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为师

2020-08-28苏秀荣

山西教育·管理 2020年8期
关键词:学校孩子教师

苏秀荣

在我的书橱里有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已经有些年头了,我只是偶尔翻之。今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宅在家里有些久了,无意间又看到了这本书,细品之下,竟爱不释手。

不知什么原因读当下许多教育名家的作品时,感觉其多是随笔,也就是灵感乍现偶然为之,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深邃的思考。但《给教师的建议》给人的感觉更像是研究报告,是作者穷其一生研究教育的所思所悟。也许,这就是这本书被奉为经典的原因吧!

读罢此书,意犹未尽,掩卷沉思,思绪万千。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咀嚼着这38万字分明都在告诉每一位读者的四个字———如何为师。

为师切记用心,一言一行皆学问,一枝一叶总关情。

“用心”去做是许多人做事的状态,也是各行各业都强调的一种入职标准。教师工作的特殊性———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决定了在校园的每一天都得用心。这儿的用心表现为爱心、责任心、上进心等。

苏霍姆林斯基从儿童入学的最初两星期内记录有关他们的知识面和表象的资料,一记就是32年。通过记录,他发现1935年所有35名新生都看到过夏季的朝霞,能够描写日出的景象。而到1966年,39名新生中,只有7人看到6月的朝霞和日出。他发现三十多年中儿童关于机器和工艺过程的知识逐年增加,对于植物、动物、鸟类的知识正逐年减少……一生钟情教育,时刻关注孩子,这样的精神既让人感动,又让人肃然起敬。

著名教育學家朱永新教授说:“一个老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为师不一定非得在课堂上,它表现在与学生相处的方方面面。

我父亲曾讲过一件事情:他小时候在邻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会经过一个河道,当时村里正在河道里修筑堤坝,孩子们经常会在尚未完工的堤坝上玩耍。学校里只有一位曾经教过私塾的姓刘的老先生,老先生大约有60多岁了,不知什么原因走起路来总是一瘸一拐的,背地里淘气的男生还学着他走路的样子逗人乐。有一天,天阴沉沉的下着点小雨,工地上的人都走了,于是孩子们在这里玩了个不亦乐乎。雨越下越大,但是小伙伴们还玩得挺嗨,几个男生还在堤坝上跳上跳下的。这一幕恰被放学经过的刘先生看到了,他顾不上行走的不便,一路小跑甚至还滑了一跤,气喘吁吁地跑了过去,对他们说,“娃们,赶快回吧,我就是因为小时候从高处跳下才摔成这个样子的。一会儿雨下得更大了,万一发洪水就更危险了。”几个孩子如梦方醒,一下子都跑了。刘老先生的腿是不是因为从高处跳下摔伤的,没有人知晓,但是他头发凌乱、满身是泥的样子却让几个孩子铭刻在心。60多年前的事情,父亲在讲的时候依然十分激动,好像这件事情就发生在昨日。受家庭条件的影响,父亲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但是他却经常说,“刘先生可真是一位好老师啊!”

“教学生六年,为学生想六十年。”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甚至有些学校把它挂在楼上、写在墙上,但是能发自心底地这样去做的,几十年如一日能坚持下来的却少之又少。当抱着书本认为自己的工作只是上课,其它均属“超纲”时;当一味纠结于分数,而面对学生的不良习惯熟视无睹时;当因为学生的原因和家长发生摩擦,整日望着天花板授课,无精打采得过且过时……各位老师,请想想,你工作的神圣之处在于教在当下、育在未来!在孩子们写作业时,既能看到写的内容,也能纠正其不良的书写姿势;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既要告诉孩子们要自我防护,也要引导他们认识一个个抗疫英雄及其背后的故事。“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为师讲究方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为师肯定是有方法的,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旁征博引、眉飞色舞,所有学生都支棱着耳朵,生怕落下一个字。有的却是手忙脚乱、照本宣科,孩子们听得也索然无味,盼着赶快下课。在教育资源还不太均衡的今天,家长热衷于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所谓的名校,归根结底是想找一位名师,用相对成熟的教育方法来为孩子的一生奠基。由此可见方法的重要性。《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既有理论的支撑,也有方法的指引。虽然是40多年前的作品,今天读来依旧能感受到那份执着于教育的热情,字字如珠玑,句句是箴言。

“课———首先是具体的儿童。譬如说,教师准备明天给五年级学生讲关于百分数的初次概念。如果他们在备课时只想到讲解百分数的方法,而没有想象课时计划里的活的面目,在他的眼前没有出现那个机灵的、思路敏捷的米沙和那个头脑迟钝的、理解能力很差的柯里亚的形象,那么,这种备课只不过是进行抽象的理念推敲而已。”

“在一至三年级,一定要在每个班级里单独建立一个‘书籍之角,在这里陈列一些内容较好的并且让儿童感兴趣的书籍。让每一个学生都来利用他生平第一次遇到的这个小图书馆吧。”

