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省级地学类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工作研究

2020-08-31胡亮

西部论丛 2020年10期
关键词:安徽省文创科普

摘 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文化服务表现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博物馆作为重要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博物馆条例》将教育列在博物馆三大目的之首,凸显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地学类博物馆科普资源丰厚,是传播地球科学知识,帮助观众提升人文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阵地。本文介绍了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科普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探讨了省级地学类博物馆应如何开展科普教育工作,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设想。

关键词:地学类博物馆;科普教育;挑战;设想

在现代博物馆的各项业务中,“教育”不仅是博物馆对社会的责任,也是其首要目的和功能。国际博协对于博物馆的最新定义已经将教育作为博物馆的第一功能进行阐述。2015年,《博物馆条例》正式实施,作为我国博物馆行业的第一个全国性法规文件,《条例》在第一章“总则”中写到:“本条例所称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也将教育提到了三大功能的首位。地学类博物馆拥有丰富的科普教育资源,应成为重要的科学普及教育机构,承担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的重任。作为省级地学类博物馆,安徽省地质博物馆近年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工作,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和探索,已经成为安徽省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

一、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科普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一)安徽省地质博物馆概况。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安徽省古生物化石科学研究所)隶属安徽省自然资源厅,于2004年2月经安徽省编办批准成立,一个机构三块牌子,主要承担古生物化石和地质标本收集、修复、管理、展示及研究等工作,同时是安徽省自然资源科普工作办公室和安徽省古生物学会挂靠单位,肩负着广泛开展地学科普教育工作的重任,2012年新馆正式对外,年均接待观众量达80余万人。

该馆坐落于合肥市政务区省文化博物园内,占地面积约60亩,总建筑面积26495平方米, 其中陈列面积16902平方米,是目前国内同类博物馆中面积最大的馆。围绕“自然和谐、科学发展”主题,以“宇宙、地球、生物、人类、和谐”为展示主线,馆内设有序厅、地球厅、生命演化厅、恐龙厅、矿物岩石厅、资源与环境厅六个常设展厅,附设临时展厅、特效影院、综合商店、学术报告、互动体验、室外景观等区域。整个展馆以突出古生物化石为特色,兼顾其他地学知识的展示,以突出安徽本地为特色,兼顾国内外相关内容的展示。

馆内现有馆藏标本5万余件,包括不同地质时期各大门类化石、各类矿物岩石以及奇石和宝玉石精品。主要有国内著名的生物群化石系列,如“贵州中晚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群”、“辽西热河生物群”、“山东山旺动物群”等,安徽特色化石群标本,如 “淮南生物群”、“巢湖鱼龙动物群”、“皖南恐龙动物群”等,各种尺寸的矿物晶体、造型石、观赏石等,此外,还包括有史料记载、降落在安徽省的两块天外来客——石陨石和铁陨石。

(二)科普教育工作开展概况

1、夯实发展基础,坚持规划先行。制定并落实《安徽省国土资源“十三五”科学技术普及规划》、《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安徽省地质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建设规划(2016-2020)》的编制,提前谋划,明确发展目标,认真落实推进。

2、打造科普品牌,扩大对外影响。围绕自然资源工作,突出地质古生物特色,依据基本陈列,面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推出化石探秘、小小讲解员训练营、博物讲堂、地博小课堂、地质研学游、地博奇妙夜等科普教育活动,博物讲堂、地博奇妙夜、地质研学游等科普教育活动已具有一定影响力。此外,还充分利用世界地球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博物馆日等有利时机,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开展了广场宣传、走进社区、走进校园、媒体主题宣传等活动。

3、开发文创产品,拓展教育功能。积极研究国家推进文创产品开发相关政策和文博领域文创发展趋势,建立了文创产品开发学习的平台,在深度挖掘馆藏资源的基础上,结合科普活动,主动与相关高校、文创企业加强在创意设计和制作等环节的合作,开发了特色的文创产品,延伸了展示和传播功能,增强了科普能力。

4、提升科研水平,增强科普能力。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学术机构的合作、交流,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已完成“安徽早三叠世巢湖鱼龙动物群化石多样性与古生态资源的调查与研究”等多个科研项目,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了重要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同时,注重科研成果科普化,将巢湖鱼龙形象及相关科研成果融入科普教育活动中,增强了科普能力。

5、建设科普基地,获得多项殊荣。已经被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基地、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青少年科普活动基地等。通过不断努力,先后荣获全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十二五”实施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优秀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科普教育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基础业务工作仍较薄弱。藏品信息和登记不尽完善,分类未成体系,鉴定程度偏低,保护水平有待提高,数量和种类有待丰富;策划和实施原创展览的能力较弱;对藏品内涵和元素挖掘不够深入,原创科普内容较少,文创产品特色不够明显;科研成果科普化不足。

(二)高素质科普人才匮乏。与国内同等规模博物馆相比,编制人员数量明显偏少,人才年龄结构有待优化,缺乏地层古生物学、矿物岩石学、博物馆学方向高层次研究型和科普人才;受制于管理体制约束,人才流失情况很难避免。

(三)科普教育信息化水平偏低。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对于科普教育的支撑有限;藏品信息、观众信息、服务信息和管理信息的数据收集尚不完善,运用大数据有针对性地组织科普教育的能力有待提升。

三、未来发展的设想

(一)加强藏品基础工作,丰富完善藏品基础信息,深入挖掘藏品和地球科学文化内涵,开发原创性课件、图书、影视、动漫、游戏等系列科普作品;在现有科普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活动形式,培育出有较大影响力的科普活动品牌;加强跨界合作,与学校合作打造第二课堂,与社会公共平台和媒体合作,扩大科普教育活动的覆盖面,与旅游机构联合开展地学旅游;建立展览工作制度,探索策展人和展教研创四位一体的策展模式,提高展览展示水平;通过馆校、馆企和馆际合作,大力开发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文创产品,打造文创产品优势品牌。

(二)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开展进任何培训、工作交流、学术研讨、职业技能竞赛等方式,大力提升员工履职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地质古生物、博物馆学和科普、新技术方向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建立健全评价与激励机制。

(三)实施智慧博物馆建设,以現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以观众为核心的智慧服务体系,汇集多源观众属性数据和行为数据,打造独具特色和良好互动的互联网展示、宣传和科普互动平台。

参考文献

[1] 张亚钧.对我国地学类博物馆建设发展的思考建议[J].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3).

[2] 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胡亮(1984-10-),男,汉族,安徽桐城人,研究方向:博物馆管理,科普教育。

猜你喜欢

安徽省文创科普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刘力萍文创作品
文创雪糕
《长沙茶馆文创产品设计》
铧芯文创
2017年安徽省各市主要经济指标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