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想象”可视化的教学策略探究

2020-08-31李海丹

西部论丛 2020年10期
关键词:可视化想象策略

李海丹

摘 要:“想象”是一种不可见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展开“想象”,落实语文要素,让学生真正地进行“想象”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笔者通过问询,厘清学生“想象”时的困惑;通过梳理,明确二下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中“想象”的出镜率;通过实践,探究以绘画活动为载体,落实“想象”的路径,让“想象”可视化。

关键词:想象;可视化;策略

在《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课程目标的阐述中,第五条写到:“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可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始终关注的重要内容。而“想象”的特殊之处在于:看不见,摸不着,要判断它落地的最佳形态就是“有形”,所以需要有效的载体的植入。选择“绘画”作为其载体,源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活动化策略的启示:活动化的特殊形式之一是操作学习,而绘画属于其中的工具性的操作活动。活动就形式而言,包括外在活动和内在活动。外在活动看学生实际“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内在活动则是看学生“想”了什么,“想”得怎么样。因此,通过绘画这一实际操作活动,即外在活动,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能使无形的“想象”扎实落地,让“想象”可视化。

一、问询:厘清学生“想象”的疑惑之处

基于平时教学中关于“想象”的课后习题讲解练习过程中的思考,笔者发现:学生的“想象”浮于表面,对于如何“想象”,学生有一定的依赖性,囿于所谓的标准答案。很多情况下,对于如何“想象”,学生看似进行了练习,却很难产生经验联想并进行迁移运用。因此,笔者进行了问询,设计调查问卷,结合绘画的形式,厘清学生“想象”的疑惑之处。设计如下:

从班里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发现了学生在“想象”时遇到的困难主要有:学生对于“想象”这一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是很高的,但是四分之一的孩子认为自己喜欢想象,但出现让自己“想象”的题目时,却觉得想象不到什么东西,这似乎是很矛盾的事情。而在回答第9题关于“想象”时觉得没意思的原因时,这部分孩子都选择了“我不知道到底怎么想象”这个原因,还有3个学生选择了“我怕我想得不对闹笑话”。可见,学生在“想象”时缺少一定的学习支架,让“想象”变成了看似简单,实则困难的事情。在教学过程中,对孩子“想象”的保护、引导是孩子在开展“想象”这一思维活动时迫切需要的。

二、梳理:明确文中“想象”的出镜次数

与“想象”有关的语文要素,第一次出现在二上第七单元:“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二下出现的次数增多,从“展开想象”到“想象画面”,是由易到难逐步提高要求的。梳理是为了更好的运用策略进行教学。以部编版二下语文教材为例,关于“想象”的课后习题有以下几处:

梳理了课后习题中对于“想象”的要求之后,便于开展接下来的关于“想象”的学习活动。

三、探究:有序落实“想象”的多种路径

(一)路径一:课前借助绘画日记,丰富表象储备

在平时的作业设计中,渗透设计联系生活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作业,贯穿整个学期。以绘画日记的形式,记录生活点滴,让学生能从生活中积累更多的有利于展开想象的表象材料,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体现语文的学习是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的本质。班里的每个孩子在开学时都收到了一本“我的绘画日记本”,让学生将绘画作为日记的表达形式。

(二)路径二:课中借助绘画描述,建立动态联系

再造想象是依赖语言的描述进行的,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以绘画的方式,将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理解建立动态的互动联系。由纸上画变为心里画,即用语言描述,以此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绘画左作品,完善绘画作品的过程,亦是逐步建构基于文本内容理解的框架的过程。

笔者采用了午休时的“绘画一刻”形式,每天抽出15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自由绘画,有针对课文内容开展的命题绘画;有针对突发实践开展的心情绘画;有针对学校活动开展的主题绘画,既能让学生在这个时间段进行自我放松,也能让学生养成用笔绘画,用画描述心理感想的习惯,下课后再和同学进行交流分享,赋予画以“文字的生命力”。

(三)路径三:课后借助绘画展评,激活语言输出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以学生自评和组内互评相结合,以个人解说和小组推荐相结合,将绘声绘色的画面再转化为平面的文字。这是一个想象思维的再加强、再刺激的阶段。不仅是文本内容的具体呈现,在交流过程中,也能促进学生融合多元化的思考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即对“现象”的表达欲望。

笔者在班里开设了“呱呱说”班级语文专栏节目。主要形式是通过小组合学的方式,推选出组内的“解说小达人”,在班级内进行分享,并由在座的听众进行评价,讨论图画和文字的解说是否妥帖,互相补充,交流观点,以此让学生站在展评的主角位置,教师只是起到活动串联的作用,适时进行引导,维持讨论继续进行下去。

四、让“想象”可视化的实践思考

在开展让“想象”可视化的学习活动时,要注意遵循生活性原则:以儿童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回归真实的生活去刻录更多的表象材料储存在大脑中,丰富表象的积累。

遵循直观性原则:从儿童视角出发,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重视运用言语直观,使学生获得更生动的表象。遵循启发性原则: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助力“想象”。遵循发展性原则:教学策略的运用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利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新产生的学习材料进行加工,提高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可行性。结合部编版二下课后练习中出现的关于“想象”的习题,运用适切的教学策略,有效落实语文要素。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想象”更真实地发生,让学生敢想象、会想象、爱想象。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 史雪兰.丰富语文教学形式,锻炼学生想象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

[3] 余小霞.给语文课堂插上想象的翅膀——情景教学之运用绘画篇[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10).

[4] 孙语泽.语文课程想象力培养初探[D]:[学位论文].广东省:广东技术师范大學,2019.

猜你喜欢

可视化想象策略
数据可视化设计在美妆类APP中的应用
思维可视化
快乐的想象
一生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