成本。例如,离集聚中心越近,租金成本越高,生产和生活成本也越高,人们可替代的选项是远离集聚中心。

传统区位理论的解释是租金与运费具有替代关系,当下的空间经济理论将之扩展为集聚成本与运输成本之间的替代关系。运输货物、迁移或通勤以及传输信息涉及非常不同的成本。Thisse认为,内部和外部增加的收益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后者涵盖了广泛的现象,这些现象使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然而,增加的收益和运输成本之间的权衡(广义定义)是理解不同空间尺度上产生的空间经济的关键,这非常像不同类型的集群是集聚力和分散力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大量集聚经济的文献和经验现象过于看重要素在空间上的密度,可能会传达一种错误的印象,即“大就是美”“全就是美”。区域经济过于集中就会产生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等问题,而城市过大就会产生拥堵、污染、大城市病等问题。经济合理布局还要考虑分散力的作用,毕竟经济布局不是俄罗斯的套娃,有时候“小也是美”。例如,江西省新余市是一个新兴工业城市,但其人口规模较小,该城市的发展理念就是“工小美”。

1.4 产业布局的内在逻辑

产业布局从空间经济理论角度来说,是由集聚力与分散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也可以通过政策指引以有利于其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笔者认为,导致产业在某一区域集聚的因素可能是偶然的。例如,在某地发现了可开采的大量油田,或者由于地缘政治的变化,某地成为贸易中转站,或者是因为某地具有经商传统进而成为商业中心,或者某地出台了支持某个产业发展的政策等。总而言之,要素在区域内集聚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分散力主要是因为要素的过度集聚,产生了诸如居住成本、消费成本、生产成本上升等问题,导致规模不经济现象。

3.2 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产业结构升级本质上是产业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从制度层面来说,国家要从打造全产业链的角度出发,对全国产业布局进行顶层设计,有序推动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发展路径上来说,根据当地的优势禀赋,发展当地特色的产业,构建特色的产业园区,并从整体上给予规划,整合政策、资金、资源、人力资源等。

建立区域性企业数据库和人才数据库,形成企业与人才相匹配的平台经济,目的是准确全面地掌握产业的各种动态信息。企业与企业之间要建立紧密联系,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加强企业与各类人才之间的联系和流动。在产业选择、资源整合等方面要有规划,而且规划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总揽全局,重视具有本地市场效应的产业发展,编制实施战略性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图。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发展高科技产业,要根据资源禀赋、人力资源、传统习俗等发展适合本地的产业。

从空间经济生成动力来说,就是要形成立体化联动空间体系。例如,改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降低物流成本,进行错位发展,增强与其他区域的联系,促进相关产业链的延伸,拓展产业链的辐射能力,围绕本地战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形成纵向一体化与横向一体化的网络结构。地方政府尽量避免一窝蜂发展某种产业,即使这个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否则很容易形成产能过剩。还要控制总量,形成空间集聚效应,控制落后产能盲目扩张,淘汰落后技术,提高产业集中度。

3.3 坚持创新,以新思维解决经济空间配置无效率难题

创新主要是知识更新的结果,不仅仅是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创新的结果,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也需要知识创新,而这些部门不一定与尖端创新相关联。创新可以视为对公司、国内或世界范围改进产品、服务、流程、营销方法或组织结构。它依赖于适当的体制框架、良好的教育体系、强大的通讯基础设施和支持性的融资环境。

例如,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共享经济,通过网络平台对供需双方进行精准有效匹配,大大提高了我国经济在空间上的配置效率。近期,为了应对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国家正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新基建建设。与前三次工业革命不同之处在于,这是我国第一次作为原发性国家,与发达国家一起站到第四次工业革命以数字经济为显著特征的同一起跑线上[10]。新基建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其核心特征是强调科技创新驱动、数字化、信息网络。与传统的基建相比,新基建更强调通过知识创新来全面推动经济发展。大力推进新基建,既能发挥我国在顶层设计和集中建设方面的制度优势,又完全符合国际经济发展潮流下的国际贸易规则,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希望通过新基建设,从地理空间和产业空间双向角度重构我国的产业布局,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Thisse J F. Economics of agglomeration[M] 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19.

[2] Carlsson B,Eliasson G. Industrial dynamics and endogenous growth[J]. Industry and Innovation,2003,10(4):435-455.

[3] Robertson P,Pol E,Carroll P. Receptive Capacity of Established Industries as a Limiting Factor in the Economy's Rate of Innovation[J]. Industry and Innovation,2003,10(4):457-474.

[4] 岳芃,王柄權,郝威亚.中国区域间产业分布的本地市场效应[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8(3):23-33.

[5] 李松林,刘修岩,杜聪.中国产业的空间动态发展模式及其成因——兼论城市体系扁平化[J].财贸研究,2018,29(7):15-27.

[6] 左小燕.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中小企业,2019(11):101-102.

[7] 黄赜琳,姚婷婷.市场分割与地区生产率:作用机制与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20,46(1):96-110.

[8] 王建康.中国省际市场分割程度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2018,38(12):1988-1997.

[9] 冯晓莉,耿思莹,李刚.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基于微笑曲线理论视角[J].企业经济,2018(12):48-55.

[10] 杨刚.新基建带来新机遇与第四次工业革命[J].财富时代,2020(5):1-2.

猜你喜欢

产业布局
我国天然花岗石临矿产业布局初见端倪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产业布局特征研究
广西北海市银海区多产业布局就业扶贫车间
隆力奇 加速“一带一路”产业布局
我国风电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
宁夏产业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策略研究
沪杭高铁经济带城市产业布局研究
王新霞:物联网“向死而生”,智能硬件“以梦为马”
区域用水布局与产业布局协调评价
北汽集团零部件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