……

在读到这些内容的时候,我感觉特别亲切。在师范院校学习的时候,导师就一再告诫我们,为师者眼里要有学生,备课要备学生,如果脑子里只有书本上的那点知识,那就永远成不了一个好老师。工作后,学校领导就要求每个班级都建个“图书角”,让每个孩子分享自己喜欢的一本书,这样的教室才有生命力。可以说,书中的许多方法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的常规。我不能确定这些方法是不是苏霍姆林斯基首创的,但可以确定在40多年前他和他的团队已经在这样做,而这已实属不易。

“在年纪尚轻的时候,应当先做些什么,才不至于在老之将至的时候悔恨呢?”“我在10年的时间里观察过140名学生(从8岁到16岁的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我看到的情况是……”“我在学校里工作了35年,而直到20年前我才明白,在课堂上要做两件事情……”每次读到这样的话语,都让人感觉就像面前站着一位长者,他在用他一辈子的教学经历告诉你他遇到了什么,用了那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应对,让你可以少走弯路。

当一些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业情况,把四个人分成一组,分别是1号同学、2号同学、3号同学、4号同学,依托学案,对不同学生有不同要求,并自以为是“独家秘籍”时,却不知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师40多年前就已经实施分层教学了。他们把所有学生分成了好几个组。第一组是学习最好的儿童,第二组是勤奋努力的学生,第三组是能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完成中等难度的习题的学生,第四组是对应用题理解很慢的学生,第五组是个别的学生……

我所在的学校地处农村,在保证国家课程开全开足的基础上开设了“绿色拓展性课程”。我们依托农村环境带领孩子们去野外认識各种动植物。来到田野、来到山坡,呼吸新鲜空气,打几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孩子们是在田野中认识春天的。在田野里,孩子们“忙趁东风放纸鸢”“草色遥看近却无”“意欲捕鸣蝉”。我们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开设了十几个社团课程,所有老师上阵,邀请养蜂专家、泥塑艺人、舞蹈达人等民间高手入校授课,大大丰富了孩子们的学校生活。我们学校还启动了走进场馆学习篇、种植蔬菜劳动篇、步入军营思政篇等一系列课程。但是,读了《给教师的建议》后,我有种孙悟空翻了个跟头十万八千里却还是“逃”不出如来佛祖手掌心的感觉。因为苏霍姆林斯基的实践更丰富:他带领幼儿到草地上去参观,目的是让他们看到各种植物是怎样传播自己的种子的。他带着孩子们做环球“旅行”。学校里有养蜂场、养兔场、少年机械化工作者小组、少年农业技术设计者小组。他们有50台以上的内燃发动机;设有一个“少年建筑家”之角;有柠檬苗圃;在集体农庄养猪场的一个地段里,给热爱家畜的孩子们开辟了“心爱的劳动之角”……看来教育是相通的,教育的方法是一脉相承的,隔着岁月的留痕依旧心有戚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为师讲究境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认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境界。一边读《给教师的建议》,一边思考自己的教学经历,我认为,教师甘守三尺讲台,虽不一定能成就大事业、大学问,但也会有类似的感悟。

初登讲台的时候,懵懵懂懂,感觉有许多的想法,发誓要当孩子们心目中的好老师。上课前备出了N种方案,想到了各种可能,熟背了精彩语句,但真正站在讲台上时却头脑一片空白,才发现学生并不按套路出牌,惶恐紧张之际不觉已大汗淋漓。进入工作常态后,早到晚归使尽浑身解数还是有学生学不会,加班加点去辅导有时家长还不理解,一筹莫展之际怀疑自己适不适合当老师。有了稍许经验后,既要应对班级管理中的林林总总,也要面对学校的各种检查,分身乏术、疲于应付。好不容易写了篇论文投稿后就石沉大海,再投亦杳无音信。如此这般,真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之感。

从教多年后,觉得当下的孩子愈来愈难教,感觉自己又不会教了。明明平时表现挺好的,一到考试就不太理想,再一次反省自己是否入错行。面对鳞次栉比的新名词,无从下手,不知所措,感觉自己已经落伍了。身为人师、身为人父的自己也不得不在双休日把自家孩子送到培训机构而心中落寞。尤其是身边的同事,跳槽到私立学校者有之、调动到机关搞行政者有之、干脆辞职下海经商者有之。此时,发现最适合自己的也就是这三尺讲台,再次鼓足勇气敲响战鼓,恰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尤其是校园生活中教学一课又一课,学生一拨又一拨,读书一本又一本,有一天忽然发现,自己已不再年轻,噫吁嚱,以往的努力都成了美好的回忆。顿悟!有这么多天真的孩子相伴,为师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在黑板上写下:“人生就是一次次幸福的相聚,夹杂着一次次伤感的别离,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你们,而是因为遇见了你们,我才有了这段最好的时光。”正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已经从教25年,到底应该如何为师,对比还是有很多的困惑。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们的生活放慢了节奏,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去反思。我强烈建议所有教师都读一读《给教师的建议》,让我们共同品悟,共同思考:

如何为师?

(作者单位:太原市杏花岭区小返学校)

猜你喜欢

学校孩子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学校推介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